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塑

2012-04-01 22:18谢大欣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精神大学生

谢大欣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塑

谢大欣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包括完整的知识体系、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健全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内容。但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着自我化、功利化、短视化、物质化等问题,必须通过STS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具体措施重塑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重塑

人文精神培养应当成为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重要目标。必须大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把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群体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和谐发展。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一词是外来语,是由英语humanism演变和转译过来的。人文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周易》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人的礼教文化。而在西方文化里,Humanism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起源于当时的人文主义运动,是建立在人性论、人本主义所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从广义上讲,其主要精神即尊重人,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心,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肯定、塑造和最终追求。

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因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辨证精神”[1](P75),“穷天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1](P53),“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1](P75),“和而不同——博采众人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1](P95),“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1](P119)。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2](P1);有学者认为,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3](P100);有学者认为,它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4](P140);有学者认为,“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5](P213)。

总之,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首先是珍惜人,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其次是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包括人生的含义、追求、信仰、理想和责任等等;最后是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及自然的态度。人文精神是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标志。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指理工科大学生在从事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追求正确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态度,主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完整的知识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三大部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文化艺术综合素质。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素质是用来解决大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以及学习方法的基本素质,是保证大学生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求的基本素质。

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大学教育,不断完善自己,增长才干,适应社会,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基本要求。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如果大学生群体没有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我的精神追求,我们这个民族就不能创造更加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大学生应当具备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创新的实干精神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客观理智地面对分析处理问题。

健全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要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能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观为核心,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具备正直诚恳、虚怀若谷的良好品质,还能客观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能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接纳别人,具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因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具备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面对,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对待工作生活时,有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能自觉主动依靠自身的客观条件,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当面对困境时,不怨天尤人,不听天由命,而是积极面对,百折不挠,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魄。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表现

当前,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凸显出鲜明的时代气息,这值得肯定,然而,也应清醒地意识到,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化

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十分明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而集体主义观念衰退,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大学校园中因为个人生活、学习习惯不能相互协调成为引起学生之间矛盾的主要因素。许多学生无视集体生活特点,过分强调个人差异,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好;部分毕业生以个人发展为由与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时不够慎重,草率毁约,给大学生整体形象和学校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等。

大学生自我化的另一表现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使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干部处于两难选择境地。一方面,社会指责学校课余活动不多,学生缺少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不喜欢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各种理由请假不参加,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集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片面地把集体活动理解为学生干部的事,而与自己关系不大。部分学生无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对集体活动的选择有较强的独立性、多变性,希望每个活动都能够满足个人的不同需求。学生也不愿意在集体活动中相互了解,共同进步。

(二)功利化

部分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时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己又不注意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学习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过于功利,以能就业,能找到一份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为考大学的唯一目的,认为在大学必须学能够直接促进就业的知识技能,认为德育课在就业时用不到,素质课就是礼仪课,基础课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重理工、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重应用、轻基础”的倾向。学生主要关心专业课程如何学习,希望从大一就开专业课,不认真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不能正确理解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短视化

部分大学生缺少生涯规划。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放松,丧失学习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羊群效应,一切都紧跟潮流,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学校提供了许多机会和条件,但很多学生不愿争取利用;经验至上论,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认为高考都考过了,其他事情自己也“无所不能”;缺乏创新意识,接受知识不加消化和理解,无法举一反三;形式决定内容,追求出风头的机会和各种表面上的荣誉,忽视内在素质的真正提高。

(四)物质化

大学生在校期间希望以“硬”的能力代替“软”的素质,用考取各种各样证书作为能力的表达形式。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高校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考证热”。在部分大学生当中拜金主义盛行。部分学生为增加开销来源,不惜牺牲上课时间在外打工。许多学生追求名牌,相互攀比,超过家庭承受能力。部分学生崇尚享乐主义,追求和满足个人的感官刺激、肉体需要和物质享受,学习过程中以是否能在以后赚钱作为衡量知识重要性的标准。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简单地以金钱作为衡量工作岗位重要性的唯一标准。

四、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STS教育,促进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STS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缩写。STS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5](P89)。STS教育体现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综合,可以培养基础知识丰富、综合运用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人才。

在高等教育中落实STS教育,应进一步进行高等学校的综合化组合,进一步调整院校的专业分布,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把学生的专业限制过死。要逐步改变理工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只关注分科知识的深入传授,应适当增加综合类内容。应通过STS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社会是复杂联系的整体,技术的社会应用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

(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塑造大学生完善人格

20世纪是人文教育失落的时代,这种失落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病痛,导致了当代人在人格和价值上的危机。中国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传统,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继承刚健有为的创新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对个体的人格要求主要是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强和宽容精神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继承仁爱思想,协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在人际关系中主张以“谦”追求“和为贵”。应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按照社会的要求塑造自我,主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把个人的发展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我关系,学会个体融入群体,继承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是德育放在首位,强调人格尊严,追求正直、正义、气节,同时重视智育和美育,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完善结合在一起。应引导大学生克服人格取向的片面性,德才并重,义利并举,把人格塑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三)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系统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一年级主要指导学生对个人和专业、行业前景初步了解与分析,转入大学学习模式,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方向;二年级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拓展知识面,发展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要引导学生形成专业优势方向,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了解就业法规,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四年级要引导学生整理专业知识结构,查漏补缺,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掌握一定的应聘方法和技巧,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与用人单位接触。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就业服务转化,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和一对一的就业咨询。

从大学生的角度看,首先要充分了解自我,对个人的身体、心理、专业特点有客观判断,可以主动通过各种职业测评系统进行分析,也可以寻求就业指导老师、社会服务机构和有经验的师长等帮助,评估自己的能力、智力、优势、缺点。其次要主动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的状况,对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一定的了解,按照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进行岗位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与个人特点对照,找到努力方向,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要利用大学四年时间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结构和必备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奠定自主成才、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

总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育者不断摸索创新,在探索中找到合适而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方法。

[1]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增订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7(1).

[3]邱伟光,张云.新编大学德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平.教育学基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谭斌昭,吴国林.科技、经济与社会整合的前沿问题[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On Remodeling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E Da-xin (Grammar School,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610059)

Humanities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ll includes a complete knowledge system,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values,sou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etc.However,Part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have the problems as being too self-concerned,utilitarian,shortsighted and materialistic.Therefore,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STS educ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nd careen planning education must be implemented to remodel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humanities spirit;remodeling

G641

A

1673-1395(2012)02-0129-03

2011-12-28

谢大欣(1974—),男,黑龙江嫩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精神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生之歌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