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路径

2010-08-15 00:49李杰张云
关键词:农民农村大学生

李杰,张云

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路径

李杰,张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十一五”规划《建议》勾勒出的新农村景象令人向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将大学生与农民组织建设相结合,势必会提高组织化程度,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新农村;新知青运动;农民组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将大学生与农民组织建设相结合,势必会推动农民组织的顺利发展,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新农村,必须夯实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农民也会失去积极性。因此,生产发展应该主要体现为三个“提高”,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包括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农村产业发展程度提高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宽裕主要体现为五个“更加”,即村民生活更加殷实、居住条件更加改善、文化教育更加进步、医疗卫生更加方便、社会福利更加有保障。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本质,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人们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所以,乡风文明主要体现为五个“新”,即新的个人素质、新的价值观念、新的风俗习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和谐环境。

“村容整洁”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比较差,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要解决也存在轻重缓急的不同,不能在要求“村容整洁”的时候实行“一刀切”,而应充分考虑实际。当然,村容整洁主要体现为五个“化”,即新房布局城镇化、道路整洁标美化、设施建设规范化、居住环境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管理民主”是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管理民主应该主要体现为“一加强”,即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两规范”,即规范村干部的行为、规范村民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三调整”,即调整行政关系、突出主人翁地位,调整经济关系、投身生产建设,调整社会关系、增强法制观念;“四还民”,即还情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教于民。

二、新知青运动的内涵

(一)新时期

1953年12月,针对当时高小毕业生升学难和城市就业难的问题,动员家居农村的青年回农村参加生产,而这却成为了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才刚刚起步,各方面发展都还不够。农村大搞合作社,以期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曾多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顺应“三农”发展大势的客观要求。同时农村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有强大的外部力量支持。这个时期的农村不只是简单建设,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

(二)新目的

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语日后成为上山下乡运动最著名的口号。国家也确实需要有文化的青年到农村去。当时,农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大批的管理人才。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只是需要合作社的“会计”,而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全方位地去建设新农村,帮助农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三)新形式

当代大学生以何种形式去完成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任务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当然,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也已经有过一些方式,例如:西部志愿者、招聘村官等等,但所涉及的面有限无法真正保证农村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缺乏长效机制。将农民组织建设问题与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农村实际,全方位把握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突出发展中的创新,利用大学生的才识和胆识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式,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三、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路

大学生参与农民组织建设,成为农民组织中的操作者,既有利于农民组织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利于农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能够使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有的与农民组织有关的研究大多没有使用“农民组织”这一概念而使用其他的概念,如村民的自治组织、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中的民间组织等。有的学者从狭义的角度把农民组织归类于民间组织和民间社团。王景新认为,需要建设的中国农民组织可分为四类:一是村民委员会、党支部这样的正式组织;二是现在正在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农民自发的维权组织;四是农村的功能性组织。这四类农民组织的建立与良好运作,能快速高效地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一)村民委员会、党支部

这类组织为正式组织暗含有其它组织是非正式组织的意思。笔者认为将其称为类政权组织更适合。因为它们具有行政管理和基层自治双重职能,是政府要求成立、农民必须参加并由农民选举产生的组织,是农民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主要组织依托,也是在农村保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行国家政策法律的最基层组织。

农村要致富,必须建好党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村级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实践证明,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了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就可以带领农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前进。这些都与我们党政班子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大胆的创新精神和高度的民主意识,完全有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管理民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正在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目前,学界和政府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最广理解。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二是较广义的理解。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狭义理解。仅指各种类型的专业农业合作社,并把专业农业合作社界定为“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起来,维护和发展成员利益、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三种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农村现存的三类经济组织的性质的判断上: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含乡、村、组三级),二是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两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让弱势的农民群体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互助合作,形成整合力产生强有力的发展优势。合作经济组织联结生产和市场,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大推进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类型和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普及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提高组织化程度的。大学生能在这样的合作经济组织中为农民传授技术、寻找市场,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

(三)农民自发的维权组织和农村的功能性组织

自发的维权组织,称之为农民维权组织更准确。目前,许多农民维权组织并不是农民自发成立的,而是知识分子发起的。总的来说,农民保护自己权利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私力救济,或称为自己救济;二是公力救济;三是“灰色”途径。农村的功能性组织,称为社会服务组织更能突出公益性和互益性特征,更具有包容性;它包括老年协会、扶贫协会、红白喜理事协会、合作医疗组织等一切由农民自愿参加的公益性、互益性NGO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农民行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在当今中国农村,这些农民维权抗争组织的出现,表明了在国家对政治资源的垄断与控制的情况下,因农民谈判机制缺乏而产生的对“组织性力量”的需要;但由于这些农民维权组织大都还处在自组织的非正式阶段,其活动方式和控制能力均存在问题。这里的“非正式性”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它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法理依据,是以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有结社的自由”这类法律为基础的,但并没有得到政府民政部门在程序上的认可,它们大都还是没有取得“正式组织”资格的“非正式”组织;其二,就其组织形态上来说,它还是一种非结构的软组织,其内部虽有一定的分工但缺乏系统性和支配性,成员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主要依靠“道义”和“信誉”来维持组织对成员行为的约束;而且,这些维权组织自身没有经常性的经济来源,其活动经费依赖其成员和群众的自愿援助。由于减负上访组织处于松散的“非正式”状况,所以它们无法将每一个参加者真正纳入到组织体制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农民维权组织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各级政府对农民维权抗争组织的基本态度决定了这些组织的生存空间,一些维权组织的领导人也受到了各种打击。因此在客观上需要有许多“农民利益代言人”站出来,发起并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维权抗争组织。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法律、政治、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知道利用合法方式、高度组织化,有效地为农民争取利益,规范农民的行为,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好地了解社会大有好处。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会成为大学生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到各村、各农民组织中任职,能够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融入农村、走近农民,利用所学知识和共产主义觉悟,将农民组织系统化、规范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路径。

[1]李中华.入世与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使命[J].农业经济,2002(9).

[2]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王景新.长三角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苏、浙新乡村建设系列调研报告[M]//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述评[J].中国政治,2006(1).

[5]刘伯龙,等.当代中国农村政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贺雪峰.三农中国:2006(1)[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7]乌东峰.中国“三农”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经济导刊,2003(12).

G646

A

1673-1999(2010)08-0050-03

李杰(1985-),男,重庆北碚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永川402160)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教学;张云(1986-),女,河南信阳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旅游酒店学院助教。

2009-11-22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