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和合思想中的“不争”

2011-08-15 00:46王秋娜朱卫红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不争老子思想

王秋娜, 朱卫红

(1.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2.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 418008)

浅析老子和合思想中的“不争”

王秋娜1, 朱卫红2

(1.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2.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 418008)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和合思想渗透于他的“无为”思想之中。而其中的“不争”堪称核心。不争,即安于现状,不与人争。从个人修身方面来讲,老子主张知和知常,少私寡欲,勤俭节约。在交友方面,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主张人性回归,像婴儿一样“不争”。同理,在治国方面,他也提倡统治者“不争”。主张不争之争,即通过不争的手段达到争得效果。而要做到“不争”,老子主张“制欲”。老子的“不争”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老子; 和合思想; 不争

Abstract:Laozi is the founder of Taoism,whose thoughts of peace and harmony pervaded in his“inaction”thinking.And the“nocontention”is the core of his thinking.No-contention is a state not competing with others.From personal self-cultivation,Laozi advocated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He advocated less private desires and thrift.In making friends,he believed that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He also advocated returning of human nature,like a baby without any awareness of contention.Similarly,in governing a country concerned,he called for rulers'no-contention.That is a contention achieved by means of no-contention.T o achieve the mentality of no-contention,a state of mind free from any desire is advocated.LaoZi's“no-contention”thinking has some enlightenment on our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Laozi; theory of peace and harmony; no-contention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的创始人,也是全世界较早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开创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和合思想在这部著作中也有集中的体现。而“不争”思想则是他和合思想的核心。在宇宙论方面,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把道看作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体和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P95)是说道产生元气,元气产生天和地,天和地产生阴气、阳气与阴阳的和气,和气产生了万物。即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冲撞而成的和气所产生的。这体现了老子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同时,老子从唯物论出发,还阐释了他的辩证法的思想。这些是老子“不争”思想的理论基础。何谓“不争”?“不争”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才能做到不争?对现代社会有着怎样的现实启示?本文试图做一探析。

一、“不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不争”按其字面意思理解即是知足常乐,不与人争。老子“不争”思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是从个人修身方面来讲:“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1](P122)。认识和气的道理就是识得永恒的生命规律,认识了生命永恒的规律就是明晓事理。贪求生活的糜烂就会遭殃,任性使气就叫作纵暴逞强。在老子看来,声色犬马,饮食男女,本是正常的生理需要,但如果过分的追求就有害无益。有些人本来可以长寿,但却因放纵奢欲而短命,他们“以其上求生之厚”[1](P166)(奉养自己的生活过于丰厚)。因此,老子强调“勤俭节约”。“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积,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1](P131)治理人民,对待自然,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的了。要不断地积蓄大德和力量,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战胜的。从个人道德上来说,老子认为过分的追求名利财货,会弄得行伤德坏,身败名裂。而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P2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P99)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庄子根据老子“少私寡欲”的“不争”思想提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2](P218)说:如果把朋友之道建立在功利之上,一旦人遭祸患,亲友即会离散;只有以道义为朋友之道,才能做到迫祸患害相助也。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即建立在纯洁道义之上的友谊,像水一样清淡,亲切长久;而建立在势力上的小人之交,虽甘美像甜酒,一旦发生利害冲突,感情马上就断裂。

二是老子从人性的回归上主张“不争”,并崇尚像婴儿那样于名利不争的境界。“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1](P46)我的心胸宽广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我的心灵自由奔放,像无止境随意吹荡的快风,众人都有一套本领,唯独我却愚笨鄙陋,我偏偏与众人不同,因为我崇尚哺乳期的婴儿那样名利不争的世界。老子认为“我无欲而民自朴。”[1](P127)即我没有贪婪的欲望,民众则自然淳朴。所以他崇尚淡泊名利,并坚信不占有就不会失去。

三是从治国的角度来说,老子认为,社会动荡,国家混乱难以治理主要是由统治者的争强好胜,贪得无厌所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1](P118)即说朝政十分的腐败,农田十分的荒芜,仓库也十分的空虚是因为统治者“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1](P118)(统治者身穿华丽衣服,佩戴锋利宝剑,饱餐精美饮食,占有富裕的财货)。“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1](P166)即是说,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赋税太多;人民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奉养自己的生活过于丰厚。老子还强调“功遂身退”。[1](P20)认为人功成名就之后,应急流勇退,以保天年,否则将会招来更大的灾祸。

当然,老子并不是绝对的“不争”论者,他强调“不争之争”,“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民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P147)是说有道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承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和他相争。这是一种非常辩证的哲学观点,强调不争使大家和睦相处,最终达到了争得效果。

二、“不争”与制欲

如何才能做到不争,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在老子看来,首先要做到的是制欲,即控制自己的欲望。作为一个生物体,欲望是人生存下去的必然条件。人们追求食物,享受财富,权利等,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精神需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财富权利等却又是稀有资源,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足其需求,所以就需要争。因此“争”是人之常态。在历史上有许多人主张“争”,但无限制,即纵欲。先秦它嚣、魏牟主张“纵情欲,安恣睢”。[3](P65)说要放纵自己的私欲享受安逸快乐的生活。“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语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4](P174)是说可以为所欲为,想听什么就听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然而,当这种私欲无限膨胀的时候,就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于个人是好吃懒做,贪图享乐,到最后导致不思进取,腐化堕落。更有甚者,有些人贪慕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择手段,以致破坏社会,扰乱安定,让人们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于国家则是穷兵黩武,战乱纷飞,导致生灵涂炭,百姓受苦。春秋社会就是这样的。老子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倡“不争”。要做到不争,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无限膨胀的私欲,即制欲。

老子之所以主张制欲,是因为它首先意识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P27)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味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身心放荡;稀有物品使人身心变坏,做出偷盗这类罪行。另外,老子还意识到凡事要适可而止,要知道“度”。他意识到“满”是不利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受。富贵而骄,自遗其咎。”[1](P2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1](P99)即说拥有的东西达到满盈时,不如就此罢手。捶锻得越尖利就越难以长久。金玉财富满堂,无人能够保守的住。富贵而骄横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过分的吝惜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在老子看来,无限制的追求欲望必招致“过满”,即“盈”,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老子主张制欲,但并不完全主张无欲,他主张“去甚,去奢,去泰”,[1](P66)即要摒弃过分的物质享受和物质追求。对于维持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还是要满足的,即“为腹不目,知足知止”。所以说,老子只主张“制欲”,而非“无欲”。

三、“不争”思想的现代启示

当今世界,芸芸众生,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现代化世界。市场经济思想主导下的人们想把自己变得竞争力十足。明争暗斗,不择手段的争夺风气在人与人之间悄悄蔓延。互相攀比,竞相炫耀丰富物质财富的作风也在不断滋长。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不争”哲学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勤俭节约,“治人事天莫若啬”,它凝聚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墨子认为“节约则昌,淫佚则亡。”[5](P36)韩非也认为国家“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李商隐的诗中也提到“成有勤俭败有奢。”虽然在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日益发达,渐渐地远离了以前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我们仍应牢记古代哲人的教训,勤俭节约。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而非骄奢淫逸的生活态度。否则就会失去不断奋斗的动力,最终被社会和时代淘汰。

虽然现在是竞争社会,提倡“争”,但我们也得适当的学会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在现实生活中,知足与不知足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否认,奋发进取的不知足,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但有时我们也需要清静无为的“知足”,以保证身心放松,恢复精力。况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有时候也需要静心思考,有所舍弃,才可能得到自己真正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并对自己的成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平衡心态。近来,我国的自杀率频频上升,而其中多居博士教授等高学历高成就的精英,这与其不知足的心态是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应本着不知足的态度去进取,本着知足的心态去生活,这是一种高超的生活艺术。

养成谦让与忍耐的美德。谦让与忍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的“不争”,实际上也包含有谦让与忍耐的含义,学会谦让与忍耐,就能避免许多矛盾。当今社会,正处于新旧体制及道德的转型期,心理失衡,妒忌,仇视,摩擦会更多的出现在人们周围。如果这时还一味争强好胜,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的则是灾难和祸乱。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片刻不停歇。然而古代哲学先驱的思想却一直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当人们在纷繁物质世界的争夺中日益感到茫然困惑的时候,回首老子的“不争”思想,解读其中的和合内涵,对明朗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有一定的积极启示。在看似妥协放弃中以退为进,追求一种和平和谐的幸福生活,不失为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统治者亦可在老子“不争”的治国之道中寻找到实现世界和平,人民安定的途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老子.道德经(第2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战国]庄周.庄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战国]荀况.荀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4]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李陵申.墨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On the“No-contention”of Laozi's Thought of Peace and H armony

WANGQiu-na1, ZHU Wei-hong2
(1.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University 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 2.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B22311

A

1671-9743(2011)03-0033-02

2011-03-01

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和平思想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JD001。

王秋娜(1986-),女,陕西绥德人,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从事和平文化方面的研究。

朱卫红(1969-),男,湖南郴州人,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讲师,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从事和平文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不争老子思想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张之洞的“三不争”
思想与“剑”
艾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不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