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幽默言语中的“范畴错置”
——以赵氏小品文本为例

2010-08-15 00:49周海明
关键词:小品范畴言语

周海明

论幽默言语中的“范畴错置”
——以赵氏小品文本为例

周海明

通过对赵本山喜剧小品文本的分析,表明“范畴错置”是产生会话幽默的机制之一,但受众能否解读其中的幽默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共享相关的语境知识,因为语境对话语意义的生成具有制约和解释作用。

范畴错置;映射机制;幽默言语;赵氏小品

“幽默”一词译自拉丁文humour(液汁)的英文Humor,通常被认为含有诙谐、调侃、有趣而意味深长等意义。李军华按幽默表现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幽默音乐、幽默动作、幽默画和幽默言语[1]60。其中,幽默言语又可进一步分为语言表达的幽默(语言主要起记录作用)和语言创造的幽默(由于语言的变异使用,通过各种修辞的创造性运用而成[1]11)。本文拟讨论语言创造的文本幽默。笔者认为,幽默的产生是由于交流语境中的一方打破常规的认知方式,从而造成言语预设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巨大落差,反映为语言各个层面的“范畴错置”(category misposition),进而使会话者或欣赏者获得一种言语快感和心理享受。本文将在介绍范畴化、概念化、映射机制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赵本山喜剧小品文本的分析,从认知语用视角来解读小品语言的“范畴错置”制笑机制。

一、概念化、范畴化、认知映射机制

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无奇不有。人类大脑为了充分认识客观而又杂乱的世界,就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构造和储存,否则人类便无法理解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实际上,世间万物千象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人们可据此来认识它们。在认知科学看来,这种认识世界的过程或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就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类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进而导认知范畴的产生 (cognitive category)。范畴化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形成概念的能力(即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亦随之而生,最终使语言符号有了意义。赵艳芳[2]81认为,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概念的形成以认知范畴为基础。

范畴化与概念化了的外部世界就构成了人的认知世界。人们利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活动本质上也就是一种思维的范畴化活动。南佐民[3]在考察语言同神经活动关系时指出,范畴化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人类言语沟通能遵守一定的认知规则而顺利进行,但同时又抑制了人们的思维活动,交流若缺乏了这种抑制将会导致混乱。

笔者认为,会话中的一方若打破这种认知规则,即通过人类认知映射机制(cognitive mapping)将一种范畴投射到另一种上去,造成思维范畴上的突变,然而这又没有妨碍交际目的的正常传达,“在语用上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特定的会话意义,有利于表达效果的提高。”[4]当然,思维范畴的突变也可能产生病句、错句,“在语用上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不可以解读”,例如:“你牙齿什么呀”、“我绿了你”等等,这些表达无法实现语篇交际的意义与目标,因而不在本文的探讨之列。

二、“范畴错置”制笑的认知语用基础

Sperber&Wilson[5]260的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关联理论由两个原则组成,关联的第一(或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关联的第二(或交际)准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的最佳关联性。

言语幽默制造方与接受方往往共享一个潜在的认知语境。会话初阶段,后者据此对前者的言语行为产生一种预设,可是最终会话结果与所做的预设大相径庭,产生一种跌宕的体验。导致第一阶段预设的就是一般人们可以使话语与语境信息产生最大关联,而第二阶段可以使会话双方通过交际行为而使言语与语境产生最佳关联。由于在言语幽默中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分别代表不同的认知范畴,所以我们又可以说言语幽默来自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落差。当然,幽默制造方与接受方若没有共有语境,即在第一阶段没有实现最大关联,那么就不会有最佳关联,就难以理解幽默的所在。比如,我们若不熟谙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在欣赏下面幽默时就不会达成言语预设、形成心理期待进而从两者的落差中找到一丝快感。

例 1.“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asked the minister of the nonchurch goer?

“Well,I’ll tell you.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d me to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

“Yes,”said the minister.“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

三、幽默言语中的“范畴错置”

言语幽默来自范畴的非常规突变,导致这种范畴变迁的原因是言语行为人在语言符号与其施用语境之间进行了特别的关联。幽默言语行为人总是很间接地表达意思,使得欣赏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发觉话语中的特殊关联性。

(一)语音层面

同音异义(homonym)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在口语中几乎无法明确区分,幽默制造者往往会充分利用这种语言歧义性(linguistic ambiguity),在映射机制作用下实现了两个范畴的非常规转变,打破了言语交际者的认知定势,使欣赏者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小品《不差钱》、《拜年》里就利用了这种同音异义现象。

例2.毕:鱼翅更不要点。

赵:有也别吃了,我吃鱼翅有一次就卡住了,最后到医院用镊子拿出来了。(《不差钱》)

例3.高:我说你呀你呀,一整这没用的你一套一套的,老头子你听我的,进屋咱先别着忙说事,猛劲给他戴高帽,多说几句拜年嗑,只要乡长心一乐,保证沟通的差不多。

赵:戴高帽人就给你乐?

高:那咋的,别说他乡长啊,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啊,戴高乐么!(《拜年》)

上述两例充分运用了语音层面的“范畴错置”,演员往往望文生义,根据字表含义和个人理解重新诠释人们所共知的事实。“鱼翅”、“戴高乐”被解读为“鱼刺”、“戴高帽人就给你乐”等偏离了人们正常的思维轨道,但在喜剧小品中,这种范畴突变取得了成功的交际效果,让观众觉得滑稽可笑。

(二)语义层面

Lakoff&Johnson[6]54-55认为,隐喻对概念的组织是部分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指出不少个性化隐喻表达(idiosyncratic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会起到制造幽默的作用。这些表达实质属于语义层面的“范畴错置”。试看下述三例:

例4.别说你开车不合格,你长得都违章了。(《三鞭子》)

例5.宋:这地方拐弯抹角的这才找对,叮咚。

赵:谁呀?

宋:张惠妹。

赵:谁?

宋:是我,大哥。

赵:嗳呦妈呀,这小声儿挺甜,含糖量挺高啊,最起码四个加号。(开门声)我的妈呀,这小声音小老太太呀。(《钟点工》)

例6.崔:大叔啊,大叔这么说不对,其实大妈现在看上去都挺精神的。

宋: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头发也变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 (《昨天,今天,明天》)

例4中,“长得”常与形容词搭配,如:靓丽、俊俏、难看等,一般不能和动词性成分搭配;而“违章”是动词词组,但委婉地表达了“难看”的含义,在语用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并取得了预期效果。例5中“小声儿”的“含糖量挺高”,例6中“洁白的门牙”也能像人一样“光荣下岗”,这些个性化的隐喻表达显然突破了常规的语义搭配范畴,但是它使人们对共知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扩大了运用范围、产生了新的会话含义,还能取得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特殊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三)句法语篇层面

“范畴错置”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音、义层面,还反映在句法、语篇当中,现存的句式、篇章在喜剧小品中被非常规的范畴所替代,与平铺直叙形成剧烈的反差,突破了人们通常的认知范畴,让人们在惊奇的同时又愿意接受,并且凸显了小品中人物的机智幽默。

例7.崔:行了行了……别说了,咱还是说您二老吧,我现在呢我把问题提得细一点,你们是哪一年结的婚?

赵:我们相约五八。

宋:大约在冬季。(《昨天,今天,明天》)

例8.高:我是你老姑。

范:老姑?

高:啊,咱俩原来一个堡子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你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想没想起来?(《拜年》)

例9.范:您好,这里是借你借你一眼慧眼防忽悠咨询热线,我是资深上当者老范,凭借多年上当经验,对你是否被忽悠了做出明确判断。有人卖拐请按1,有人卖车请按2,有人出脑筋急转弯请按3,有人卖担架直接拨110。(《功夫》)

上述三例中,创作者将原有的句式、歌词、语篇等进行创新性修改,人们熟知的《相约98》、《父老乡亲》、移动服务热线被赋予了新的语境,让观众在感到熟悉的同时又发现到新意,领略到语言表达再创造的魅力。

四、小结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中,通过对赵本山喜剧小品文本的分析,发现“范畴错置”是会话幽默的生成机制之一,但观众或听众能否解读其中的幽默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共享相关的语境知识,因为语境对话语意义的生成具有制约和解释作用。“范畴错置”是对语言创造性的运用,喜剧小品中所有的“错置”都是基于交际双方对相关语境知识和常规语言形式等的了解而创造的。语境对话语意义的生成具有制约和解释作用,语境蕴含的丰富意义能使交际者准确地识解喜剧小品中“错置”的范畴。

[1]李军华.幽默语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南佐民.会话幽默的语义作用过程解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1).

[4]王希杰.修辞学新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5] 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6]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H151

A

1673-1999(2010)08-0081-03

周海明,男,硕士,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2)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

2009-12-10

盐城市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6YCKW144)。

猜你喜欢
小品范畴言语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临宋人小品》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