发掘潜在价值 提升综合价值
——人文精神的发展路径探析

2010-08-15 00:49
关键词:终极人文精神维度

陈 津

发掘潜在价值 提升综合价值
——人文精神的发展路径探析

陈 津

人文精神发展所遭遇的维度差问题,必须通过人类主动价值选择,实现中介维度向终极维度的跨越。在人类价值观念引导下所做出的价值选择如若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只能被认为是被动的选择,它往往会在人类实际需求与价值观念相违背时成为人文精神实现的最大障碍。我们既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也要发掘物的潜在价值,促使物的综合价值满足人类的理念需求,确保人类真正的主动选择,实现人文精神的弘扬。

人文精神;维度差;潜在价值;综合价值

随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当今世界人的异化现象和单向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更加强调人的异化的危害,探究人全面发展的路径。学者们过去在探讨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构建时,认为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是人文精神自身吸引力的削弱,或者是经济、科技等非人文精神领域的发展抑制了人文精神建设。他们在这些根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精神发展观点,或建议重新构建人文精神体系,或建议把握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与文化多样的关系,期待学科领域间关系的融合来实现人文精神的发展。然而,人文精神失落的根本原因不完全是人文精神自身的失落,不完全是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也不完全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矛盾,而是不同时空维度所带来的抽离感。这种抽离感源于人文精神由认知向实践过渡时所遭遇的中介维度与终极维度的距离差异。按照过去的逻辑模式,我们将人文精神、市场经济等其他领域的研究放置在一维空间中进行区别与定义,也就有了是非之辨、轻重之别。而在当前物质财富尚不完全充分、科技水平有待不断发展的现状下,这样的判定势必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要么隐忍人文精神的失落,要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抑或科学技术忍痛遗弃。如果从中介维度和终极维度的角度来探究人文精神的失落,或许能从维度跨越的角度寻求到新的突破口。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人文精神发展的维度差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形态按照科学与价值结合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阶段。以社会形态的三个阶段为出发点得到以下结论:传统社会形成的是一种原始共同体,是处于原始自然状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这时的生产是以人为目的的生产,不是以物为目的更不是以资本增长为目的生产。该社会阶段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以物为终结的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在第二个社会阶段,社会通过市场经济的效率运作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构造出巨大的物质世界。在该社会阶段,人的价值通过物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也通过物来终结,人对物所形成的依赖最终带来了人异化的可能以及人与人之间剥削的可能。在第三阶段,也就是人全面发展的阶段,人的价值体现在人自身的自由与发展,人与人之间不是通过物来终结。虽然在该阶段仍以物作为人实现价值的媒介与手段,但在充分发展的生产力条件下,人最终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根据社会形态的三个阶段分类,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第二个社会阶段与第三个社会阶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终结而非中介。第二个社会阶段与第三个社会阶段均不否认以物为中介联系物与物、人与物,甚至联系人与人,两个社会形态的差别关键在于“究竟何为终结”。在第二个社会阶段中,以物作为中介的同时也以物作为终结,人最终没有成为真正的人,而是臣服于物,被物驱使的社会状态最终导致了人的异化。第三个社会阶段并不否认物的中介性质,但更强调以人作为终结,强调物是为人所支配,人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对于在社会阶段的比较中抽离出的中介与终结这两个不同时空维度的概念,一方面,我们若将中介简单等同于终结,只会造成人类将直接价值目标与终极价值目标混为一谈。其结果是:人类要么失去中介,从而导致人类脱离现实,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也只会是海市蜃楼;要么失去终结,终止精神的跨越,最终沦为物的阶下囚。另一方面,中介与终结之间的维度差又容易造成人们对中介与终结的区别对待,难以实现两个维度的连接,人类终极价值目标仍然无法实现。实际上,中介与终极分别属于二维空间的两个维度之中,两者既属于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又有所区别,不可完全等同。

二、人文精神的终极特质

人文精神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形成却又高于物质的价值与理想,是以人为核心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标志,它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不是绝对抽象的价值理念,而是在人类实践与发展中形成的普遍精神。人文精神是在物的基础上所升华出的人的本质和人的终极追求,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可以了解到,文化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同时又是人类劳动所带来的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从这段表述来看,人文精神的概念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相同的元素。这也是许多学者将人文精神看作是文化最核心表现的原因。而《易·贲卦·象传》中的一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更突显了人文精神所具备的辐射作用,在广度上,人文精神影响着各行各业各领域,而在深度上,人文精神又表现了历史的传承与积淀。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首先,人文精神本身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物没有绝对的冲突,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模式、与以物为中介的生产生活模式,甚至与科学技术都没有绝对的冲突;将人文精神的失落归咎于市场经济的经济模式,认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完全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生活状态所造成,都是逐本求末的现象。其次,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历史上其他人文精神表现。虽然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知识与视野各有不同,但人类向往自由、发展,以及寻求普遍关怀、追求真善美的价值与理想的信念始终没有变。也许有人质疑,在部落社会、种族社会中还存在所谓的普遍关怀吗?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这种普遍性由于视野等限制而被局限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普遍性的关怀由部落内走到了部落外,由种族区别对待发展到对种族歧视说“不”,以至于这种普遍关怀在今天走向了全人类,甚至将人类置身于整个宇宙系统中来考虑。所以,人文精神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具有独特的超越性质。这种超越的终极特质使得人文精神无法避免其自身与人类客观生产生活之间的距离,也就造成了中介维度与终极维度之间的维度差。

三、发掘潜在价值提升综合价值,实现维度跨越

笔者认为,在探究人文精神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人文精神失落的根本不在于以物为中介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人“不是抽象的人、精神的人,也不是上帝的化身或工具。”[1]按照马克思三个社会形态理论,人类在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是以物为中介的社会形态,即便到了人类全面发展阶段,人类仍然无法避免以物作为中介的生产生活模式。其次,人文精神失落的根本不在于历史更替,人类的认知水平以及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距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随着人类知识的传承与进步,人类社会的新时代将不断地推翻旧时代呈现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如果认为历史变更是人文精神失落的根本,人文精神将始终因带着旧时代的符号而被否定。这种人文精神的不稳定性极易将人文精神带入相对主义的旋涡,最终导致人文精神始终无法重建。综合以上两点,将以物为中介与人文精神直接对接会造成一维空间与二维空间的间隔;而认为现实的历史性带来了人文精神的绝对历史差异性,只会导致人文精神超越性质被抹煞,一维空间与二维空间被混为一谈。因此,以人文精神的超越性质为研究的中心点,寻求物质层面的一维空间与精神层面的二维空间的跨越,成为人们需要面对的新环节。

(一)在人类主动的价值选择中实现维度跨越

面对维度差,价值选择可以实现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过渡。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价值选择的实际内涵。首先,价值选择是人类主动做出的价值选择。只有人类主动做出有关的价值选择,才能真正保证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有效过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中介维度向终极维度的跨越。其次,人类主动的价值选择依赖于人类价值评判标准。人类在探讨价值选择时往往从塑造人类自身开始,通过确立并形成有利的价值观指引人类的行为实践。人类形成有利的价值选择标准,可以通过意识引导促使人类主动追求终极价值,由意念指导实践的行为模式确实可以拉进一维空间与二维空间的距离,甚至实现成功过渡。但是,单纯依赖价值评判标准的确立来实现人类的主动选择并不现实,它只是人类带着被动情绪做出的“主动选择”。马克思指出:“每种形式的自然财富,在它被交换价值取代以前,都以个人对物的本质关系为前提,因此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他对物品的占有同时就表现为他的个性的一定的发展。”[2]仅仅依赖规制人类价值评判标准来确保人类的主动选择,其实是一个设定了隐性前提的判断。这个隐性前提正是“消除现实生活中物质对人类选择的反向影响,忽视物在被占有时对人类个性形成的作用,而只考虑人类对物质的正向选择”。当隐性前提被打破之后,人类的主动选择是否还能如愿实现便受到了巨大的质疑。最后,人类主动的价值选择受制于被选择对象的综合价值指数。如果塑造人类自身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从人自身出发实现的人类主动选择,那么,提高被选择对象的综合价值指数则是从物出发来实践的人类主动选择。只有人类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面对尽可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选择符合人文精神特质的行为实践,才能真正推动以物为中介向以人文精神为终结的跨越。

(二)发掘潜在价值,提升综合价值

人类的主动选择既需要人类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也需要物的综合价值的提高。一方面,人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体现在自我改造上,也体现在人类主动对物潜在价值的挖掘上,“只有把客观条件和人们的活动在其相互依赖性中加以考察人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才能在它们的规律性中表现出来,即:决定性也能推广到主体及其活动,同时主体以自己的活动参加着事件的决定作用。”[3]另一方面,关注综合价值指数的概念。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看到的只是物质的显性价值,人们通过不断改良劳动工具、建造机器设备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一阶段物的综合价值指数基本取决于物质的显性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物的潜在价值也被逐渐开发出来。以经济领域为例,从资本的运作到商誉、无形资产的产生,甚至到管理手段、运作模式的发展,都具备长周期性、无实在表现形式等特质的物的潜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追求。人类的开发视角、价值评估的标准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决策偏好于这种短期无盈利甚至亏损、无形、未来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却能在未来时间段带来长期巨额收益可能的项目投资。人类的价值标准在发生变化,人类面对众多隐藏在物质内部的潜在价值时,也逐渐将物的综合价值内涵从显性价值扩展到了显性价值与潜在价值之和。

人文精神恰恰具备这些隐性价值元素,在文化软实力日益被肯定的今天,物质内在的人文精神价值元素挖掘成为亟待开拓的工作。现实生活中,物质潜价值的开发工作已经展开。例如,文化的经济效益和文化的软权利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企业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各个城市在开展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时,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质追求上,城市建设者们开始为城市注入人文内涵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再例如,随着休闲文化的发展,物质休闲已经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精神休闲成为人们新的追求,运动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都发挥着巨大的魅力。

正确看待人文精神的终极性质,通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主动选择实现中介维度向终极维度的跨越,将有利于人类实现对人文精神的终极追求。在人类的主动选择中,物的潜在价值对人类价值选择正逐渐发挥着强大的推动效果。通过对物潜在价值的不断探索与发现,人文精神的弘扬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1]陈刚.人的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2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0.

[3]鲁宾斯坦.存在与意识[M].北京:三联书店,1980:350,351.

B822.98

A

1673-1999(2010)08-0001-03

陈津(1985-),女,江苏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2009-11-07

猜你喜欢
终极人文精神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终极发明师
光的维度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终极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