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节气词的演变及二十四节气名的形成

2011-08-15 00:46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立夏立秋

梅 晶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上古节气词的演变及二十四节气名的形成

梅 晶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节气词是时间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上古时期是二十四节气逐渐形成时期,节气词有一个产生和发展、完善的过程。最早的节气词见于《尚书·尧典》,春秋战国时期是节气词逐渐发展、丰富的时期,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终确定下来,与现代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完全相同了。

节气词; 上古; 二十四节气名

Abstract:Solar term word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ime words,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ves. The ancient time is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solar terms were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 solar term words came into being,developed and improved.The solar terms words were first found in Shangshu Yaodian,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he names of twenty-four solar terms were finally determined and were the same as the modern common names of twenty-four solar terms.

Key words:solar term words; ancient time; the names of twenty-four solar terms

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对于安排农业生产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也为人们所熟知。现代通用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一直延续到今天,始终未变。上古时期产生了不少节气词,有的在上古就消亡了,有些则一直保留到现在。上古后期,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自此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确定下来。

上古时期产生的节气词主要包括: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至、启、闭、日夜分、春分、秋分、冬日至、夏日至、夏至、冬至、日长至、日短至、日南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小寒、大寒、雨水、惊蛰、启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所特有的。阴历的朔望月反映的是月亮的圆缺,不能反映一年之中气候的变化,无法指导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把握日照、温度、雨量等气候条件。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反映了物候变化,弥补了阴历朔望月不能定农时的不足。[1](P61-63)在汉代二十四节气全部形成以前,安排农事需要观察星宿的出没。普通老百姓都需要仰观天象。因此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若历法,则古人不及近代之密。”[2](P2203)二十四节气产生之后,人们开始利用它安排农业生产,无须再通过观察星宿来定农时。

一、节气词的产生

关于节气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尧典》,其中“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四个词应是最早出现的节气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夷,曰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孔传:日中谓春分之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孔传:永,长也,谓夏至之日。)……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孔传:宵,夜也。春言日,秋言夜,互相备。)……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孔传:日短,冬至之日。)”(《尚书·尧典》)

“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四个词,分别表示现在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取义于一天中日夜长短的特点。“日中、宵中”指的是日夜长短相等的一天,分别指“春分”与“秋分”,“日”义为“白昼”,“宵”义为“夜晚”。“日永”指白昼最长的一天,指“夏至”。“日短”指白昼最短的一天,指“冬至”。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尧时期我国已经设有专门观察天象的官员,分别以“鸟、火、虚、昴”四星在黄昏时中天作为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标志。虽然《尧典》现在一般认为是周代史官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并且春秋战国时有过增补,但一些天文学学者认为《尧典》的这一段记载反映的是帝尧时代的天象,也就是说帝尧时代已能定出二分二至。[3](P8-9)

二、节气词的发展与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节气词逐渐发展与丰富起来,这一时期出现的节气词主要包括:

1.分、至、启、闭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左传》中出现了“分、至、启、闭”四个节气词表示现在的“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分”指的是“春分、秋分”,取义于“这两日昼夜长短平分”。“至”指的是“夏至、冬至”。“至”义为“最,极”。“夏至”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冬至”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启”指的是“立春、立夏”。“启”有“开”义。“春、夏”是一年之中前两个季节,因此用“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的是“立秋、立冬”。“闭”有“关”义。“秋、冬”是一年之中后两个季节,因此用“闭”指“立秋、立冬”。如:

(1)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左传·僖公五年》)杜预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云物,气色灾变也。”

《左传》中出现了“分、至、启、闭”这四个节气词,说明最迟到了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二分、二至、四立”这八个节气已经确立了。

2.日中、日夜分

这两个节气词都表示“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并且都是取义于“这两日昼夜长短相等”。如:

(2)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杜预注:“日中,春、秋分也。”《左传》中的“日中”与前文提到的《尚书·尧典》中的“日中”涵义不同,《左传》中兼指春分、秋分,而《尚书·尧典》中仅指春分。

3.冬日至、夏日至、冬至、夏至、日长至、日短至、日南至

这几个节气词表示“冬至”或“夏至”两个节气。其中“日长至”指“夏至”,取义于这一天白昼最长。“日短至”指“冬至”,取义于这一天白昼最短。“日南至”指冬至,这一天太阳的视运动到达最南,故名。如:

(5)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吕氏春秋·仲夏纪》)

(6)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日短至,则伐林木,取竹箭。(《吕氏春秋·仲冬纪》)

(7)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吕氏春秋·审分览》)

(8)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吕氏春秋·士容论》)

(9)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左传·僖公五年》)

4.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四个节气词已经与现代的节气名相同,取义于这四个节气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如:

(10)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吕氏春秋·孟春纪》)

(1.)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吕氏春秋·孟夏纪》)

(12)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吕氏春秋·孟秋纪》)

(13)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吕氏春秋·孟冬纪》)

上述的节气词都是表示“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的,此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记录其它节气的一些节气词,但还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如:

5.启蛰

取义于“昆虫开始活动”。如:

6.处暑

取义于“暑气逐渐消退之时”,“处”义为停,止。如:

(15)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虻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国语·楚语上》)

春秋战国时期是节气词逐渐发展、丰富的时期,节气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对节气的表达也越来越精确。

我们将春秋末战国初的《左传》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进行比较。《左传》中用“分、至、启、闭”四个节气词来表示现在的“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表达比较粗疏。到了《吕氏春秋》中已经用“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七个节气词来表示这八个节气的名称,其中除了“日夜分”兼表现在的“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外,其他六个节气名都与现代一致,相对于《左传》来说,表达上更加精确了。此外,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我们可以还看到一些后来的节气词形成的萌芽,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节气词,但已经含有节气的意思。如:《仲春纪》中“始雨水”、《仲夏纪》中“小暑至”、《季秋纪》中“霜始降”、《孟秋纪》中“白露降”可以分别看作节气词“雨水”、“小暑”、“霜降”、“白露”形成的萌芽。

三、二十四节气名的最终形成

传世文献中最早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是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它和现在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次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最迟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已经确定下来,并且至今未变。

《淮南子·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加十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

…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

《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可以解释如下:

立春:指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逐渐增多。惊蛰:昆虫开始活动。春分:这一日昼夜长短相等。清明:春色明净,空气清新。谷雨:雨量增加,谷物开始播种。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谷粒开始饱满。芒种:小麦开始生芒。夏至:这一日,昼最长,夜最短,并且太阳的视运动到达最北,“至”为“极点”之义。小暑:天气已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大暑:天气非常炎热。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暑气逐渐消失。“处”义为停止,止歇。白露:水气凝结成露,呈白色。秋分:这一日昼夜长短相等。寒露:天气转凉,水气凝而为露,露气寒。霜降:霜始降。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有小雪,而雪未变大。大雪:雪转大。冬至:这一日夜最长,昼最短,并且太阳视运动到达最南。小寒:天气已寒,但还未到最寒冷的时候。大寒:天气非常严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4]

这二十四节气名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四季的标志性时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记录四季的开始,反映季节变化,帮助安排农业生产。其他节气名大都与温度、雨量等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相关,如“小寒、大寒、小暑、大暑、处暑”与温度相关,“雨水、谷雨、寒露、白露、霜降、小雪、大雪”与降雨、降雪相关,“小满、芒种”等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由于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为了反映了物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也都是来源于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

在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之前,从战国时期魏安厘王墓中发现的《逸周书·时训解》中已经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且与现代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相同。但是由于《逸周书·时训解》一般认为经过汉代的增补和改写,且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尚未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仅有“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的名称,因此很难说现在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淮南子·天文训》之后,汉·扬雄的《太玄》和《汉书·律历志》都记载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名。

四、小结

上古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帝尧时期开始产生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春秋末至战国初又产生了“四立”。最迟到西汉时期,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节气词也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最后确定的过程。《尚书·尧典》中“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应是最早的节气词,表示的是现在的“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接下来春秋末至战国初的《左传》中“分、至、启、闭”四个节气词,表示现在的“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标志着“四立”的确定。此后,节气词逐渐丰富起来,如“日夜分、日长至、日短至、日南至、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等。最迟到了西汉,形成了与现代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标志着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最终确定。

[1]江霞.中国的节气与气候[J].华夏文化,2003,(2):61-63.

[2][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4]乔继堂,朱瑞平.中国岁时节令辞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The Evolution of Solar Term Word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N ames of Twenty-four Solar Terms in Ancient Time

MEIJing
(Chinese Department,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H13

A

1671-9743(2011)03-0009-03

2011-01-12

梅 晶(1979-),女,湖南株洲人,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从事古代汉语词汇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立夏立秋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关于立秋你知道吗
《立秋》
立夏喽,碰碰蛋
立夏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立夏
Début de l’ét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