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属性词的共性与个性

2010-08-15 00:50曹保平冯桂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词类语素共性

曹保平,冯桂华

(四川外语学院 中文系,重庆 400031)

□语言学

汉语属性词的共性与个性

曹保平,冯桂华

(四川外语学院 中文系,重庆 400031)

汉语属性词全体成员的共性是作定语修饰名词、粘着,这个共性也是它与其他词类相区别的个性。属性词内部成员的个性则表现为构造特色、兼类特色、带“的”特色、加“最”特色以及功能游移特色等等。

属性词;共性;个性

一 引 言

属性词,也称非谓形容词、区别词、定质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定义为:“形容词的附类,只表示人、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具有区别或分类的作用。”“属性词一般只能作定语”,“少数还能作状语”。

汉语属性词是个新兴的词类,它的出现才不过20多年的历史,对它的认识还不大深入。一直到现在,对属性词的考察,主要在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共性。对成员之间的个性很少关注。

实际上同一类词的成员之间既有共性,也会有个性。不仅如此,异类的词之间也并非只有不同,而是既有个性,同时又有某些共性。所以依照个性,大类之下可以分出小类;而不同的词类也可依据某些共性归并为一个大类。

本文即考察属性词作为一个类别,它与其他词类相比表现出来的个性及共性;主要考察属性词内部成员的个性。

二 属性词与其他词类的个性与共性

(一)属性词在汉语词类里的个性

属性词的个性实际上是其独立成类的标准,没有个性就无须单独成为一个类。对标准的断定,学者们意见大多一致。有不同意见,也仅为细节处理方面的问题。

朱德熙(1982)首先把这一类词称为属性词,并把其标准定为“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边出现的粘着词”。

其后郭锐(2002)、齐沪扬、张素玲(2008)等都提出相似的标准。

不过朱德熙把属性词放在体词大类内,跟体词经常作主语宾语的特点不相符。郭锐把属性词看作是体词谓词之外的第三大类词——饰词。齐沪扬(1990)认为属性词应是体词谓之外的第三大类词——加词。郭、齐等看法更加准确地抓住了属性词的个性特征。

我们认为属性词的个性就于只能作定语且不能单说。如果作了别的句法成分,那就不是属性词。

(二)属性词在汉语词类中的共性

吕叔湘(1981)最早发现这一类词的特点,指出这一类词不同于名、动、形,却“不另立一个词类。如果要把它们暂时安顿在一个现成的词类里,那么把它们放在形容词里边比较合适,一般也都是这样处理的。但为了跟一般的形容词有所区别,可以称为非谓语形容词”。

这是认为属性词跟形容词有比较大的共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下文简称“第5版”)把这一类词看作是形容词的附类或小类,叫做属性词,也是认为属性词跟形容词有共性。邢福义(2002)把这一类词叫做“定质形容词”,同样认为属性词跟形容词有很大共性。

实际上,属性词能作定语,跟形容词、动词、名词、数词、数量词、代词等能作定语的词都有共性。

属性词是饰词,而同为饰词的还有副词。即属性词和副词也有共性。

属性词是粘着词,而同为粘着词的还有量词、大部分副词、所有的虚词。这说明属性词跟量词、副词、虚词也有共性。

吕叔湘(1981)归纳非谓形容词的特点,列出七个方面:①都可以直接修饰名词;②绝大多数可以加的修饰名词;③大多数可以加的用在“是”字后面,或者替代名词;④不能充当一般性的主语或宾语;⑤不能作谓语;⑥不能在前边加“很”;⑦否定用“非”,不用“不”。

这七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找到跟其他词类的共性。所以,如果把某个特点当作判断属性词的标准,那么给词归类时,操作起来很困难。

三 属性词内部成员的个性

属性词内部成员之间呈现出来的共性,就是属性词作为一个词类跟其他词类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个性与共性的总和或者是交集。对共性的认识基本达到了一致,不再赘述。

属性词内部成员的个性人们探讨的不多。属性词个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有内部构造而影响个性特色的,有兼属其他词类性质而具个性特色的,也有能否加“的”表现其功能特色的,还有能在前加“最”的等等。

(一)内部构造的个性特色

至今探讨属性词内部形式结构的学者不多。由于时代局限(新的语言学理论没有引进),又由于学者没有探讨内部构造与属性词功能的规律,因此有学者认为,“从外部形态和构词方式上分类,对全面揭示属性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属性词的分布规律来说,也看不出有很大帮助”(齐沪扬,1990)。

我们认为,属于偏正、动宾、主谓、联合等表层结构的观察,可能对掌握属性词分布规律帮助不大。但是属性词的构成语素之间的深层语义结构对全面揭示属性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属性词的分布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所有的属性词可以分成三个小类:包含动词性语素的属性词、包含形容词语素(不包括已出现在动词性语素属性词中的形容词语素)的属性词、仅由名词性语素构成的属性词,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色。

1.含动词性语素的属性词。包含动词性语素的属性词,所修饰的名词一定都是动词性成分的一个施事(动作主体)或受事(动作客体)角色,且与属性词中另一个构成成分有密切联系。如:“贴身”修饰的“保镖、衣物”是“贴”的施事或主体,“身”是“贴”的客体角色。“上述”修饰的“各条”是“述”的受事或客体,“上”是“述”的方位处所角色。即所修饰的名词角色与属性词中出现的名词性角色呈互补关系。

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含动词性语素的词所修饰的名词语不是其施事或受事角色,那么这个词一定不是属性词。(这类属性词规律性很强,拟另文专门讨论)

2.含形容词性语素的属性词。这一类属性词的结构主要是“形容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少部分是“形容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所修饰的名词一定都是形容词性语素的主体角色(论元成分),且与另一构成成分“名词性语素”具有领属关系,名词性语素表示种类、等级、式样、型号、数量、额度等意义。此类属性词与所修饰的名词语之间构成的语义结构为:名词语义+名词性语素义+形容词性语素义。如“新型机车”的语义结构为:机车之型新。说明事物属性时,“新型机车”要比“新机车”显得更具体。两语素均为形容词性语素的,所饰名词是两语素的论元成分。“伪劣产品”的语义结构为:产品伪产品劣。

3.仅由名词性语素构成的属性词。这一类属性词数量较少。有“中式、西式,木质,木本、草本、藤本,刑事、民事”等,以及由名词性语素加上“式、型、性”等构成的属性词。这类属性词表示式样、质料、属性等,这一属性词都是偏正式,不过主要意义反倒是在前面的“偏”,后面的语素使原来名词性语素的属性意义得到了强化。该类属性词在表义上和语法功能上与作属性定语的名词没什么两样。

(二)兼属其他词类

属性词中有小一部分兼属副词,即在词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一部分属性词除了修饰名词外,还可以修饰谓词。这样的属性词有:

必然(属于)、变相(剥削)、不成文(地沿袭了下来)、初步(解决)、大量(生产)、大致(相同)、单向(流动)、高度(评价)、横向(比较)、宏观(调控)、间接(传染)、口头(汇报)、漫天(要价)、慢性(中毒)、逆时针(转动)、能动(地争取)、平行(发展)、全盘(考虑)、全天候(服务)、少量(进食)、深度(调查)、书面(答复)、随身(携带)、贴身(保护)、无偿(援助)、原封(退回)、远程(运输)、正面(提出)、正式(访问)、专门(研究)、自动(控制)、自发(组织)、纵向(发展),等。

吕叔湘先生列举的能修饰谓词的在第5版中只有:“初步、额外、多边、非法、大量、高度、定期、高速、间接、临时、漫天、随身、同等、通盘、双边、无偿、正式、相对、专门、自动、自发”等21个完全符合配例和释义,不过仍有“非法、间接、正式”不能算作属性词,这三个可以作其他的句法成分。“亲身、多方、忘我”是吕先生列举能修饰谓词的非谓形容词的,但第5版标注为“副、副、动”。这三个实际上是属性词,与吕先生所说的完全一样。

这一类属性词在修饰谓词时都表示方式、程度、范围等,与修饰名词时表示属性、质料等完全不一样。并且在词的内部语义结构上也有差异。如“自动”修饰名词“取款机”时,“自动”的“自”语义指向“取款机”,即“取款机自(己)动”;而“自动”修饰动词“控制”时,“自动”的“自”指向词组之外的“控制”的主体或施事成分。

上文所说“贴身”修饰的“保镖、衣物”是“贴”的施事或主体,“身”是“贴”的客体角色,所饰名词与属性词内的原有名词性成分形成角色互补关系。而“贴身”修饰动词“保护”时,“贴身”的“身”只能是兼施事和受事,即“身贴身”。犹如“当面交谈”“对面儿交谈”中的“当面”“对面”只能是“面对面”一样(第5版,把“当面”“对面儿”标注为副词,意义是“面对面”)。

可见第5版把修饰谓词看作是属性词(即属性词)本身的语法功能,并没有深刻认识属性词的个性特点。实际上,那样做,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中一条就是如何区分属性词和副词的问题。如果让这一部分属性词兼属副词,就没有任何麻烦了。即所有的属性词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或凡是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的一定是属性词;所有的副词只能作状语修饰谓词,或凡是只能作状语修饰谓词的一定是副词。如果一个词只能作定语和状语,就处理为属性词兼副词。

(三)能否带“的”

一般都说属性词是可以直接或带“的”作定语的一类词。不过哪些必须带“的”,哪些一定不能带“的”,哪些不能进入“是……的”的结构中,详尽考察的并不多。

1.必须带“的”作定语。这样的属性词有:亲爱(的朋友)、心爱(的饰物)、上好(的茶叶)等三个。但是“上好”可以进入“是……的”结构中,如“这茶叶是上好的”。

2.必不能带“的”作定语有:男、女,雄、雌,单、双,等单音节的属性词。吕先生曾列举不能带“的”作定语的双音节属性词,现在都可以带“的”了。郭锐(2002)所举“公共、常务、日用”等不能带“的”的现在也都可以带“的”了。第5版标注为属性词不能带“的”的有:“安保、白茬、白条、白头”等。

3.不能进入“是……的”作谓语的结构,这样的属性词有:

亲爱、心爱、日用、高度、深度、下列、先决,安保、白茬、白条、白头。等

其余大部分属性词,带“的”或不带“的”没有限制,进入“是……的”作谓语也没有限制。

(四)能否前加“最”

所有的属性词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些属性词可以在前加“最”。如“大号、基本、亲爱、小号、心爱、主要”。

这些属性词前加了“最”仍只能作定语或进入“是……的”格式作谓语。

这个“最”是程度副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邢福义(2002)认为“最+方所名词”如“最前头、最底层”中的“最”不好分析为状语,可以整个儿看作一个名词性句法单位。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属性词中的“最”连在一起作为属性词性的句法单位。

此外,属性词的个性还表现在有的功能容易游移,有的则不发生功能游移。属性词功能的游移跟人们运用频率密切相关,属性词运用频率少时,基本不发生功能的游移,而跟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发生游移的几率要大得多。以属性词“主打”为例,出现时是以流行的“爱情主打歌”为标志。这几年来,因为这个词很时尚新潮,人们广泛运用,它不再仅在定语的位置上,还出现在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的位置上。有“本周主打”、“谁是我们的主打”、“公司主打低端市场”、“主打选择”等。而“草本、木本、藤本,线装、白茬”等基本上不会有功能的游移。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语属性词作为一类词的共性特征是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的粘着词。这个共性也是与其他词类相区别的个性特点。而属性词内部成员也有自己的个性:在内部构成上,有的含有动词性语素、有的含有形容词性语素、有的仅含有名词性语素,这些内部构成不同的属性词会影响所修饰的名词的面貌;在兼属词类上,有少数能属副词,这类属性词作定语时与兼属副词作状语时,内部构成意义有细微差别,与所饰词组合时的语法意义差别更大:前者表属性、质料,后者表方式、范围、程度等。在能否带“的”上,一小部分属性词必须带“的”,另一小部分属性词必须不带“的”,才能作定语。而在受“最”修饰问题上,才有少数属性词显得与众不同。此外,在功能游移上,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属性词功能游移的可能性大,而使用范围窄使用频率低的属性词几乎没有可能产生功能游移。

[1]郭 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6-229.

[2]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J].中国语文,1996,(1).

[3]刘叔新.现代汉语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吕叔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J].中国语文,1981,(2).

[5]齐沪杨.谈属性词的归类问题(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Commonalities and Individuality of Property-words in Modern Chinese

CAO Bao-ping,FENG Gui-hu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China)

The commonality of property-words in modern Chinese is that they can be attached to NP as modifier.This commonality is also a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es this category of words from others.The individuality of property words lies in the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syllepsis on parts of speech,“de” affixation and“zui”addition,etc.

property-words;common character;individuality

H136

A

1674-3652(2010)02-0139-04

2009-12-29

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项目“当代语言学视野下汉语属性个性特点研究”(09XJA740007)。

曹保平(1968- ),男,江西都昌人,博士,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方言研究;

冯桂华(1978- ),女,江西都昌人,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等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词类语素共性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共性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因果复合词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