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历史 激励今人——浅析《南阳晚报》“寻找南阳老地名”栏目特色

2011-04-16 07:53□石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狼烟今人琉璃

□石 琼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 473014)

翻阅历史 激励今人
——浅析《南阳晚报》“寻找南阳老地名”栏目特色

□石 琼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 473014)

为了创新“三贴近”的报道形式,进一步提升报纸亲和力,从2009年下半年起,《南阳晚报》在《速读南阳》版开设了“寻找南阳老地名”栏目,至2010年4月共发稿43篇。通过系统报道南阳人身边的老地名,挖掘与之相关的元素,全方位展示了南阳曾经的辉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交通要道,经济繁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军事要塞,兵家必争,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报中翻开了南阳的历史,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是多么的伟大、神奇和重要,激励读者热爱南阳,为建设今日之南阳贡献力量。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启迪、激励、教育作用不是靠灌输,不是靠板着脸说教,而是选取读者身边的地名,引导读者在想知欲看的意念下去阅读,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进而落实到行动中。犹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潜移默化,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而得到广泛好评。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南阳(古称宛)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南阳老地名“狼烟墩”告诉了读者南阳的源远流长——“相传狼烟墩建成于春秋时期。这里原属申地,后来申被强大的楚所灭,楚在此建宛邑,始称宛,遂在宛邑夏路东建烽火台(狼烟墩)”。

千年古街“禹王店”传说是大禹治水曾住于此,人们为了感念其功绩,修建庙宇祭祀而得名;“梅林铺”因“望梅止渴”的故事而声名远播;“二郎船”这一老村名与当地一个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古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晒得地上草木枯萎,民不聊生,玉皇大帝闻讯派二郎神杨戬下凡镇太阳。二郎神顺利地镇住了八个太阳,当他搬山镇第九个太阳的时候,前面出现了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此时河面上漂来一艘大船,二郎神将山劈为两半,用石扁担挑着山坐船追上太阳,把山一合镇住了第九个太阳。谁知此时王母娘娘正在纳凉,来不及躲闪也被压在山下,只有一只脚露在外面。至今娘娘脚和石扁担都在当地留有遗迹,而那条大船也就成了今天的石船——二郎船。南阳土语“喝汤”、“解手”出自老地名“望乡台”的传说。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厚重而灿烂的文化。“寻找南阳老地名”栏目通过报道南阳老地名,挖掘了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典故,介绍了南阳一些土语的来历,让读者在品读脚下土地的过程中,在探寻南阳土语的由来中实现了与报纸的零距离,感受到报纸的亲近性。

挖掘历史名人、大事 倍增今人自豪感

在报道老地名时,挖掘出的名人有光武帝刘秀、范蠡、百里奚、诸葛亮、刘备、曹操、李自成、李白、韩愈、范仲淹等。历史事件有三顾茅庐、火烧博望、曹操宛城讨张绣、乾隆二下江南等。这些人或是南阳土生土长的人,或是在南阳这块土地上干大事创大业的人,或是途经南阳为之留下名诗佳句的人。读着报纸梳理历史,读者不禁为南阳人才辈出而自豪,为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的宏伟大业而赞叹,进而联想:作为今人,我们该如何续写辉煌?

军事要塞 兵家必争

自古及今,南阳都是战略要地。老地名“大寨”、“小寨”曾是郑成功麾下大将黄廷屯兵处;“狼烟墩”曾是古时 望军情的烽火台;风景秀丽的“紫山”曾是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册封地。唐王死后葬于南阳紫山,后明历代靖王、宪王、庄王、成王、敬王、顺王、端王、裕王以及一些公主死后均葬于“紫山”。“紫山”被称为“南阳十三陵”。

峰峦叠嶂的“紫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古为宛洛通衢,进可入荆楚下湖广,退可进伏牛上太行,相传黄巾军曾择此山据守,李自成盘踞此山成大气;抗战时,这里曾两度成为保卫南阳的重要战场;解放南阳时,陈赓率部在此与王陵云展开过激战——得南阳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毛泽东《中原我军占领南阳》铁定了南阳的战略地位。

古今对比 启人深思

“寻找南阳老地名”不只是让读者知道南阳有多少老地名,提升报纸亲和力;而且通过老地名挖掘、再现昔日之繁华,描述今日之现状,让读者在品读中得到启迪:怎样建设家乡、怎样保护文化遗产。老地名“琉璃桥”的写作就体现了这方面的意图。

“据南阳历史文化专家介绍,明万历年间,南阳的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呕心沥血,精雕细琢数载始成一桥,桥下设三孔,每孔上端刻有石龙,远望时似游龙戏水,乘风破浪,活灵活现。因该桥造型奇特、玲珑如玉故称‘琉璃桥’。琉璃桥是当时南北驿道的必经之地,又因附近三河汇集,是船只最好的停泊位置,所以古时琉璃桥码头是南阳白河航运最繁华的码头之一,承载着南北交通和物资文化交流的重任。鲁班石、镇妖宝剑、石雕水怪是琉璃桥三宝。如今的琉璃桥被污水和垃圾包围,‘三宝’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如果再得不到有效保护,也许这座古桥真要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了。”

(本栏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狼烟今人琉璃
访北城滩古烽火台遗址
赴汤今人胆战 蹈火让人心惊
法门寺里的琉璃
大山深处是琉璃
狼烟四起
马嵬坡怀古
莺飞草长时,古人今人共赴春
八角琉璃井
说“洗”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