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洞神传说文本研究

2010-08-15 00:49
关键词:洞穴湘西民众

杨 慧

湘西洞神传说文本研究

杨 慧

立足于湘西洞神传说现有的传说文本,对湘西洞神传说的定义、文本内容特点及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进一步发掘湘西洞神传说的文本叙事特色。

湘西;洞神传说;传说文本

一、湘西洞神传说的相关概念

(一)湘西洞神传说的定义

从现实层面上看,湘西自古神秘瑰丽,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洞穴数量庞大。这些洞穴或遍布于大小山川、河流、湖泊之上,或隐匿于城镇、村落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与民众发生着联系。湘西洞穴所处神秘的地理环境,使附着在自然地理环境之上的历史文化环境也更加神秘诡异起来,辅以民间洞神传说这样口头化的文本存在形式,使这种神秘性和诡异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湘西洞神传说就是以湘西洞穴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描写湘西洞穴洞神为主要内容,着重展现洞穴特征的民间传说样式,并且这种民间传说多以口述形式进行传播。

从文学层面上看,作为地方性民间文学作品,湘西洞神传说实属解释性传说的范畴。所谓解释性传说,是指“以某人、某事、某物、某习俗或现象为核心,虚构出一个有人物、情节而又曲折动听的优美故事(自然也有少数解释性传说,仅着重于叙事,而缺乏情节),末尾又回到解释提议所要求的‘某一事项为何如此,就是如上的原因造成的’这个基点上。”[1]110湘西的很多洞神传说往往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后文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这个解释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能是一段文字,接下来再转入对于故事本体的讲述,末尾又回到关于问题的解释上来,从而使我们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湘西洞神传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就有了其独特的定义:以湘西洞穴神仙、鬼怪、妖兽为传说核,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湘西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构建出具有湘西民间独特文化魅力的民间传说。属于解释性传说范畴的湘西洞神传说,在故事结构和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强烈的解释性,尽管其很多情节显得很荒诞,甚至渗透了旧时代的一些糟粕性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湘西洞神传说成为表现湘西民间生活观、人生观、伦理观、社会观、历史观、宗教观、风俗观和艺术观等价值观的重要形式。

湘西洞神传说的产生需要一定条件的。具体说来,洞神传说的产生与洞穴本身奇特的自然环境、洞穴与村镇民众的距离以及人在洞穴中发生的诸多奇遇有关。调查发现,一方面,洞穴环境越奇特,产生洞神传说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人们无法对洞穴神奇的自然环境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就将洞穴的成因附着在洞神之上,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解释。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湘西人民的文学创造性和浪漫性。另一方面,如果洞穴本身不具备什么观赏性,那么民众也不会将创作精力放在这样的洞穴上,因为过多的描述或是过分的描述,是不合情理的。因此,湘西的洞神传说关于神秘洞穴描写的文本数量就比较多;而洞穴本身不奇特的,流传的洞神传说就相对较少了。与此相关的是,通过调查还发现,与村落民众距离较近的洞穴易产生洞神传说,与民众距离较远的洞穴,产生洞神传说的数量则较少。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湘西民众的需求直接相关。洞神传说在湘西民间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制衡。这种制衡力的辐射面相当广泛,从衣食住行到生产生活,从日常小事到关乎道德行为的大事,湘西洞神传说以其人性化的叙事模式,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维护社会稳定、娱乐湘西民众和对日常行为的解释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为满足制衡这一要求,民众把创造力的重心放在与其生产生活距离较近的洞穴上。这里,洞穴的洞神因距离较近,与人类的关系更密切,因此产生的洞神传说更具说服性,产生的制衡效果也就更明显;而距离村落很远的洞穴,因其人迹罕至,很多不被人知,制衡的作用较小,所以相关的洞神传说也就相对较少。加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在洞穴当中发生奇遇,将自然的现象和神奇的传说进行非常态联想,在渲染了洞穴的神秘和洞神传说可信性的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了湘西洞神传说的文本内容,加强了湘西洞神传说的文本功能,这样一来湘西洞神的文化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二)湘西洞神传说的类型

湘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既有雄伟险峻的高山、险峰,也有忽然出现的阴河与水流,还有更多因为石灰岩而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和天坑。根据湘西州的州志和各县的县志资料记载,湘西可以收集到的洞穴大约是3000多个,其中有名字的洞大约是1000多个,与此相关的洞神传说则不胜枚举。笔者在对众多洞神传说展开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有文字记载的和已搜集到的湘西洞神传说进行分类,从洞神传说中描写的洞神品性及其与人的关系看,湘西洞神形象可以分为索取神 (或称恶神)、奉献神 (或称善神)、中立神三大类。在湘西洞神传说中,关于索取神的文本故事内容主要讲的是,作为洞穴神灵的某些洞神,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均是以破坏村民社会生活的稳定,阻碍他们的生产生活,给他们带来灾难为目的的。这类洞神是邪恶的化身,它们与湘西民众发生关系的目的就是索取,为满足其自身的需要而向民众进行破坏性的索取。这类洞神传说的代表文本有《犀牛洞的传说》、《仙人洞的传说》、《金狮洞的传说》、《金蟾洞的传说》等等;奉献神的存在刚刚和索取神相反,他们以人性化的方式关爱大众、体恤大众、服务大众,甚至为拯救民众所累,从而受到人们的敬仰。此类洞神传说也有很多,如《观音洞的传说》、《锣鼓洞的传说》、《金银洞的传说》、《老司洞的传说》、《七仙洞的传说》等等,都是对奉献神的歌颂。中立神,又可称之为其他神,它们既不实施帮助,也不施加迫害,以比较中立的态度立足于湘西民间生活,对某种现象进行客观的解释,或者对事情的经过进行客观讲述,情感色彩不是非常鲜明。这类洞神传说的代表有《晨鸡洞的传说》、《闺女洞的传说》、《双合洞的传说》等等。从文本呈现的内容而对湘西洞神传说中的洞神形象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为故事类型的湘西洞神传说,因为数量众多,描述的洞神形象各异,是不可能将其归纳到一种故事类型之下的。从现在已搜集到的洞神传说故事内容来看,与目前通行的民间故事AT分类法有部分重合处。湘西洞神传说可以归为如下一些类型:第一,“750 型”,即“750[愿望]”型[1]236。 在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关于这一类型没有情节的描述,列举了相关的篇目。湘西洞神传说中的一部分传说是符合这一类型的,如《七仙洞的传说》,该传说流传于龙山县的土家族地区,讲的是居住在洞附近的村民每天都会洗涤衣物,即使在大冷天也必须如此。洞里冰冷的水让他们饱受伤害,他们希望得到洞神的帮忙,改善他们的状况。洞神听到了他们的祈求,让洞水变热,从而造福一方。与此情节相似的湘西洞神传说还有很多,比如《能借东西的洞》、《刘家洞的传说》、《盐洞的传说》等等,大致是洞神满足村民愿望的故事。这与丁先生书中的论述相符。第二,“325型”,即“325[术士和弟子]”型[2]81。 书中也特别注明的是“Ⅳ.(c)细节不同”[2]81,并列举了很多相关的篇目。 当然,在湘西洞神传说中也出现了“301F[寻宝]”[1]81这一故事类型,即“英雄(英雄在湘西洞神传说里一般为巫师或其他有法术的人)下到洞里(或进入洞中)去取昂贵的宝物。宝物被取出后,英雄(或是有法术的人)却被关在洞中。”笔者认为,与湘西的洞神传说故事更吻合的应该是“325型”。这类型的故事讲的是:术士去办一件事,事先交代好弟子要怎样做,但是弟子忘了,导致事情失败。比如 《黄石洞的传说》、《三门洞的传说》、《雪花洞的传说》等等,都有着相似的情节。第三是“433D[蛇郎]”型[2]122。 关于这一类型,《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有很详细的论述。情节虽有所不同,但故事发生的前提很相似,即“通常丈夫以人型出现,虽然有时他开始出现是蛇(有时也会是花神、狼或者只是个人)”[3]122。归属于这一类型的湘西洞神传说有《犀牛洞的传说》、《仙人洞的传说》等。在这部分的传说中,具有非常相似的情节,即洞神(或者是洞中衍生出来的精怪)因为看上某漂亮的姑娘,便幻化成人,打动姑娘的芳心,致使姑娘神情恍惚或精神错乱。民间相信,姑娘的魂魄被洞神勾走,故将姑娘送入洞中,在想象中让现实的年轻姑娘与虚幻中的洞神新郎结婚。于是,“落洞”便成为一种独特的婚俗。这样的母题是固定存在的,某些洞神传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结局,却并不影响这个母题的稳固存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因为湘西洞神传说故事庞杂,这样的分类,只是选择了流传相对广泛和稳定的传说文本进行分析,对于未能及时搜集到的湘西洞神传说故事类型,只能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整理完善。

二、湘西洞神传说的文本内容特点

(一)诸神矗立

湘西巫傩文化的中心内容就是鬼神崇拜。在湘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与造神运动紧紧相连,水乳交融。”[4]85其“庞大的神团系统在各笃信鬼神的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是罕见的,如湘西苗族尊奉的巫坛傩坛鬼神竟达 1200种之多。”[5]85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湘西洞神传说也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神鬼类型丰富、数量庞大。从目前搜集到的湘西洞神传说资料来看,这类神鬼系统中所拥有的鬼神类型多样、品种齐全,有可以代表湘西少数民族祖先崇拜的蚩尤神、盘瓠神等(与此相关的传说有《蚩尤洞的传说》、《盘瓠洞的传说》等);也有与湘西自然崇拜密切相关的掌管自然的神灵,如花垣县的《风雷云电洞》传说,这个洞的传说就是因为洞里居住着风婆、雷神、电母和云仙,对当地的气候起着调控作用。若本地久旱无雨时,只需请人将鸡屎撒在雷公洞洞口,不久即可降雨,传说直接反映了湘西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还有与湘西鬼神崇拜相匹配的洞神传说,如《犀牛洞的传说》、《晨鸡洞的传说》、《金狮洞的传说》中出现的犀牛神、鸡神、狮神等等,形象丰富多彩。在湘西洞神传说中矗立的诸神,以人性化的叙事模式,在作用于湘西民众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湘西民众关于神鬼的禁忌与崇拜。

(二)男女有别

湘西洞神传说在传承过程中体现出无意识的性别区分。在湘西洞神传说里,男神与女神都大量存在于文本当中。湘西洞神传说在歌颂男性神灵非凡神力的同时,也从未忘记对女性神灵的歌颂及浪漫书写。在湘西洞神传说的文本构成里,湘西的男性洞神常常以高居庙堂的姿态出现,更多的时候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往往是人间行为的操控着和管束者,在湘西民间社会里扮演着独立的角色。这种角色从外部进入湘西民众的生产生活,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洞神中的女性被赋予了更为人性化的性格模式,她们以一种感性的姿态混迹于湘西民间,甚至进入民间内部扮演这样或那样的角色,成为民众行为的参与者,从而实现自己的功能;她们的身上体现了独特的女性关照,即使这样的关照有些是利于湘西民众的,有些则是不利于湘西民众的。在湘西女性洞神的形象组成里,有的是体恤民众疾苦的无私关爱者,她们为了帮助湘西百姓,自身却遭遇迫害与灾难,《七仙洞的传说》中的仙女就是这样的代表;也有因为自身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迁怒于周围的百姓,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如《闺女洞的传说》等等。湘西的女性洞神形象鲜活、性格生动。可以说,湘西洞穴中的女性神灵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有别于男性洞神灵神的理性关怀姿态作用于湘西民间、影响湘西民间,使湘西洞神传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性和人性化特点。

(三)善恶有分

湘西洞神传说描写的洞神有比较明显的善恶之分,这与湘西民间鬼神信仰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因为在湘西民间社会里,善恶道德价值观在世俗领域和鬼神世界都具有广谱性和流通性,善恶成了社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依据。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湘西洞神传说的文本里就自觉或不自觉的具有了明显的善恶之分,这符合湘西社会道德制约的要求。在湘西人眼里,特别是在湘西少数民族眼中,他们把能保佑人、造福于人的鬼神称为“善鬼”、善神或者是正神;把为祸人间的神鬼称为“恶鬼”或者是邪神。另外,还存在属性不明的神灵。湘西洞神善恶分明的形象,是湘西人善恶观念的形象表达。善良的神灵在帮助人们的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尊敬,邪恶的洞神在祸害湘西民众的过程中成为一种禁忌观念。在人类行为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中,洞神就这样起着积极的制约作用,从而实现了它的价值,它们在丰富湘西洞神传说文本形象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湘西人民对于社会道德伦理泾渭分明的评判态度。

三、湘西洞神传说的空间分布

湘西共有8个县市,洞穴不计其数,各类洞穴或分布于雄奇险峻的高山之上,或出现于忽隐忽现的阴河之中,更有不少的石灰岩岩层形成的溶洞和天坑。各县市存在的洞穴大概有3000多个,其中有名字的洞穴大约有1000多个,以洞穴命名的村庄大约有500多个,还有以洞命名的片地名大约有100多个[2]176-182。众多的洞神传说以口述的方式传播、流传着,几乎每一个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洞穴,都有相关的神话传说。从空间分布看,湘西洞神传说分布于湘西各县市,主要集中在酉水流域、沅水流域及其支流沿岸。

任何一个民间传说都有它独立的历史原脉,在每个历史阶段,民间传说又有其横向的传播范围,这就形成了民间传说纵向传承和横向扩布的传说圈。湘西洞神传说的传播圈是相对固定和独立的,其传播总是围绕洞穴这个客观实在物进行的,因此,湘西洞神传说的空间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有的传说即使流传的地区不一样,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情节,这就加重了湘西洞神传说在湘西民间的相对可信性以及独立性。尽管湘西洞神传说在流传分布范围上有其固定性,但还是有一些变异性。这是由于湘西的土家族多聚居在湘西北部地区,苗族多聚居在湘西南部地区,因此与土家族有关的洞神传说多在北部流传,与苗族有关的洞神传说则在南部地区流传。这种不同的空间分布也使得洞神传说打上了一定的地方色彩,带上一定的民族性。

[1]谭达先.中国解释性传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郑建成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2007.

[3]吕养正.湘西苗族鬼神崇拜探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4]陆群.湘西落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吉首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吉首市资料本[Z].1991.

I276.3

A

1673-1999(2010)08-0078-03

杨慧(1982-),女,湖南吉首人,硕士,吉首大学(湖南吉首 416000)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助教,从事民族民间文艺学研究。

2009-12-16

猜你喜欢
洞穴湘西民众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少年洞穴救援记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现代洞穴”公寓
湘西 国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