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奇迹探析

2011-08-15 00:46胡金凤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奇迹科学理论

胡金凤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

中国发展奇迹探析

胡金凤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

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发展奇迹的创造,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进一步丰富、发展,是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发展奇迹; 意识形态; 科学发展观

Abstract:China's miracle of social development largely depends on the nation's firmly-established ideology and socialism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theories and is also the guideline in further developing socialism ideology.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Miracle of China's development.

Key words:miracle of China's development; ideology;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从1978年到现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高速的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现象”、“中国经验”。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奇迹的判断,是对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的肯定。

从创造中国奇迹到推动世界发展,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究竟是什么创造了中国奇迹,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还在继续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

一、中国发展奇迹的动力—意识形态

寻找中国发展奇迹的动力,分析中国30年经济社会高速增长的深层原因,不能忽视与市场力量始终如影相随的、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因素,不能忽视30年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和一系列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行。劳动、资本、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使生产力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使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是制度、是意识形态。作为组织者的国家利用意识形态最大可能地凝聚、动员、组合、发掘、培植资源,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广大群众因对政府的高度信赖而产生巨大向心力,这就是成就中国奇迹的意识形态的力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也包括文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力量。前者是国家实力中有形的要素,可以量化和测量;后者是国家实力中无形的精神要素,包括政府效能、社会政治职能、国家领导人素质、政府的国际信誉和外交质量、文化因素等。

意识形态的力量与它的特点与作用机理紧密相关。

首先,意识形态具有超强的扩张与传播性。它可以跨越地域、领域、人群及层级发挥影响力。一声令下,影响力便迅速传播、快速扩散,迅速产生效能。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集结与整合功能。它依托强大的国家机器,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和政治组织,产生了仅靠物质手段、市场手段等所无法企及的力量,以及由这一力量鼓舞所产生的行动结果。它对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进行集结、整合,从而达到放大的功能;又可以对发展中的危机等负面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达到减轻与消除的目的,它也是国家对其全部资源的操作能力。

第三,意识形态资源稀缺,主体唯一,不可或缺。它是国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备的条件、核心部分。它的组织者是政党、政府,它让被组织者自愿接受、自愿支持、自愿遵从、自愿遵守,从而形成一种合力。

第四,意识形态是“软”性的号召力、影响力,但又具有刚性的力量。意识形态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其实在很多方面它比硬实力更具“刚性”,触摸不到,但却可以明确感知。

意识形态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思想的凝聚、理论的感召。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意识形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基础薄弱的东方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凝聚13亿多人民的共同意志,就必须组织动员全民力量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意识形态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将全党和全国人民凝聚在一面旗帜之下,催生了亿万民众的创造活力,最终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一些在一般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可能很难办到的事情在中国却很容易就能办到。这是我国根本制度优越性所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精力解决大问题,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中国发展奇迹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

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支撑,是中国强盛的基本依归,也是中国经验贡献世界的基本要素。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进一步丰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内容,是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最根本原因。

一个民族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成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把握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总命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的问题,为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思想理论的创新打开了空间;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路线,规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升华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明确了什么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改革发展指明了道路、途径和方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问题;科学发展观,集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大成,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作出了科学的总结,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解决了如何实现我国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问题,以及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发展”是发展目标,“协调发展”是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其本质要求,“和平发展”是其正确途径,健全体制机制和加强党的建设是保障等方面。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六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于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发展作为指标与评价准则,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人类理性与智慧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思维,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提出这些理论,把握这些规律,就为决策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理论,在武装群众、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巨大优势,从而成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坚实内核。中国人对于这些认识和理论倍感亲切,这种思想认同也是意识形态作用的具体体现。

理解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发展奇迹就不难理解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和领土大国,在短期间内取得的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发展出超越西方霸权思想、引领人类文明方向的新型意识形态,它回答了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走一个什么样的线路,追求何种社会状态的历史性难题,回应了当今世界提出的诸多挑战,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世界社会主义受挫、国际共运陷入低谷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同时也越来越展现出其普世价值,已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样板。

但是,在前行道路上还面对诸多艰难课题,包括建设新型民主政治,推进传统社会转型,促进文化发展等等。可以预见,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伴随着科学发展理论的丰富发展,也意味着中国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中国奇迹的续写。

三、保持中国奇迹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甚至某些外国势力由此叫嚣“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中国借助意识形态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避免了一些国家转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实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但也凸现了许多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在自然资源、环境和劳动群众的权利和福利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是相当突出、相当尖锐,由此,另一部分外国势力又不负责任地鼓吹“中国崩溃论”。实际上,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之间,在这个阶段,既发展很快,但各种社会矛盾又非常突出,如果在这个阶段,应对得好,我们有可能快速、平稳发展,如果应对不好,有可能会遇到问题,出现长期的动荡。所以,从国际经验来说,这是一个关键阶段。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存在的直接原因,是不科学的发展所导致的。实践证明,这些问题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解决。首先,我们过去的发展高消耗、低效率,环境代价大。所以,发展要立足于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国家不富裕,资源不丰富,国土虽然很大,但是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等都在世界水平线以下。同时,我们的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很少。我们单位资源的产出等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们贡献给世界的经济总量等于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十几,但是我们用掉的钢材和水泥等于世界消耗的钢材和水泥的1/3,我们的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有害金属的污染很严重,像这样的发展,不但中国供给不起,世界也供给不起。

其次,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无论是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差距都在拉大。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失业率增加。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居民收入低、收入分配不合理。“部分先富”政策实行的结果形成了较大的贫富差距,从而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在发展、致富的空间里占据着有利的地位,拥有强势,甚至形成某些既得利益集团。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第四,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其后果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如果科学技术缺乏自主创新,现代化是谈不上的。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附加值生产模式的新道路。

第五,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让人忧心的状况。近年来,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据估算约占当年G DP的10%还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出了问题,将会使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退化到人类文明的底线以下。

此外,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在反映民生的一些重要指标如公共卫生,文化生活,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国家财政投入或者不足,或者严重倾斜;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我们以前的发展观与发展路径存在一定问题,它激化了一些社会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正因为此,我们才提出了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和改变原有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这既是主动吸取了国际上演进中“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教训,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发展所带来的双重后果所致。

我们要吸取中国奇迹背后的经验教训,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发展,保持和创造新的奇迹。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长栓.物本·资本·人本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J].理论探讨,2010,(4).

[3]张东.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转变政府职能[J].学术论坛,2010,(6).

[4]刘灵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基础[J].求实,2010,(1).

An Analysis of China's Miracle of Development

HU Jin-feng
(Guangdong Mome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1450)

D619

A

1671-9743(2011)03-0038-03

2011-01-28

胡金凤(1965-),女,满族,辽宁沈阳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从事哲学、教育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奇迹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什么构成了奇迹
奇迹并不存在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