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2011-08-15 00:52王沛莹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教学研究

王沛莹

(河南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1191)

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不仅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肩负着培养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很多高校在积极应对社会变化所带来挑战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教师发展上升为一种策略性手段,从而赢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在顺利完成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个体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技能、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条件。另外,教师教学能力还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活动的效率、效果。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研究能力缺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创新能力缺乏,授课内容和形式太过单一;驾驭课堂的管理能力缺乏,课堂气氛不好;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缺乏,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1]其中,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两项教学能力的匮乏最为突出,也较为普遍。

导致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从教师自身来说,尽管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很高的学历(比如硕士、博士等),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不仅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而且缺乏必要的教学培训。二是从环境制度方面来说,不少高等院校在引进青年教师时,往往只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和科研成果,对其教学能力不太重视。三是不少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或者量化考评时,过于看重科研成果,而对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则很少予以考虑。四是连续数年的扩招,导致高校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学任务和教学负担较之以往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教师培训的时间受到限制,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就其方式而言,包括外在影响和教师内在因素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后者则主要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一)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强化校本岗前培训

尽管《教师法》已经明确规定要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是随着教育的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连续扩招,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师资缺口日益增大,对教师的资格准入及认证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严格有效的贯彻执行。调查表明,近几年来,在从教前就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仅为新进高校青年教师总数的40%左右。[2]因此,国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并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来保证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得到贯彻落实。

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环境而作的大胆探索和积极尝试。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1985年,清华大学就率先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和教师进修,在全国拉开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帷幕。随后,湖南大学等高校也纷纷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开展试讲、课堂观摩、培训讲座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进行教师培训的尝试。实践证明,校本培训合理利用学校环境的优越性,充分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运行上具有灵活性,并能发挥自身的特色,符合高校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政府与学校应加强合作,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准备进行合理引导,为一些有从教意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培训与实践机会;进一步明确校系之间的层级分工,确保教师培训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落到实处;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地关注受训教师的需要,不断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校际合作,扬长避短,形成合力,实现教师培训的资源共享。

(二)以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在岗培养

1.严格选拔青年教师导师,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新进教师培养制度。高校应通过对思想道德、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选拔一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积极引导。教学单位要制订具体的帮扶方案,包括:导师通过个人访谈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目标,促使其目标清晰明了;导师通过到课堂听课,观察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导师通过教学录像,具体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及时反馈;导师通过专家评教、学生评教,深入了解专家和学生对青年教师优缺点的评价。总之,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导师应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心,提高其教学能力。

2.加强教学技术辅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技术可以不断改变教学形态,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青年教师只有掌握这些新的教学形式所必需的教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接受学校教育阶段,没有学习或没有系统学习如何将教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发挥作用。高校应全面考虑课程内容、技术手段的适用范围、技术对学生学习的便利程度等因素,整合各种教学技术资源,强化对青年教师的技术辅导。这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介绍运用技术进步改善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向青年教师宣传技术进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举办技术辅导讲座,由教学技术熟练的教师通过讲授、指导、案例演示、交流讨论等形式辅导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技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技术运用中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5]

3.积极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创造展示自我、交流促进的平台

高校应通过教学技能大赛等竞赛形式,扎实推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引导青年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教学技能大赛还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我、观摩交流、切磋提高的舞台,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层次,进一步拓展青年教师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空间,引导青年教师不断创新并注重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最终达到增进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倡导研究型教学,鼓励青年教师加强教学研究

一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可以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其教学改革的热情,从而使其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在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创新、教学预见以及综合管理等能力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此,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学术研讨活动,使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思想深入青年教师的内心深处。

(三)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实现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高校青年教师获得教学知识、提高教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反思。只有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青年教师才能够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和自我定位,进而调动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不断的教学反思,也可以使青年教师自己评估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断优化,在实践中不断地扬长补短,最终达到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教学反思基础上的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教学反思在教师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青年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1] 张志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略[J].邢台学院学报,2010(3):86-88.

[2] 秦小智,孙家禹,杨湘清.由大学教师校本培训引发的思考——基于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培训调查问卷的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6(4):69-71.

[3]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57-62.

[4] 王祎.《礼记·乐记》研究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 杨艳玲.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98.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教学研究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