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与中国发展

2011-08-15 00:46刘景慧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冲突中华

刘景慧

(1.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 2.怀化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怀化 418008)

和合文化与中国发展

刘景慧1,2

(1.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 2.怀化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怀化 418008)

和合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科学,它与唯物辩证法相关联,因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实质上还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包括辩证发展的文化。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加强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和推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合文化; 中华民族; 发展

Abstract:The theory of harmony is a theory dating back to the early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ctuall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e.Peace and harmony is the quintessence and utmost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well as the life wisdo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It is necessary and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have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of the theoryof harmony and make an in-depth studyof the theory.

Key words:theory of harmony; Chinese nation; development

在和合意义世界,每个种族、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智慧和文化传统,从宏观价值测度的相对性出发,各种族、民族、国家,都有其闪烁的阳刚之美,也都有其暗郁的阴柔之善,这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种族、民族、国家都是社会自组织系统内的文化存在者,必须接受人文精神的和合培育。每一种人文精神只有贯彻到每个民族、种族、国家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和生活世界,才能成为活生生的文明灵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以“和为贵”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所谓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观亦价值观,中华文化自古倡导“和为贵”的思想,需要的是“合实生物,同则不继”,即要求多元发展,百家争鸣,求天下大同而殊途。历来讲“和”与“容”,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有多大的容量就有多大的力量,就有多大的发展,但必须能容,会容,以智慧海纳百川,盛载万物,故称其为华夏大中华。会容决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容,而是能激浊扬清,鼎新革故,力抗邪恶,持和扬善,容真,容善,容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在鉴别中包容,剔除一恶,纳进百善。否则容一恶害百善,后患无穷。有纳有剔,方成其大,这与有容乃大是辩证的统一。和合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科学,它与唯物辩证法相关联,因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实质上还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包括辩证发展的文化。[1]

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的时代意义

中国的21世纪将是和平、发展、生态、信息的世纪,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世纪,即文化融突的和合世纪,亦可谓文明融突的和合世纪。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道德信仰之一,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应世代呵护、传承、弘扬的中华心、文化魂。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化历程,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智慧源泉,一个无心的民族必然会走向神衰体亡;一个无魂的民族势必成为一具行尸走肉;一个无根的民族将会变得枝枯叶黄;一个无体的民族只能任人宰割。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希腊、巴比伦文明都中断过,唯独中华文化是亘古至今、生生不息延续到现在。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外来文化在进入中国后都是依附于中华文化的,同时被中华文化吸收和同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吸纳着外来文化的精髓,也在不断地主动“取经”,丰富和完善着自身的内涵。

从中国来看,我们是一个很讲“和”的国家,它的文化也贯彻着这样一个和的思想,我们没有占领别的国家一分土地,古人讲的“协和万邦”就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由于地域辽阔,导致了文化上的地理差异,而这种地理上的差异正是和合文化得以发生的基本背景。而宗法制血缘关系,以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则进一步形成了人们重伦理、讲协调、求和谐的和合的思想观念。[2]和合观亦人生观,中华文化中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树立自己的德行;立功就是建立自己的事业;立言就是建立自己的学术。和合观亦道德观,人们的道德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道德的最高追求就是和谐。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不同群体间的关系问题、不同人际间的关系问题都与道德息息相关,而且道德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的层面,同样也在人与自然的层面起着作用。和合观亦国际观,“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本着平等互惠的思想,消除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等差异,充分尊重人权、尊重各种文化,求同存异,推行世界博爱,建设和谐世界,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蒙意义。

2.世纪中国面临的冲突和危机

张立文教授指出:21世纪人与自然的冲突带来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有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产生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带来价值危机。

中国的21世纪首先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在“911”事件之后才突显出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种冲突的根源就在于社会的贫富不均,贫富差距的拉大。面对这个冲突,我国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工程以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从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以往我们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 DP的增长,现在看来得不偿失,环境问题正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该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能够解决的;再次是人与人的冲突。也就是道德的危机,在现实社会里,利益被摆在了越来越重的位置上,为了追求利益,道德逐渐失落。很多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心;再再次是人的心灵的冲突。这是精神的危机,是信仰的危机,信仰是人的特殊价值的需要,指引着人为了实现目标而发挥出最大能量的精神支柱,精神世界需要一种信仰的归属;最后是文明的冲突。世界文明发展至今,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明和文化,各文明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中有四种文明历史悠久、影响力大,分别是: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儒教文明和佛教文明,这四种文明存在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差别,但是仍旧合而不同地相处着。

在探索自然、利用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冲突越来越突出,使现代人类面临着生存与毁灭的冲突,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大量财富,前所未有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但这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灾难,造成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水土流失、疾病流行等灾难,因而出现了如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治理风沙问题、绿化问题、解决资源问题等,都需要人们在和合精神指引下协和万方,调整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提供适应人的生活需要的自然环境。又如,探索宇宙空间问题、探索海洋问题、研究大气圈生物圈问题等等,这些具有广泛性、流动性、探秘性的问题,它需要弘扬“和合”精神,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才能完成,需要通过研究,进一步加强人与自然的和合。所以,“和合”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人们在征服自然中所不能缺少的精神。[3]和合学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生命智慧,也是回应人类所面临的三大挑战的最佳的文化选择。它能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而且能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中华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中国发展需要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加强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和推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和合文化有利于在思维方式上有助于纠正以往“斗争哲学”的偏差。和合文化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使得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中国哲学从来就认为,对事物不同方面、乃至根本性质不同事物的合一认识以及达到这个合一,是人类把握真善美的基本途径。新时期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合文化则可以提供可供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合思想的集中体现。台湾学者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他指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欲。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的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大陆喜欢合,台湾亦喜欢合,乃至……全世界的中国人,亦都喜欢合。”[4](P97)中华和合文化既承认差别、排除竞争、消弭矛盾,又以“和”来统一之,和合差异,而不抹杀个性。所其现实意义就在于人们不必破坏对立事物的任何一方的本质,就能找到一种崭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一种层次的跨越。这为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提供了文化背景,又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具有思想启蒙作用。这种取代单纯“斗争哲学”的和合思维方式与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实践相适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和合文化有利于长治久安建立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与中华“和合”文化是相通的。“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华“和合”文化所倡导的和合思维超越了单纯求同或求异的思维,对于解决当代社会诸多矛盾有启发意义。抓住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具有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满足了中国人民要求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和平发展的强烈愿望,又正视了我国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和合”人文精神在现时代的发扬和光大。[5]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的,但各行各业之间,各个阶层之间,各个领域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差异。中央把这些问题和矛盾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五个统筹”:城乡和谐问题、区域和谐问题、经济与社会和谐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和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失业率上升,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出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新的利益群体在维护自身利益过程中,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贪污腐败不仅造成了经济的浪费,同时也严重地影响着政府和党的形象。干群利益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焦点。不平等现象增加,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社会保障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保障改革问题上,过多地强调减轻财政负担,导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过低,社会保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它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努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的历史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6]

3.和合文化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发,使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文化方面的来往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化所展现的是“互相依赖的增加,这种依赖把世界空间的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它们实现一种日益具有限制性的统一和整合。”[7]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两股不同方向的文化潮流。有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仍然坚持“西方中心论”,以树立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与此同时,某些取得独立或复兴的民族,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了一种返本归根,固守本土文化的民族主义和回归传统的保守主义。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碰撞。但这种冲突和碰撞不是非此即彼绝对排斥,而是一个通过碰撞和冲突达到相互吸收融合的历史过程。正是这种文化冲突和融合,汇聚成的“历史合力”,导致东西方文化的协调和整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既否定西方文化中心论,又反对东方文化中心论;既有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又有知识、信息、话语生产和传播的多元化;既有共存共荣的各民族文化个性、又有获得广泛文化认同的全球伦理和全球价值观。这种格局的形成。

4.有利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厚的和谐文化底蕴,体现着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文化与和谐统一战线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统一战线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统一战线,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推进统一战线的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人文环境。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指引我们顺利解决了香港问题,完成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完全统一已为时不远。“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结合新的时代发展的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与中华和合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也有某种契合的因素。“一国”可理解为“和”,“两制”即是“不同”。既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之差异,又以“和”来统一之,和合差异,而不抹杀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国两制”与“和而不同”是相互沟通的。因此可以说,与中华和合文化相契合的“一国两制”构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宣传和论证中华和合文化“和而不同”思想与“一国两制”相契合的关系,容易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大团结。

总之,吸收中华和合文化的和谐理念和精神,不仅仅是由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价值使然,而是一种文化自觉,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文化自信。吸收和合文化的养分能够激活全体人民对和谐的认同之情,从而使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有挖掘传统和合文化的和谐理念的精神,能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推动多元文化的整合和多种文化的互补,弥合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同时,还要对传统和合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弘扬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建立顺应全球化大趋势、又合乎中国国情的价值观念。和合文化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与今天所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有本质的不同,但它提出的一些闪耀着智慧的哲理性的价值原则,依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的。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内容不矛盾,有很多是相通或一致的,但是相承接并不是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停滞不前,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就要结合具体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使之与时俱进,使之对建设和谐文化发挥更大作用。一要做好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相通的挖掘和宣传工作,引导人们对和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热爱。二要做好和合文化理念的转化和升华工作。继承和弘扬和合文化,吸取其养分的目的是要丰富和谐文化,使和谐文化被人民所接受、认同。我们不能停留在和合文化本身所处的历史局限性上,而要经过分析批判,把它升华到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来认识。对于和谐和和合相通相一致的地方,要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解释,引导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相适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和合文化思想,提倡的是一种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系统观念,尤其在社会领域,它更是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我们相信,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陈维新.中华和合文化的哲学启示[J].东疆学刊,2010,(1): 26.

[2]罗尧.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J].浙江社会科学,2000, (2):3.

[3]刘景慧.汉民族“和合”文化观与社会和谐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6):4.

[4]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国民性及中国文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

[5]贺朝霞.中华“和合”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32.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7]杨博华.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帝国主义[J].文化研究, 2002,(8):7.

The Theory of H armo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LIU Jing-hu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Academic Journal,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C95

A

1671-9743(2011)03-0022-03

2011-03-01

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和平思想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JD001。

刘景慧(1953-),女,河北邢台人,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怀化学院学报编审,从事编辑学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冲突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