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俐亻米人传统节日文化开发与民族发展
——对永德县俐亻米人“桑沼哩”节的思考

2011-08-15 00:46杨明艳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族政府旅游

杨明艳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云南临沧 677000)

彝族俐亻米人传统节日文化开发与民族发展
——对永德县俐亻米人“桑沼哩”节的思考

杨明艳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云南临沧 677000)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探讨彝族支系俐亻米人特有的“桑沼哩”节,分析该节日开发对民族发展的作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促进民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俐亻米人; 节日文化; 开发; 民族发展

Abstract:Among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traditional festivals have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So to discuss Limi People's festival“Sanzhaoli”,to analyze th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festival in national development,and to reflect o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ill for certai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hanc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Limi People; festival culture; developm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生活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的俐亻米人,是临沧独有的一个彝族支系,在节日文化上与其他地区的彝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永德县乌木龙乡俐亻米人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特点,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节日文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建设文化大省的时代背景下,永德县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以及省政府的号召,于2004年提出以俐亻米人“桑沼哩”节开发为龙头,大力打造俐亻米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然而,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俐亻米人节日文化开发几年来效果并不理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民族节日文化的正确开发,在当前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桑沼哩”节的历史来源

“桑沼哩”节是彝族支系俐亻米人相传中的洗澡节,是青年男女相恋,聚集、寻情地。“桑沼哩”其大意是“在山地鸡脚果树下有温泉的地方洗澡”,当地俐亻米人还把它称作情人节或情人街,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是集商贸、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俐亻米人传统文化活动。“桑沼俚”节是俐亻米人的重要习俗,自清朝年间开始,每逢农历二月十五,乌木龙俐亻米人都自发组织“桑沼哩”。白天,蒸澡(俐亻米桑拿)、赶集、玩耍、寻找新老朋友,入夜,青年男女于澡塘边围着篝火打歌取乐,谈情说爱,对唱山歌,互赠礼物,交友择偶自在其中。凤庆、云县俐亻米青年多前来“赶会”,尤其妇女认为在这期间能洗到温泉澡,可以治疾除病,感到很幸福,届时,蚂蝗箐、老鸦窝等地的温泉,格外热闹,也十分拥挤。中老年人相聚叙旧,可与老情人约会,大家无拘无束,无人干涉。第二天各自回家不得再有牵连。[1](P162-165)由于俐亻米人没有文字,据学者解放初的调查和老人的口耳相传,节日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一个是洗温泉澡,以求祛病驱邪,来年好运;另一个内容是交友和货物交易。”可以说青年男女的恋爱社交活动是节日的主体,这可能是“桑沼哩”节的原初形态。目前,“桑沼哩”节主要分布和保存在永德县乌木龙乡的帮卖村和菖蒲塘村等地,帮卖村是节日的发源地。

二、“桑沼哩”节文化的变迁

俐亻米人“桑沼哩”节由于有效地带动了商品交易,从2004年起已抬升到地方党政部门主办的高度。今天,“桑沼哩”节洗温泉澡和交友成为节日的主要宣传内容,这就为“桑沼哩”节被称为“俐亻米人的情人节”等社会炒作留下了空间。但是“桑沼哩”节最初的功能其实已经在衰微和变异,而公开场合里的节日活动变成了政府组织的祭祀、斗羊、民族歌舞等竞赛娱乐,并且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强化。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媒体开始关注“桑沼哩”节,当地政府也抓住机遇组织开展俐亻米人服饰、工艺、民俗、烤羊套餐、歌舞等展览,使“桑沼哩”节演变成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民族盛会。

三、节日开发对民族发展的作用

(一)从经济效益看,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从政府2004年开发俐亻米人节日文化以来,永德县和乌木龙乡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2004年参加人数大约为5千人,旅游总收入10万元左右;2005参加人数大约为1万人,旅游总收入15万元左右;2006参加人数大约为1万5千人,旅游总收入45万元左右;2007参加人数大约为2万人,旅游总收入73万元左右;2008年参加人数大约为4万多人,旅游总收入80多万元;2009年参加人数大约为5万多人,旅游总收入90多万元。

(二)从对群众的生活影响看,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地域性、民间性、民族性鲜明的节日通过政府行为扩大化后,更加开放、大众化、广场化。刚开始县政府有意识地选择乌木龙乡政府所在地来办节,主要考虑该乡是俐亻米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当地的俐亻米人艺术得以展现和继承弘扬。

同时,节日开发给俐亻米民众带来了若干好处。对于乌木龙乡政府周围的商贩来说,节日开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乌木龙乡作为一个偏僻的民族乡,平时游人稀少,吃饭、住宿以散客为主。而节日期间,游客剧增、住宿紧张,很多旅店、餐馆游人爆满,房价比平时涨了一倍左右,吃饭的客人也增加了许多,小商贩的东西比平时好销售得多。对于当地的俐亻米群众而言,每年参加政府组织的歌舞表演和相关活动,经济上有一定收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原来老式的土基房屋已不多,大多变成了水泥建筑的房屋。以前的农作物主要以洋芋、荞麦、包谷为主,现在主要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

(三)从对俐亻米文化保护看,促进了文化保护意识的初步形成

政府的努力已经宣传和促成了一定的保护与发扬俐亻米文化的意识。随着来访者的增加,俐亻米人已意识到俐亻米文化的重要性,有了大力宣传俐亻米文化的想法。如俐亻米人向导张理政,由于早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现在乡政府上班,对俐亻米习俗很熟悉,接待来访者时不时流露出对俐亻米文化保护的担忧,觉得政府还应加大措施宣传、挖掘俐亻米文化,并对如何保护俐亻米文化谈了很多想法。俐亻米文化传承人“朵希”也很关心俐亻米文化的保护,支持政府开发节日,但觉得开发过程中缺乏专家的指导。可见,节日开发几年来,在俐亻米人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保护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如果通过政府的重视、旅游契机的推动、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促使该节日既有可观赏性,又有自娱自乐参与性,还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同时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那就是政府办节的一种成功。

(四)从对旅游开发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桑沼哩”节举办地康家坝距离县城113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地处永德县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边,作为自然保护区边缘,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前景。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的红豆杉和世界最大的古野生茶群落,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人士到保护区从事科学考察、教学实习和旅游观光。近几年豚鹿的重现,使保护区的名声越来越大。2009年,政府投入100多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具有俐亻米人特色的接待用房、主要的交通要道等,初步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2009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目前,县乡政府已着手对该地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招商引资。

四、几点思考

(一)从党的民族政策出发,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开发

文化是根植于社会并由人来继承和传袭的,而这些承载文化的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主体。[2]因此,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发展要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在开发俐亻米人节日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谁来承担开发的主体,其二是究竟开发什么。解决以上问题应当立足于对俐亻米人生活的真实再现和对俐亻米文化进行全面整理与深入挖掘。为此,政府应当做到:第一,摆脱保护与开发俐亻米人节日文化主体的纯政府化倾向。利用政府、俐亻米文化持有者和学者的力量参与挖掘与整理俐亻米人节日文化,同时,唤醒俐亻米成员的普遍参与意识。第二,依托俐亻米人的真实生活发展旅游经济。在生活快节奏化的今天,希冀游人长时间驻足一地仔细地品味民族文化并不可能,更为现实的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面对更多的是匆匆过客式的游客。所以,利用象征、浓缩的俐亻米文化符号吸引游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致力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所进行的俐亻米节日资源开发决不能局限于此。整理与保护俐亻米文化中真实、接近平民生活的文化资源,才是使俐亻米节日保持长久魅力的根本。因此,建立农家乐式的俐亻米旅游庭院、立足真实的俐亻米生活设置俐亻米文化村、融体验观赏与现实生活参与为一体等旅游模式才是俐亻米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开发的关系

“桑沼哩”节这个地域性、民间性、民族性鲜明的节日通过政府行为扩大化后,更加开放、大众化、广场化。所以,经济的开发是重要的,没有经济的支持,社会进步是一句空话。但是文化与经济有时是不协调的,我们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时候,有时就不能迁就一时的物质利益。因此,在对这些传统节日的开发利用上,应该有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意识,不要随便对它进行改造,尤其应该对开发性的破坏保持必要的警觉。

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俐亻米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永德县借此打出经济发展之牌顺理成章。但是如果因为要打经济牌而毁了文化这张牌桌,无疑是在演绎当代版“竭泽而渔”的故事。再者,我们期望通过民族节日的特色文化引起投资商的兴趣,结果把节日搞得不伦不类,索然无味,原来的计划无疑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建议不妨改变思路,变包办为包装,还原民族节日的本来特色,扩大节日的宣传包装,加强节日的接待设施建设,特别是在节日期间创新农家乐活动,把餐桌从酒店搬到农家,让客人多方面领略到最正宗的民族文化。把所有的经济活动安排在节日外部同期进行,真正做到经济、文化两不耽误,相得益彰(贵州省文化厅,2007年3、4期简报)。

(三)准确定位政府在开发中的角色,明确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

在开发民族节日这个问题上,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助,民族节日的开发将很难进行。但是,作为政府的一方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历史上,传统节日毕竟由民间来传承。如果政府一定要违反规律而越俎代庖,不但会挫伤民间社会传承节日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传统节日因政府的过分干预而走样、变味,使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活生生的“民俗”变成千篇一律的“官俗”,甚至造成保护性破坏。正确的做法是:政府不必直接参与到民族节日的传承工作中来,而是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呼吁、引导、支持、协助民间社会把民族节日保护好,传承好。而民间事民间办的最好做法,就是充分发挥农村传统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让他们来负责传统节日的传承。[3]所以,俐亻米节日文化的开发,应该以俐亻米人的历史文化为灵魂,以永德山清水秀的自然文化为背景,使民族风情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要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摆正政府的角色。

(四)深化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的研究

文化是各类节庆活动的背景。一项节庆活动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发展后劲,就必须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示。没有文化支撑的节庆活动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因此永德县政府今后必须改善俐亻米人节日开发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文化策划和经营人才,培育一个成熟的演出市场,注重民族服饰、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品等的开发利用。总之,缺乏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的节日开发是没有吸引力与生命力的,文化含量的增加是节日文化开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博山区统计局,《博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2008年)。要紧紧抓住永德独特的“俐亻米文化”这个根本,加强“俐亻米文化”研究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结合,把节庆文化按市场化手段物化出来,融入项目开发建设之中,突出比较优势,不断提升节日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有效提升“俐亻米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走出一条符合永德实际的特色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五)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开发做出科学具体的规划方案

由于俐亻米人生产力水平低下,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述,也没有什么显眼而永固的文物古迹遗存,仅有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等;俐亻米人的文化形态从宏观上来说发育是不够健全的。加之受外来节日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对本民族历史上有哪些传统节日只能说出一、二个,有的甚至张冠李戴把其他民族的节日误认为本民族的节日,到20世纪末,俐亻米人的多种传统节日除“火把节”能统一过以外,其他节日已难统一了。随着俐亻米文化传承人——“朵希”的不断过世或职责的淡化,节日文化也在淡化之中。这种创伤的阵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以来才得到扼制,并得以治疗。[4]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的精神,结合俐亻米人节日文化优秀传统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应做出科学合理的具体规划方案。

(六)挖掘社会潜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资金投入力度

开发节庆活动需要投资,投资主要用于改善交通、通信、供电条件及旅游服务设施。交通不便是制约民族节庆活动开发的瓶颈,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优先安排重要项目的建设。[5]俐亻米节日文化开发当前要着重抓好节庆活动主要场地的干线公路建设,同时加强服务设施的改善。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地除地州所在地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外,县、乡、镇的食宿条件和卫生状况都比较差,接待能力有限。在节庆活动期间,大部分旅游者只得包车往返,匆匆赶回。这既影响了旅游者完整地欣赏节庆活动,也使民族活动所在地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必须挖掘社会潜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大力改善服务设施,不断拓展融资渠道,规定并保证文化建设经费占有适当份额,对基层正常活动经费要给予保障,并真正得到落实。

[1]李有旺.秘境寻踪——探访神秘的俐亻米部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J].旅游科学,2006,(4).

[3]苑利,顾军.传统节日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2).

[4]段世林.佤族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5]陈国新,杨仕,王平,范永春编著.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On Traditional Festival Development of Limi People of Yi Ethnic Group and N ational Development——Reflection on Lincang Yongde Limi People'Festival“Sanzhaoli”

Y ANGMing-yan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Lincang Teachers'College,Lincang,Yunnan 677000)

C95

A

1671-9743(2011)03-0012-03

2011-02-10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校级课题“临沧俐亻米人节日文化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杨明艳(1974-),女,云南永德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政府旅游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多元民族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