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辨析
——兼及汕头职业技术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2010-08-15 00:49赵坤明
关键词:订单式工学我院

赵坤明

“教育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辨析
——兼及汕头职业技术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赵坤明

基于人们对于“教育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这两个概念内涵的把握和运用混淆不清的现实情况,以汕头职业技术院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认为职业技术学院应从“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多层次多类型培养对象为基点,强化校内虚拟、校外实训实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思路去构建。

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对于“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作过不少的探索研究。然而人们常常将“教育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混用。为正确指导高职教育工作,对上述两概念有作进一步探析的必要。

一、“教育教学模式”概念及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一)“教育教学模式”的概念辨析

学界对“教育教学模式”下定义的并不多,有学者认为,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1]依本人愚见,不论是理论研究抑或是工作实操都很难把教育和教学两者合在一起构建出可以涵盖、兼容的“模式”。事实上,教育与教学两者虽有联系,但内涵却不相同,这种表述本身就有逻辑错误。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2]。有人则表达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3]。可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更接近“教育模式”,人们在日常表达时往往极少单独表达为“教育模式”,而含混地统称为“教育教学模式”。

(二)当前高职院校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及其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

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其一,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与和谐发展[4]。

其二,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形成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新模式。

其三,“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是: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5]。

其实,不管是“订单式”还是“项目带动式”,都是“工学结合”演变出来的具体模式,都是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的精神所进行的实践与探索。“订单式”、“项目带动式”都是服从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教学模式。同样,“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是具体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很明显,这些具体操作都是隶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切入点而已。

由上可知,“工学结合”是上位概念,“订单式”培养、“项目带动式”模式都是下属概念。前者可理解为“教育模式”,而后者更接近于“教学模式”,人们往往含混地称之为“教育教学模式”,进而含混地称为“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模式”几乎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等同,而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使用上本来就存在着概念内涵方面的逻辑错误。可见,人们对于“教育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的把握和运用通常是混淆不清的。

二、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义反观我院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还要花大力气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师资水平不提高,模式难以成型。目前,我院的师资力量要应付8394名大专生 (含五年制生)、4000多名中专生和数百名成人教育学生,从数量上看,显然是不足的,质量也有待提高。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市编委给我们的编制额度,把有限的编制额度用于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并着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花大力气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一线教师的素质水平。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还远未与“工学结合”的理念相衔接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长期没有服从“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在理论知识方面什么才算是“适度的”、“够用的”,还没有科学的结论和可操作规范;教师对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际教学行为互不搭边、甚至完全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

“双证书”制度在相当一部分学系还是两张皮,如何真正从课程设置上把标示专业培养目标的“毕业证书”和从事岗位工作的“职业技能证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在课程设置中融合体现,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要达到对课程的合理设置的“研制”水平,路还很长,可这却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三)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条件还十分缺乏

工科类学系这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不必统计实验室及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仅从某学系的教学只是“主动寻找生产企业生产案例,如数控实训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实例,教师结合工厂实际生产有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加工问题”上看,这样的教学条件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的能“有效提高”吗?它真能克服“开机床仅靠教师空手道在讲台上比划来弄通原理”的教学局面吗?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该校教学条件改善和加强教学管理的重点。

(四)学院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不相适应

这具体表现为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自上而下,职责不明;缺位、越位等无序的行政管理现象严重;人权、财权、事权几乎全由院长办公会议代替了其他行政领导、中层干部的职权,甚至工会、教代会的职能也由院长办公会议“履行”,如涉及教学建设必备条件的教学设备、师资的调配、培训提高,副院长和中层干部都无权也无责解决这些问题。这种行政管理机制对于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建立起着直接或间接的阻碍作用。

三、探索符合高职院校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厘清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不同层次

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其实是学校的办学模式问题,它更多地涉及办学思想与学院发展定位前提下的专业设置倾向问题。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层次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具体体现为毕业生的质量,它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着重体现在专业建设(如课程设置中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以及实践教学的形式等)方面。

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完成专业及课程目标的具体操作方案,它着重在课程(从合格、重点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具体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这更多的属于“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二)量身裁体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工学结合”难以作为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理由是:(1)我院的目标是“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高职教育和研究中心、推广新技术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人高职教育与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成为与汕头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集文、理、工、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为一身的本、专科兼招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这个目标定位反映了我院专业类型多而杂、多而全的现状。需要到企业、车间或校内实验实训室实习、实训的学生只是一部分。现有的专业设置结构不是全新创办的高职院校那单一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用“工学结合”就能涵盖得了的。(2)象深圳职院、广东轻工职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目前的汕头市来说,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规模和企业的人才来源渠道与意识,远未形成互相呼应的契合时机。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筹资自建校内实验实训室,并努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其次,我们也不主张将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作为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它不能涵盖整个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个别学系(比如艺体系)有些条件。尽管某些学系的某些专业与汕头的产业优势衔接较紧密,然而,从总体上说,“订单式”并不能作为涵盖我院所有学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根据我院目前的实际,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 “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多层次多类型培养对象为基点,强化校内虚拟、校外实训实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思路去构建。

[1]王培峰.关于构建现代盲教育教学基本模式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0(4).

[2]张学武,李凤岐.加入w t o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2(6).

[3]徐乐怡.扩大开放向下延伸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进一步推进开放教育试点工作[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

[4]陈小军,张善智,崔景茂.“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1).

[5]万平.高职“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7).

[6]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S).

G642.0

A

1673-1999(2010)08-0155-02

赵坤明(1955-),男,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515078)科研设备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论。

2009-12-08

猜你喜欢
订单式工学我院
盐工学人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工学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