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语广播电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社会价值

2011-08-15 00:53熊荣元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山广播电台广播电视

熊荣元

(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民语广播电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社会价值

熊荣元

(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是面向少数民族听众最有效的现代化舆论工具之一,在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各项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和了解世界以及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播电视;民语;社会价值

一、我国民语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20年代广播传入我国以来,从1932年国民党中央台开办蒙语、藏语广播,到2000年12月24日专门以5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8套节目开播,到目前的各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蓬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已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广播电台73座,节目套数441套,民族语言节目105个;电视台90座,节目套数489套,民族语言节目100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播音。[1](P315)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等省区级电视台分别播放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壮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民族地区州、市 (县)的台站也用蒙古、维吾尔、藏、壮、朝鲜、哈萨克、柯尔克孜、傣等10余种民族语言及方言播放电视节目。1955年,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民语广播电视在云南大地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德宏、迪庆等州市均办有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涉及10个民族12种语言。[2](P122)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民语广播电视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文化渗透,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78年开始筹建文山人民广播电台。1979年6月20日,文山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用汉语和苗语播出1个小时的自办新闻和文艺节目。1980年6月,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增设了壮语和瑶语广播。1993年至2003年,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内设“民族部”,下设壮语组、苗语组和瑶语组。2003年,文山人民广播电台适应发展的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改版,把原来的综合频率分设为新闻频率、民语频率和七花频率。从此,文山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拥有了自己的频率,成为国内地市台中播出语种较多的电台之一。文山州民族语言电视节目起源于2004年。2004年7月,富宁县广播电视台壮语栏目开播,设有《壮语新闻》和壮语电视专题《壮乡风情》两个栏目,后改版为《看壮乡》栏目。2007年,文山电视台民语节目译制中心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立项建设,每天播出时间为18点至18点15分,时长15分钟,每周一、三、五播出壮语新闻,每周二、四、六播出苗语新闻。多年来,文山人民广播电台民语频率坚持以服务少数民族听众、服务边疆农村听众为主,壮语、苗语、瑶语三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都开设了民语新闻、民语访谈、民语文艺、民语科技等深受少数民族听众喜爱的节目。在发展中,文山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还影响到了中国西南的部分省区和越南、老挝、缅甸、菲律宾及印尼等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的部分壮、苗、瑶群众也能收听到文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民语节目。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以来,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先后收到了来自广西、广东、海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的壮、苗、瑶等少数民族听众和越南、老挝、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友好人士的来信两万多件。

二、民语广播电视传播的主要特性分析

民语广播电视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可以从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传播受众等四个方面去认识。

(一)传播方式的广泛性和同时性

民语广播电视的一个共同本质,就是利用电磁波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传送。这种传播方式使民语广播电视具有两个特性,即广泛性和同时性。民语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广泛性,是指民语广播电视可向分布在无限广阔地域的广泛的受众传送信息。例如,文山州的民语广播、民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9.02%和89.52%,比民语电影、报纸等覆盖率高得多。民语广播电视的同时性,一是指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是同步的,没有“时间差”,因而可以迅速及时地报道民语新闻,在时效上大大领先于报纸。而广播电视与报纸在报道新闻上根本不同的一种形式是实况直播,这时,新闻不再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是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报道[3](P4)。这样观众就往往带着猜测、期待、兴奋或不安等心理收看新闻,等待最后结果,从而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对新闻的关心、参与程度。二是指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接收和享受是同时的,从而实现了人们信息占有程度的平等化和娱乐享受的共同性,从而对诸如服装、发饰、消费、社会意识的流行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传播手段的多样性

相对于民语平面媒体,民语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更趋于多样化,可以用声音的、画面的语言同时传播信息,其表现手段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包括人物同期声、对白和独白、解说、字幕等;非语言符号则包括人物的形体、表情以及色彩、空间、音响、音乐、图表等。广播电视运用这样多种表现手段,一是可以传递多种具体复杂的信息,使信息具有更强的直接性、客观性、艺术性和运动性;二是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使信息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三是可能规避有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有些少数民族同胞不懂汉语和汉字的实际问题,很大程度地维护信息享有的公开、平等和均衡。

(三)传播内容的新颖性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日新月异,民语广播电视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更快、更广泛、更真实地传播各种有用的信息,并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潜力。许多艺术形式可以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舞蹈、杂技、朗诵、戏剧、小品、谜语、电影等。而这些文艺形式与广播电视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节目。在新闻报道中,广播电视也可以运用多种手段,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非常广泛,除新闻外,还有文艺、体育、科技、历史、卫生、地理、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四)传播受众的民族性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传播载体,以少数民族群众为受众主体,是民语广播电视最鲜明的特性。因此,要办好民语广播电视,就必须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文化内涵和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增强民语广播电视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受众的自觉性、归属感。

三、民语广播电视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语广播电视得以蓬勃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发展民语广播电视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总人口为3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94万人。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富积,各民族形成了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特色。据普查资料显示,当前保存得相对完整的文化形态有:建筑工艺及艺术、服饰文化、传统手工艺、交通运输工具、劳动生产工具、语言文字、谱牒及古籍、人生礼仪、婚姻习俗、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等。但是,由于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传承手段的落后,导致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濒临消失。发展民语广播电视,对文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整理、弘扬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发展民语广播电视,在大大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速度的同时,也使传播手段进一步简单化。只要一台接收装置,无需中间环节,就可以进行文化信息传播,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变得更简单快捷。文化信息的传播内容也比过去大大地丰富了,受众视觉与听觉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次,发展民语广播电视,可以综合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传播方式。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中,主要有图画符号传播 (如东巴图画文字、汉字语言符号等)、言语传播 (如歌谣、传说、谚语、咒语等)、习俗传习 (如人生礼仪、丧葬礼仪、宗教教育等),随着民语广播电视的发展,这些传播方式可以通过电子媒介平台,直观地、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强化了记忆、展示了魅力、焕发了生机。第三,发展民语广播电视,可以大大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覆盖率。广播电视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以无以伦比的传播速度、覆盖宽度、影响深度,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民语广播电视的发展,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使外地人、外族人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文化,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文山州结合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争取到国家第四期“西新工程”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项目13个,总投资1534万元;争取到新一轮20户以上广播电视盲点自然村“村村通”建设指标2937座。通过多方努力,13个项目已相继建成并投入试用,极大地完善了基层广播电视设施,使边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信号得到有效加强,覆盖率不断提高。

(二)发展民语广播电视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根本。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少数民族地区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发展民语广播电视,一是可以用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理念、新思想、新信息、新技术,使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落后观念,革除陈规陋习,拓宽发展视野,丰富发展手段,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可以大力宣传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富民政策得到有效施行,民族政策更深入人心,有效地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边疆少数民族的思想稳定,从意识形态领域维护国家安全。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7月24日,全州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辖有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和梁河县5县 (市),全州少数民族人口51.67万人,占总人口99.8万人的52%,其中傣族32.05万人,景颇族12.18万人,阿昌族2.61万人,傈傈族2.36万人,德昂族1.25万人。1997年,该州经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广电局批准,成立了德宏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译制中心,播出民语广播电视。民语广播电视开播以来,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宣传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宣传载体,成为边疆少数民族获取精神享受的主要文化园地,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看得懂广播电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中缅边境,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公里,有28个渡口、63条通道、9条公路通往缅甸。20世纪70年代以来,州电台、州电视台、州民语电视译制中心以及各县市广播电视局分别用傣语、景颇语、载瓦语 (景颇语的另一支系)三种语言译制中央台《新闻联播》、《云南新闻》、《德宏新闻》,开设《农村实用技术》、《今日说法》、《动物世界》、《走遍云南》、《文艺欣赏》等栏目,同时每天译制播出两集国内优秀影视剧,自办专栏节目《孔雀之乡》、《禁毒防艾》、《民族民间文艺》、《傣族名著剧欣赏》、《边疆新农村》、《中缅胞波情》、《边陲明珠》、《今日点歌》等16个栏目、节目。民语节目开播以来,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听不懂、看不懂广播电视的问题,使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各族群众当中,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听广播、看电视拓宽了视野,学到了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丰富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说“从广播电视上我们听到、看到会讲傣语的胡锦涛总书记,会说景颇话的温家宝总理,显得格外亲切。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自己听得懂、看得懂的广播电视”。二是有利于禁毒防艾宣传。德宏曾是全国、全省毒品危害的重灾区和主战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受害更为严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等多次批示“要加大禁毒防艾的宣传,宣传工作要做到家喻户晓,就必须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文字和画面进行广播宣传、广泛发动,形成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态势”。德宏民语广播电视对禁毒防艾工作的译制播出,不仅有效推动了国内禁毒防艾工作的开展,而且对缅甸纵深130公里、几百万人群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这一带也恰是缅甸毒品种植和交易的主要区域。在中缅边境,境外有傣族 (掸族)近170万人、景颇族 (克钦)150万人、德昂族70多万人可以收听收看德宏民语广播电视。广大缅甸边民通过收听收看德宏民语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后,进一步了解了毒品对世界的危害和禁毒防艾国际形势以及中国政府禁绝毒品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地促进了禁毒防艾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境外替代毒品种植业的发展和延伸,形成了境外禁毒的“屏障”。从2004年开展强大宣传攻势以来,中缅边民贩毒人员每年下降10个百分点,新增吸毒人员大幅下降,开展境外替代种植49.55万亩,有效遏制了毒品艾滋病蔓延的势头。

(三)发展民语广播电视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交流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民族民语广播电视的开办和普及,有利于各民族实现信息公平和文化共享,增强各民族的平等意识,有利于消除各民族之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与误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为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祖国统一打牢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文山州及各县 (市)广播电视系统开播本土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以来,在增进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是营造了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良好氛围。随着民语广播电视的日渐深入人心,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带动了各民族发展促进协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州10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已成立了壮、苗、瑶、彝、傣等发展促进会 (研究会),这些促进会 (研究会)以各民族节日 (如壮族陇端节、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和花脸节、傣族泼水节和花饭节)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心理上的了解和情感上的亲近,谱写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血浓于水的民族团结感人篇章。二是增强了与国内少数民族的交流。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开播后,除本省的听众外,贵州省的黔西南、四川省的宜宾和凉山、广西的百色及海南省约200万听众经常收听,并亲切地将文山电台称是“少数民族的向导”、“少数民族的知音”,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区的苗族同胞还来信希望文山人民广播电台的苗语广播能面向全国苗族听众广播。三是拉近了国内外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文山人民广播电台民语广播在云南周边的越南、老挝、泰国也深受欢迎。越南河宣省进花县达夺村苗族杨咪章把自家唯一的一匹马卖掉,购买收录机收听文山电台苗语节目。家住泰国中部披集府克梅村的苗族侯宗夸,是该村一百多户的管事 (村级领导人),1992年,他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泰国大使馆签发的入境旅行护照前往文山人民广播电台,看望“电台的苗族同胞”。1987年6月,美国明尼苏州立大学教授杨道博士 (苗族)来昆明参加苗族花山节,他听了文山台带去的苗语广播歌曲后大加赞赏,并“希望文山电台的苗语广播能给世界人民传播友谊的佳音”。近年来,文山人民广播电台民语广播节目还上了互联网,进一步拉近了国内外少数民族同胞的距离。

(四)发展民语广播电视有利于抵御外来消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来是我国与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与反渗透的前沿阵地,进一步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覆盖率,是守土固边、维护我国大国形象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国内外大事更加关注,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更加关心,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加之随着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给打赢文化反渗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当前情况看,在边境民族地区境外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主要手段是:利用一些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语言相同、习俗相近等条件,以发展功率强、覆盖面广的民语广播电视为载体,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空中渗透,甚至传播邪教,鼓吹所谓的极乐世界,并恶意攻击我国的民族政策,从而给我边民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因此,境外广播电视的渗透已经不是单纯的信号覆盖问题,而是一种文化渗透,一种政治攻势,给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造成了影响,影响极坏。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 “要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针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这些特殊而敏感地区,大力发展针对性强、适应性广、形式鲜活的民语广播电视,千方百计解决好覆盖问题,努力提高民语广播电视的影响力,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舆论阵地,增强抵御境外广播渗透的能力,同时以民族的思维,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吸收,积极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邻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筑牢媒体固有的文化防御体系,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中越边境,全州国境线长438公里,境外广播电视文化渗透由来以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随着印支战争的临近结束,东南亚形势急转,国外在靠我边境一线,用汉、壮、苗、瑶等多种语言对我境内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攻击性广播。就在这种特殊的国际环境中,拥有汉、壮、苗、瑶四种语言的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台、省台到地方台三级同时覆盖的格局,为维护边疆团结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抵制境外文化渗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文山的地理环境特殊,全州八县 (市)境内大多数是山区和半山区,加之少数民族人口众多,随着转播设备和发射设备的逐步老化、三级电台的覆盖面逐步缩小和收听质量下降后,州内特别是边境一线部分壮、苗、瑶村寨群众经常收听越南河内之声苗语广播电台、越南老街民语广播电台 (壮、苗、瑶语)等国外民语广播电台。这些国外民语广播电台中,大部分以宣扬邪教为主,久而久之,边境不少少数民族群众受国外空中文化渗透的影响,思想意识及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居住在中越边境线上的村民侯某,原本是一名优秀的公办教师,由于近几年来经常收听国外苗语台,且被来自境外的广播所蛊惑,前几年退休回家后开始到处宣扬“王主教”中所说的“极乐世界”,参与邪教组织,最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为改变这一状况,文山州一是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对一些广播电视转播设备、录制设备和发射设施进行更新,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覆盖率;二是借鉴发达地区办台经验,彻底改变民语广播电视过去板着面孔说教的做法,增设一些服务性、娱乐性、对象性节目,尽量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把更多的少数民族听众观众又重新吸引回来;三是利用民语广播电视平台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采取形式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宣传手法,从本质上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枯燥的难题,有效遏制境外文化渗透问题,彻底改变“国家大声音小”的现象。

[1]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史志办公室.云南广播电视大事记(2004-2005)[Z].2007.

[3]李明伟.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Abstract:Minority languages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 orienting tominority audiences is one of themost effective modern public opinion tools.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ublicizing party's policy,directing various works,helping minoritymasses acquaintwith and knowing about the world,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good national culture tradition,popularizing cultur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mproveing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etc.

Key words:television and broadcast;minority languages;social value

(责任编辑 王光斌)

The Social Value of M inority Languages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 in Development of M inority Regions

XIONG Rong-yuan
(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663000,China)

G229.2

A

1674-9200(2011)01-0072-05

2010-12-31

熊荣元(1968-),男,苗族,云南马关人,文山学院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文山广播电台广播电视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文山肉丁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