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现实性探讨

2010-08-15 00:49高朝华
关键词:学分制院校高职

高朝华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现实性探讨

高朝华

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有其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职业化”以及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是制约学分制实施效果的主要现实因素;实施学分制需要配套进行课程体系、学籍管理改革,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导师制,加强和完善教务、后勤保障和学生管理等诸方面工作。

高职;学分制;实践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2004年,教育部发布《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1]在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树立终身教育观念,适应人才市场需要以及解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国家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按照对口的原则分配给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至于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的学习,没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衡量学生的标准是“又红又专”。而与之相适应的学年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强调的是本学科、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太重专业基础,划分专业过细,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发挥和个性塑造。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0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正在优化升级,新技术、新能源被广泛应用;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除了要求基本的专业知识外,也对他们的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技能,以及人文素质、管理知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高职教育具有多层次性、职业性和地方性等特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品种、多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高级人才。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顺应这种变化,满足社会需求。相对于学年制来说,学分制作为一种比较灵活的教育管理办法,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学分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加入WTO,首先是对我国的经济领域产生影响,经济领域的变革必将影响到高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将在有关WTO条款下日益活跃。我国多年来一直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每年吸纳走数十万中国留学生,外资在我国开办大学教育逐步成为现实。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适应它、利用它,早主动、早适应,早介入、早受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就是高等院校的开放性,要逐步向国内院校开放,向海外院校开放。开放性的主要表现就是高校相互间交流的畅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入世的直接推动,学生在不同高校间的频繁流动将是大势所趋(包括学生在国内高校间的流动、在校大学生出国深造),高校间互相承认课程成绩将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相互间承认课程成绩的实现途径就是学分的转换或学分的相互承认。

(三)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快,学生在学期间,教师即使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在短短的几年之后,学生所学的知识将可能过时。因此,大学阶段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和文化启蒙教育,通过学生内在素质的全面提高,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行学分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来自主选课,就是要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实行学分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普高、中专、职高、技校等多种形式的毕业生,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都不尽相同。传统的学年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起点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同等问题。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通过增加选修课、开办辅修专业等途径,努力做到大面积、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但是,学年制本身有着刚性过硬、柔性不足的特点,强调的共性过多,个性发展注重不够,不利于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学分制好比一个教育超市,可以为购买者——学生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物品”。实施学分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特点、生涯规划等,自主地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进程,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其学业目标在弹性学习中得以实现。同时,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上学要缴费,毕业以后要自主择业。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学到真才实学,希望有更多的学习各种知识的机会,在学习上希望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在学科方向、技能训练、课程组合、学习进程甚至教师的授课质量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跨系、跨专业甚至跨校选课,有利于不同学科间的课程组合,有利于培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复合的新型人才。学分制的实施还适应了大学生不受婚姻状况限制的新规定,也给受经济状况或其他条件局限的学生在修业年限和课程学习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五)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中出现的多种问题

应该肯定,连续几年的扩招,在有关部门、院校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了保证。但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还很严重,比如学生逃学、缺课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较重,很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在教学中精力投入不足,在有些教学环节上管理不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学年制的管理条件下,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没有发挥出来,有的课程讲述的是过时了的理论,有的课程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有的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等等。实行学分制,在给了学生选择权力的同时,也给了教师很大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当然也给教师增加了动力和压力。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条件的改善,涉及到院校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学生管理等,通过实施学分制可以促进上述各种情况的改善。

二、制约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效果的现实因素

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和精髓在于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能提供什么课程,提供到什么程度;学生是否懂得选择,选的是否“科学”等等,都是影响学分制实施效果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了学校资源、学生素质及学校的办学特点和管理水平等诸多要素。

(一)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职业化”制约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在价值取向上应主要追求其制度保障功能,而非普通本科教育那样追求学术自由和个性化发展

学分制是由选课制发展而来的,自由选课是其基本特征。学分制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多数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设置的专业多与行业相关,专科性强、专业数少,服务领域单一,师资也相对较集中,开课门类也相对较少。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院校抓住机遇配备教学资源,增设新的专业,但专科性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特点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课程资源仍然有限,限制了学分制实施效果。

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其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区别。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不可能太宽泛,其职业针对性明显,专业招生数受限,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程的开设受人数、教学成本的限制较为突出。

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点,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和实现产教结合。这一教学特点,决定了许多专业课程不可能“全天候”提供,实训教学也不可能随到随做,有的科目甚至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地选择学习课程和内容。

(二)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直接制约着高职学分制的实施效果

学分制管理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需要学生能成为自我负责、自觉学习的主体。但从目前高校招生情况看,高职院校被列为第四批招生,生源相对于本科院校,学习基础、自觉性、自信心显得不足。导师制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选课中的导向功能,但要发挥出学分制的优势,除了需要高素质、负责任的导师外,更要有学生的配合,即学生都应成为自我负责、自觉学习、自我设计大学生涯、职业规划的主体,否则就有可能使选课制形同虚设,要么为“选课”(这里是指选易修或者所谓的兴趣)而选修,要么因为不了解课程体系、逻辑结构,造成学习困难或者知识体系的“残疾”。试想,一个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高校专业教学委员会经过多个环节的论证才能形成,而把类似这样的“规划”让给对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初步接触的学生去完成,谈何容易。

三、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保证体系

(一)教学管理保证体系

学分制给教学教务管理部门提出了挑战。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比学年制要复杂得多,灵活得多。学生能否毕业,从学业方面看,完全视其是否修满了某一学科或专业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总学分。这种目标管理,一方面打破了学制年限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自主选择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甚至中途休学、停学、保留学籍,在一定时间内复学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学科与课程的权利,具有很强的灵括性。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和弹性学制,使得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进程各不相同,教学管理的内容与学年制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务部门要制订能适合学分制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及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此外,在选课上要有软、硬件的支持;要有比较成熟的校园网络作为硬件支撑,满足学生网上选课;要有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学生导师作为软件支撑,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得分”情结。

(二)人力资源和制度保证体系

以师资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保证,也是学分制实施成败的关键。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必须体现出自由灵活、多劳多得、按质论价等原则。要在实行人员定编定岗与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的基础上,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确保师生比,数量上可以相对富余一些,以适应学分制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根据学分制的特点,研究制订出学分制条件下教师管理、培训的新模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实施学分制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三)图书实验保证体系

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地。实施学分制后,需要增加大量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同时要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随时可以到这些地方进行学习。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要调整和适应服务的方式,以满足学分制的要求。这些场所要实行全天候开放,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要开发网络“学习包”,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供给学生复习或自学。相关部门要制订出一套全新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机制,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师生教学上的需要。此外,要通过加大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投入,保证实践性选修课的开出。

(四)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体系

学分制的实施,淡化了班级的概念,有的取消了班级的组织形式,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像学年制时那样以班级为组织形式开展了;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时间、地点、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这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学生工作干部和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学生管理部门要根据学分制的特点制订与学分制配套的学生管理措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五)后勤服务保证体系

实行学分制后,教师开设的课程必将增多,学生可自己选择时间上课。这样,在教室的使用上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室要实行滚动制,有些课程只能放在晚上甚至双休日开课,这就要求后勤服务工作必须打破常规,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为实行学分制创造有利条件,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全天候服务,给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六)就业指导保证体系

学分制可以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情况,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优质人才,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就业是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面临的现实的问题,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就业有了更高的期望,并产生了各种就业心态。因此,在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必须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部门要为学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向用人部门推荐、介绍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指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要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供应信息网络。要树立学生就业的主体观念,树立大学生自由择业的合理性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树立掌握就业政策的法律、法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保证学分制的完整实施。

在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实实践中,需要配套进行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改革,实施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改革,建立与完善导师制,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管理与后勤保障管理体制改革、学生管理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等,而且需要同时推进,各项改革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综合配套,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G110

A

1673-1999(2010)08-0165-03

高朝华(1972-),女,福建长乐人,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1)助理研究员。

2009-10-28

猜你喜欢
学分制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