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数列课的教改实践

2011-08-27 03:37荆志强丹阳市第六中学江苏丹阳212300
中学教研(数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学案自学

●荆志强 (丹阳市第六中学 江苏丹阳 212300)

“数学课,怎么上”这个看似平谈的话题却十分沉重.现今的数学课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自学交流、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良好效果.本文以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课“求数列前n项和”为例,介绍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1 自学交流,自主成长

1.1 课前准备

课前印发学案让学生自己初步完成,内容为相关基础知识: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基本训练题:

(4)已知数列{an}的通项an=(-1)n-1n,求前n项和Sn;

(5)求数列 1,1+2,1+2+22,…,1+2+22+…+2n-1前n项和;

(6)求数列 a,2a2,3a3,…的前 n 项和.

上课前,教师浏览学生初步完成的学案,了解学情及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情况、学生的常错点、卡壳处,并及时将学案发还给学生以便上课使用.

1.2 课堂交流

课堂上,教师将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案放在投影仪上进行交流,并相互对话,去伪存真,集思广益.学生1第一个展示自己的学案:

此时,学生2走到投影屏前,指出学生1给出的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Sn有错,正确结果应对公比q加以讨论,即

这里存在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教师问学生2:为什么要进行分类讨论?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回顾反思之中.学生1补充:追溯公式的产生过程,由乘减法得(1-q)Sn=a1(1-qn),只有当1-q≠0时,1-q才能作分母;事实上,等比数列中有q=1的情况,因此学生2给出的公式不全面.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走出机械记忆的怪圈,就能有效避免忽视特例导致的失误.

(全班学生给学生1、学生2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基本训练题较容易,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3走上讲台展示第(1)题的解答:

学生4跑上讲台,拿起教鞭,指点着数列的项对大家说:这里有n+1项,原式应等于2n+1-1.但是学生3并不服气:经验证,当n=1时,左边=1,右边=1,显然成立.

(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陷入沉思,心智展开充分的辨析活动,孰是孰非,原因何在?)

讨论后,学生达成共识:正确答案为2n+1-1.注意到n=1,左边=1+21=3与21+1-1相等.

(至此,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学生4的结果).

然后学生5、学生6、学生7分别展示了第(2)、第(3)、第(4)题的做法:

教师肯定了以上学生的解法,并与学生共同归纳了数列求和的基本思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拆项抵消、分类讨论等,尤其要注意所给数列的项数.为了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及思维的机敏性,教师启示学生观察第(4)题的特征,思考不讨论求和的解法,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搜索有效信息,开辟新的思维通道.

学生8运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思路给出了新的解法:

点评运用“乘减法”求数列前n项和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在数列求和中广泛应用.

接下来,引领学生共同研究余下的2个例题.学生9解答了第(5)题:

点评抓住通项公式,是求数列前n项和的重要环节.

学生10给出了第(6)题的解答,令

式(1)的左右2边同乘以a,得

此时,已有学生发现学生10的解答过程不严谨.

学生11认为在式(3)中对a+a2+…+an求和时,已默认了该数列为等比数列 a,a2,…,an.事实上当a=0时,它不是等比数列,此时Sn=0,这个结果蕴含于a≠1时的形式内.这就是说,必须分类讨论后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即

以上6道题并不复杂,选题旨在帮助学生归纳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引领学生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思维策略,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了一道学案之外的思考题:

这道题课前没有做过,学生比较生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临场发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良久不见学生举手,可见学生思维受阻,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启示学生从已知条件{an}为等差数列,{akn}为等比数列去挖掘数列{kn}的特征,然后启迪学生从联结2个数列的纽带上去寻找关系,让学生从简单入手,寻找阶梯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总评 尽管学生12没有走完全程,但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学生13终于在“纽带”上找到了希望.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这2位学生的鼓励,更是对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精神的赞美.下课了,学生们仍然余兴未尽,仍在追思其中的奥妙.)

1.3 初步效果

整堂课,教师占用的时间不足10分钟,教学的重心是学生将自学的内容、心得在课堂上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完善自我,开拓思维.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把其推到前台,汇报其所思、所做,真正有了主人的感觉,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提高了解题速度、书写规范意识,加强了学习自觉性,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愉悦,收获了成长的勇气和信心.

2 几点启示

在近几年中,笔者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终于摸索出“自学交流,自主成长”的成功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教学业绩,收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赞扬.深刻反思笔者的教学过程,有几点重要启示,值得广大同行关注.

启示1 让出讲台,不教而教

“课堂教学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是很多同行疑惑的问题,有些同行没有加以思考,重复着“我讲你听”的老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笔者在教学中,让出讲台,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编制学案、了解学情,把传统的教师讲解型转变为构建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只在必要时进行点拨.

俄罗斯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应看作数学活动的教学,即看作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个看法有建设性的,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数学活动中,认知数学,开拓思维,培养和发展能力,才能把传统型教学转化为能力型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

启示2 自学交流,凸现主体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直接从教师或书本那儿被动地不假思索地接受过来的知识,可能很快忘掉,难以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创设交流、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听众,而是数学活动的主角,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能力展现给大家.无论是对还是错,正确的东西可及时得到确认,谬误的东西可以及时得到纠正,此时的注意力,总是比较集中的,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在交流中切磋可以集思广益,在交流中相互启迪可以开阔视野,使数学课不再枯燥和茫然,而成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种交流带给学生动力,甚至产生按奈不住的冲动,学生会在这种交流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

启示3 符合规律,喜结硕果

在教学中体会到,学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学生既是学习的发生之处,也是学习的终极之处,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最后都得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当教师构建数学活动,创设交流、探究平台,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时,无论其学得好还是差,学生的掌声都会使参与者得到心灵的震撼,让自尊得到抚慰,精神得到愉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心底闪光.

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既展示成果也暴露问题,使问题能得到及时纠正,并铭记错因,有效提高正确率.

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告诉学生的解题技巧往往被束之高阁,不能灵活运用,而在教学中若能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优化思路,在比较中感受简洁,则最优方案容易在大脑的信息库中被激活,做到灵活运用,如第(4)题:学生根据自身思维特点,将n分为奇、偶数讨论,是无可厚非的,要求学生不讨论直接求和时,学生在反复审题时发现命题具有“等比数列”特征,只要运用乘减法就能一气呵成.学生在深思熟虑中领悟乘减法,就能灵活求解一类特殊前n项和的问题,并有效避免忽视对公比q讨论产生的失误.

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不急于包办代替,而是启迪思维,引领学生寻找阶梯走出困境,这样的过程虽然艰难,却使同学在积极的心智活动中,探索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学生不仅增长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增添了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信心.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学生生活中的灿烂阳光,由此造就出生机逢勃的一代新人.

经过多轮教学实验,笔者所教班级学生在高考中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更可喜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在轻松高效的课堂中得到提高,培养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口才好、能力强,终身受益.学生无不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学习可以这么学;上数学课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方法和能力,更是青春的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数学课学案自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乡愁导学案
有趣的数学课
培养问题意识,触摸数学课改的“核”
“比例尺(一)”导学案
“网红”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