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

2012-04-01 22:18
关键词:民族化小提琴音乐作品

袁 泉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

袁 泉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世纪中国作曲家将小提琴表演艺术与中华民族元素相结合,成功走出了西洋乐器中国化的道路,让小提琴成为中国百姓熟悉的乐器,创作出了大量中国人民喜爱的作品。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小提琴作品的题材民族化、风格民族化、演奏技巧民族化三方面。

小提琴;音乐作品;民族元素

整个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在汲取外来技巧的基础上,将丰富深邃的中华文化、中国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创作出一大批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的音乐作品,至今仍影响深远。

一、题材民族化

中国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创作之初就与中华民族有着特有的联系,有的作品即以某一民族的风貌为创作内容,如马思聪以台湾高山族为背景创作的《高山组曲》,司徒华城以蒙族为背景创作的《嘎达梅林》,陈钢以塔吉克族为背景创作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赵薇、孙亦林以维吾尔族为背景创作的《天山组曲》,胡海林以侗族为背景创作的协奏曲《侗乡情》,金在清创作的表现朝鲜族民族特色的作品《土风舞曲》等。

相较于这些表现某一民族风貌的小提琴作品,更多的小提琴作品借鉴了某地区民间音乐或具有地域风格的民族音调,如马思聪的《绥远组曲》,以内蒙地区民间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为基础,乐章中采用了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以及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彩虹妹妹》的音调进行创作。李自立的《第四学生协奏曲云中风情》三个乐章《十大姐》、《傣族舞》、《阿细跳月》分别采用了云南地区的歌舞乐、傣族芦笙乐、彝族民歌等音乐素材,再现了云南多民族风土人情。司徒华城改编自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以山西秧歌调、唢呐曲谱创作而成,曲调一开始就以欢快鲜明的音乐形式展现春节的欢乐气氛。这一系列民间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使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特质。

二、风格民族化

古今中外艺术史上,每个民族的艺术都具有该民族鲜明的风格特征。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作品多注重节奏的抑扬顿挫,讲究弹性,注重中华民族独有的意境之美,而西方传统乐器在演奏时则更注重节奏的严谨性、一致性和逻辑性。小提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从它进入中国起,便受到包括古代歌曲、民歌、民族音乐歌舞、戏曲、曲艺和民族器乐的影响,有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这些小提琴作品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利用古曲改编的小提琴曲,如张洪岛根据传统曲牌《汉宫秋月》改编的《古曲》等。

第二类是以中国民间器乐曲移植改编的小提琴曲,如黎国荃由原古筝曲改编的《渔舟唱晚》,杨宝智由原竹笛曲改编的《喜相逢》,丁芷诺、何占豪由原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等。以《二泉映月》为例,小提琴改编曲与原作相比,虽然在篇幅、音域、音区上发生了变化,但保留了原作中哀婉的意境,特别是高潮段落部分,在速度、力度和揉弦上大幅度增加了原作品中的悲愤情绪,首次在小提琴演奏中探索使用了各种滑音、滑指、抹音、颤弓等中国民间音乐演奏手法,使音乐有了更强的活力。[1]这首小提琴改编曲是西方音乐先进的创作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旋律特性一次成功的结合,彰显了中国民族风格小提琴音乐作品的独有魅力。

第三类是根据我国民歌或民间音乐的音调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如马思聪《摇篮曲》,开头的旋律引用了海丰民歌《白字调》的音调,骨干调性为五声性的e小调,在布局上类似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式结构。从音乐表现上看,该曲的和声设计、旋律发展、结构布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杨善乐的《夏夜》作为我国第一首专为小提琴创作的民族化独奏曲,被音乐界理论人士评价为真正的“一首富于民族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该曲汲取了大量汉族民歌元素,将民间乐器大筒的演奏特征移植到小提琴上,大量运用了富有民族音乐韵味的装饰音和民间器乐曲的旋律发展手法。茅沅《新春乐》化用河北民歌《卖扁食》原型,采用闹年锣鼓的节奏,乐曲音调朴素明朗,主题欢快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2]

还有一类小提琴音乐作品虽然没有引用任何传统曲调或民歌素材,但整首乐曲从音调旋法到音乐表现无不充斥着深刻的民族内涵。中国的小提琴曲虽然产生于20世纪,但作曲家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他们创作出的小提琴作品与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注定无法分割,其作品在精神内涵上带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如秦咏诚《海滨音诗》,采用复三部曲式,旋律始终贯穿5123531265的音调旋法,与中国民族调式的旋法特征一脉相承,虽然整个乐曲采用西洋大小调式交替创作,但却继承了中国民族调式的音乐旋法特征,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这些作品都是中国作曲家对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成功探索。

三、演奏技巧民族化

我国的民族乐器扎根民间,形态多样,音响丰富,演奏技法多样。小提琴在进入中国后,这些民族乐器为我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借鉴基础。这种借鉴充实和发展了小提琴的表现力,创立了一种新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演奏风格,如各种不同地方色彩的滑音、弓法等。这些演奏手法的运用,为小提琴演奏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也丰富和扩大了世界传统小提琴表演技术。

谈到这一点,就不能不提何占豪、陈钢创作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整部作品充分借鉴了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与小提琴演奏技巧融为一体,呈现出淳朴、忧思的意境。呈示部的第二插部采用了古筝的刮奏手法;展开部“抗婚”部分,又采用了琵琶的扫弦技法,营造出声嘶力竭的抗争场景;展开部“哭坟”部分,小提琴模仿人声表现出了戏曲中哭腔的效果。[3]

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改编,采用增二度和装饰半音进行,模仿冬不拉四弦和音的拨奏和感情奔放的华彩乐段,再现了新疆特色的音乐律动感。浓郁的民族风情表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苗岭的早晨》利用小提琴演奏技巧再现大量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等演奏技巧,模仿鸟鸣、芦笙的音调和苗家舞蹈音乐节奏,营造出百鸟放歌、春意盎然的苗岭晨景。这些作品在忠实原作民族气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提琴演奏特色,突出了乐曲的色彩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结晶。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不断涌现的民族元素,让小提琴这门西洋乐器更加贴近中国人的审美品味,为更多中国百姓所喜爱,为小提琴成功中国化铺平了道路。这些民族元素在小提琴作品中的运用,让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小提琴艺术想要走向世界,不仅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化高水平的演奏家,更需要可以将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民族特点和中华神韵展现给世界的演奏家。惟有充分了解这些中国作品的民族元素,才能诠释出作品的精髓,让世界看到中国音乐的璀璨光芒。

[1]彭松.传统的延伸与中西结合[J].大舞台,2010(3).

[2]陈习.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中的民族因素——关于风格类型、素材运用和反映生活等方面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

[3]李智.关于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一些思考[J].民族音乐,2010(5).

J622.1

A

1673-1395(2012)02-0166-02

2012-01-11

安徽师范大学培育基金课题项目(2011rcpy010)

袁泉(1978-),男,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小提琴演奏及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民族化小提琴音乐作品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Hey Diddle, Diddle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Pear Concert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