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天火龙灯

2011-08-15 00:46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龙灯火龙梅山

周 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湖南娄底 417000)

壶天火龙灯

周 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湖南娄底 417000)

壶天老街是建自北宋庆历年间的一条古老石板街,它位于湘乡西北部,地处梅山文化区域圈。在这里,壶天火龙灯这种民俗活动世代相传,活跃了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壶天火龙灯含有大量的梅山宗教文化元素,具有梅山傩舞的一般性特征,是一种梅山傩舞,属于梅山宗教文化范畴。

壶天; 火龙灯; 梅山; 文化

Abstract:Hutian Old Street is an old stone street which was built sinc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It is located northwest Xiangxiang which is in the cultural area circle of Meishan.Here,a folk activity named fire dragon lamp has Proceed for half-century,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I believe Hutian dragon lamp is a Meishan Nuo Dance,because it contains a lot of Meishan religious cultural elements and ha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Meishan Nuo Dance.Therefore,it belongs to religious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Meishan.

Key words:Hutian; dragon lamps; Meishan; culture

壶天火龙灯是活跃在壶天老街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2010年,在继2007年壶天石板街被列为湘潭市重点文物保护遗址之后,与湘潭市岳塘区荷塘乡易家村火龙灯同称为湘潭火龙灯而入选湘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壶天火龙灯与壶天老街

壶天街位于湘乡西北部,在云盘寨与张家山之间的狭长盆地里,209省道穿街而过。它北接宁乡,南连娄底,西交涟源,因处于三地交界处,成为南来北往贸易的集散地,也就有了“金三角”的美誉。

壶天老街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故有千年古街之称。此地为当时宝庆至长沙要道,过往行人络绎不绝,因道旁有三株大枫树,便以枫树坳得名。枫树坳后面的张家山形似猪婆,又名猪婆山。枫树坳恰似猪婆山奶嘴,被民间传闻为致富之地,后来渐有当地村民在枫树下搭棚为店,为路人提供食宿方便,于是一条小街粗具雏形。因地利之便,铺面逐渐增多,商业开始繁荣起来。到清朝同治年间,枫树坳改名为城江铺,这便是今日壶天老街的前身。

清末,城江铺已发展成一条长街和一条横街的规模,呈“人”字型排开。其商业也进一步得到繁荣,往来商贾不绝于途,店户商铺数量达到200来家,经营着南杂百货以及各种土特产,成为周边方圆几十里的商业集散地。街上还办有茶馆、饭庄、客栈,为往来商人旅客提供方便。

因街道地面为土路,天雨时泥泞遍地,行走极为不便。后经本地商会倡议,由街上富户为首筹资派款修建石板街。时过半年,一条全新的石板街就修建好了。石板街街面中间为横石板,宽018米,两边用013米宽的直石板镶嵌,两侧还修有排水沟,以条石砌沿、青砖铺底,嵌有青石地漏。石板街的两边还分别有9级和11级石磴。石板路宽114米,全长414米,折合01828华里。壶天石板街经百年风雨仍然保存完整,它与现在的新街紧紧相连,古街的清幽与和新街的繁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每年正月十二至十五晚上,壶天老街都要举行盛大的舞火龙灯活动。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为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湘乡有句民间俗语:“喝了元霄酒,功夫到了手”,这里的“功夫”指的是谋生的手段,意即过完元宵节就到了外出谋生计的时候了。当地老百姓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举行舞火龙灯的民俗活动有其深刻的意义,他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消灾辟难,以确保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平安、富足。

二、壶天火龙灯的表演形式和道具

壶天火龙灯主要在晚上开展活动。开始之前,要由法师做法。做法时,神坛上摆上三牲(一般是一只鸡、一条鱼和一块猪肉),点上香,法师首先施法请来各方菩萨神灵和猖兵猖将,边请边烧钱纸,同时洒祭酒。然后“对五方”,再“狭猖”(即将五方人马请来帮猖兵猖将助威)。祭后照例是卜卦,必须打出保卦,以确保今年的经手人在本次龙灯活动中不出凶险。法事做完之后,燃上爆竹,火龙开始出龙。队伍前面是火流星开路。火流星是两个用铁丝做成的圆球型小笼,里面装上燃烧的木炭,中间用一条隔热的金属索相连。火流星舞动时,火星四溅,好不壮观。火流星之后,由领队提龙灯会会灯引路,往后是中、西乐队,然后是几十个小孩子举着的花灯、牌灯,后面才是龙珠和火龙。龙身骨架为竹篾制成,外裹红布,内置蜡烛,竹篾和红布经过特殊处理,不易燃烧,蜡烛也用特殊装置固定,不易脱落和熄灭。最后面跟着巨制大锣大鼓。整个队伍绵延近一里路长,好不壮观。火龙起舞时,锣鼓喧天,吼声雷动,夜空如昼,火龙腾空,上下翻飞,火光四射,犹如神龙下凡,威武壮观。火龙所到之处,街边店铺急忙将先前就准备好的烟花爆竹一齐点上。一时间,各种声音汇聚交织,听不清哪是鼓声,哪是锣声,哪是爆竹声,哪是舞龙人的吼声,只觉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刹那间,一条火龙在烟雾缭绕中,在烟花照明下忽明忽暗的夜空中汹涌翻滚,那阵势无不让观者为之震撼。表演要持续到半夜,一直将整个街道都走上一遍才算完。正月十二开始至十五共计有四个晚上,数十五晚上的规模最大,也最热闹。十五晚上12点,法师在街边河滩上举行收猖祭奠仪式,并将火龙灯道具一起烧毁,一年的火龙灯活动算是已告一段落。

三、壶天火龙灯的历史渊源及其梅山巫教文化元素

1.壶天火龙灯的历史渊源

当地有一个关于火龙灯来历的传说。传说清宣统年间,城江铺经常无故闹火灾,人们不得其解。后经一过往道士点破,原是城江铺西北方向四角寨有一山洞,洞里面有一条赤蛇经千年修炼成为火龙,散布火种为害一方。村民便请道士设坛祭告火龙,答应每年新春正月十二至十五日,杀猪宰羊祭祀,耍火龙叩谢龙恩,求保一方清泰。从此以后,城江铺果然火患消失,生意更加红火,人们无不欢欣,耍龙灯也就沿袭至今。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与火龙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卷十七)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火龙灯民俗文化中,起源时间最早的要算素有“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之称的四川双流县黄龙溪镇的“烧火龙”和“火龙灯舞”。这里的人们根据《水经注》中“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的记载,再联系有关“烛龙”和“应龙”及“龙生九子”的神话,创造了这一具有民间特色的火龙灯文化。据考证,“黄龙溪古镇的‘烧火龙’源于东汉,盛于南宋,世代相传,是古老‘龙灯会’中的一项大型活动。而‘火龙灯舞’则起源于南宋时期,是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民俗活动。”[1]

壶天火龙灯与黄龙溪的火龙灯有很多共同之处。黄龙溪火龙灯的表演时间也是在农历正月,至十五止;两者均带有祈求平安的目的性;出龙前同样要焚香祭祀;在道具使用上都有锣、鼓等道具;结束后龙灯同样要烧掉等。从时间上来看,壶天火龙灯兴于清末,远远晚于黄龙溪镇。位于湘中地区的壶天处于成都的东南方向,两地相距不到1 500公里。种种迹象表明,火龙灯文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传播的过程。火龙灯传播至梅山文化圈后,为梅山文化所消化和吸收。

2.壶天地处梅山文化区域圈

关于梅山的地理境域,宋史《梅山峒蛮传》有明确记载:“其地东接潭,南邻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史·卷四百九十四)据学者考证,这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涟源四县市的全部和新邵、隆回、溆浦、双峰的周边部分,总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宋时潭州包括今益阳、宁乡、湘潭、湘乡、浏阳、醴陵等县。因其中益阳、湘乡、宁乡三县与梅山东部接界,所以有“东接潭”之说。壶天位于湘乡西北边陲,在娄底以北,涟源以西,宁乡以南,与这些地区的直线距离均不足10公里。目前,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的观点是:梅山文化大致分为四个圈,即核心圈、区域圈、辐射圈和余波圈。核心圈指今新化、安化、涟源、冷江和隆回;区域圈指长沙、湘潭、怀化、桃江、邵阳等地;辐射圈指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等地;余波圈指港澳台、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地。从地理位置来看,壶天处于当时的梅山与潭州之间的缓冲地带,属于梅山文化核心圈之外的区域圈。

3.壶天火龙灯中的梅山巫教文化元素

在壶天,人们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许多梅山巫教文化。在梅山地区,“人们为防止火灾及邪鬼入宅,要请巫师‘封禁’,即用一陶制小缸子,内盛清洁水,师公念念有词,用明钱或纸钱放入缸内,然后用布把它封好,上压黄纸灵符叫‘壤海’,意为将海水引来,把家宅团团围定,火烧不进,鬼入无门。”[2]在壶天,人们为了辟邪,通常也请来法师“封禁”,程序同上,所不同的是内置物一般为一鸡蛋,省略了黄纸灵符程序。每年正月十五前夕,壶天还有表演“狮王花灯”的风俗,由两人披布扮成狮子,打头的人戴着狮头面具(形似傩戏面具),再组以花灯和牌灯,搭配锣鼓唢呐,哼唱花鼓调,逐家逐户进行玩耍。其他还有诸如“庆菩萨”、“下符水”、“神打”等民俗活动。这些民间文化活动带有浓厚的梅山巫教文化色彩。壶天火龙灯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带有消灾避邪的目的性

傩为上古初民驱邪除疫鬼的攘祭。演梅山傩舞是为了驱灾避邪。舞壶天火龙灯同样是为了消灾避邪,求保一方平安,与梅山傩舞有着相同的目的性。

(2)它是梅山“龙”文化的组成部分

壶天火龙灯是梅山“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山地区有春节期间“舞龙”的习俗。梅山人建屋修宅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讲究。梅山人还家家供奉龙神,如安家神时就要选龙神在家的日子,“因为龙神安定,家事顺昌”。[3]壶天火龙灯正是如此。

(3)壶天火龙灯中的祭猖仪式具有明显的梅山巫教特征

壶天火龙灯活动前要举行发猖仪式,据主持发猖仪式的法师说,发猖可以使猖兵附体,使舞龙之人不至于疲劳,又因猖兵之主为蚩尤,有他发兵助威,才能有求必应。一年的火龙灯结束后还要举行收猖祭奠仪式。猖祭采用牲祭,并烧香及纸钱无数,同时由法师念诵猖咒作法并洒祭酒。猖法是梅山法术中最重要的一种核心法力,分起猖、发猖、收猖、回猖、祭猖五法。壶天火龙灯的发猖与收猖祭礼便是来源于此。

(4)舞壶天火龙灯必请张五郎

张五郎是梅山神。梅山地区民间的重大活动都要请张五郎保驾护航。壶天火龙灯也是如此。在发猖与收猖仪式中,法师有一段咒语为:“奉请五岳五猖王,五人身体一般长,大哥封在东岳庙,二哥南岳为帝王,三哥西岳为丞相,四哥北岳读文章,五哥生得身又小,他在高山为猖王。”这里的五哥指的就是张五郎。在梅山宗教文化中,张五郎即为“梅山五方五路猖兵”的统帅,神职为“五方猖兵之主”。

(5)舞壶天火龙灯靠道具和肢体语言来表现

舞壶天火龙灯时,中西乐齐奏,鼓乐喧天,小孩执灯,大人执龙,在一阵吆喝声中,火龙被舞得腾空飞旋。舞龙从开始到收尾没有专门的唱腔和念白,全由道具和肢体进行表现。这与梅山地区典型的傩戏——傩头狮子舞的表现形式也是一致的。傩头狮子舞整个节目也没有专门的唱腔和念白,只有演员的“呵荷”声代表狮子的吼叫,其余为锣鼓和唢呐的伴奏。

有学者在总结梅山傩舞、傩戏的特点时说:“第一,梅山傩戏、傩舞以祭祀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主题,“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原始戏剧形态的反映;第二,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运用道具和肢体语言强化艺术效果,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根植于生活,反映民意,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神人平等,神人对话,神人共舞,既娱神又娱人,突破了佛、道教派的神为至上,不可逾越的桎梏;第四,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贴近观众,易于接受。”[4]壶天火龙灯含有大量的梅山宗教文化元素,同时具有梅山傩舞的一般性特征,它虽然巫文化色彩明显,但本质上而言属于梅山宗教文化范畴,是一种梅山傩舞。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壶天火龙灯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后来又不断融合了中原道、释及现代文化元素,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进而演变成了今天的壶天火龙灯。它是梅山文化的一朵奇葩。

[1]潘国义.展文化遗产魅力—黄龙溪“火龙灯舞”大闹新春[N].成都日报,2007-02-23.

[2]匡达人,仇文农.梅山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J].益阳师专学报,1998,(4).

[3]黄镇.巫术流传与民俗信仰初探[EB/OL].http://wszc.ws. online.cq.cn/wsws/sywz/39.htm,2006-10-17.

[4]曾迪.梅山傩文化[N].娄底晚报,2005-11-17.

Hutian Fire Dragon Lamp

ZHOU Y i
(Department of Arts,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Hunan 417000)

C95

A

1671-9743(2011)03-0015-03

2011-01-16

周 艺(1978-),男,湖南湘乡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从事湘中地区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龙灯火龙梅山
舞龙灯
火龙果园之行
“火龙”来袭
小火龙
梅山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传承化龙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舞龙灯
元宵,到磐安迎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