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让写作别开生面

2012-04-01 09:35唐惠忠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关羽名著作文

唐惠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落实到高考测查方面,福建省自2007年起,将《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而江苏高考语文卷从2008年起,也针对文科生加考了《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女神》《老人与海》等10部名著。

正如英国学者斯蒂夫·艾伦所说,名著“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它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由读整本的名著,可引申到阅读理念的根本: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对于正在学习写作的高中生而言,名著还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宝库——不仅可以启发写作灵感,提供精妙的作文素材,还可从中学习、借鉴实用的写作手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有机穿插过三堂“读名著,促写作”的作文指导课,结合典型实例,指引学生们恰当地汲取名著精华,写就出彩之作。下面,试对这三堂课作简要介绍。

课例一:名著阅读与生发写作灵感

教学环节有三:

其一:师生讨论如何从名著阅读中汲取作文灵感,课堂上达成以下共识:

1.少数作文题,题目本身与“阅读”、与“名著”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面对该类文题,自然可以直接评议某部名著,或叙述自己与名著“结缘”的经历。

2.绝大多数作文题与名著的关联,需要写作者凭一双慧眼自行发掘——拿到题目后,不妨先“咬文嚼字”,明确其内涵;进而发散思维,考虑自己熟读过的名著,跟眼前的题目有某个契合点,提取该部名著中哪一信息入题较为合理……经过层层筛选,锁定有关人物或故事情节作为写作的由头。

其二:印发200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人与路(大漠长烟)》、2010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绿色生活(韩少功说)》,以及谈歌的《华容道事件真相》、侯国平的《香菱跑官》等时文(文章由学生参与选取),师生一起梳理。依据名著构思作文的常见方式:

1.品评名著,即写成杂感、读后感、人物评论,或整体评价,或摘引原著人物、情节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教训。如《人与路(大漠长烟)》一文,用《西游记》的故事演绎命题,把悟空等视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必备的条件及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

品评名著的变式是在反弹琵琶中“歪评”名著,即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故事与人物。如《华容道事件真相》,探讨在华容道杀不杀曹操的问题上,刘备、关羽、诸葛亮各人当时的心态,各人所处的地位对放人态度的影响,推论出的观点一反人们对关羽报曹恩、徇私情的批评,指出关羽不杀曹操是因为刘备要当皇帝,关羽想让刘备当皇帝,诸葛亮也想让刘备当皇帝(“当初关羽若放马过去,一刀结果了曹操那厮的性命,刘备还当得了皇上吗?还不得乖乖地把汉献帝接回来,刘备只能当皇叔”)。这些推理想象,都是以让刘备当皇帝这个假设为前提得出的。文章借古事批判现今世俗的趋利思想,独出机杼,令人叹服。

2.新编故事,即利用某一部名著作为底子,合理地掺进现代元素,重新编写出一个故事来。结合《香菱跑官》等范文,写好故事新编,应注意以下几点:(1)扩大知识积累,丰富文学素养。可以说,熟读名著、消化名著,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编好新故事的必备条件。(2)巧妙构思,折射出现代生活的面貌。一方面,新编的故事比起原作,骨架可以不变,即人物不一定有变化,主要情节也应有那么一个影子。另一方面,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故事新编无非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所对照,有所联想,所以其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当代,写作时就要用当代人的眼光观照古人古事;最好能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发掘出新的内涵。(3)有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故事新编应追求较深的意蕴,或揭露假、丑、恶,或歌颂真、善、美,或对一些落后的传统意识展开反思,从而使读者获得教益。(4)行文力求洒脱。故事新编的文笔可自由些,穿古人衣服,说现代人的话,也未尝不可。

3.学生练笔——以“羞耻之心”为话题,采用“品评《红楼梦》人物”的形式构思作文,或者写一篇“新编《红楼梦》”。

课例二:名著阅读与觅取写作材料

具体的教学流程是:

步骤一:师生同读2011年两篇高考佳作(上海考生的《直面》和江苏考生的《拒绝平庸》)。佳作主要内容如下:

直面(节选)

……

在我看来,“直面”远没有“经历”那么简单。直面的力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后世都是大有裨益的。

巴老在垂暮之年,并没有把时间留给颐养天年,而是通过《随想录》反思自己。他回忆了文革时期那段惨痛的历史,没有对时代加以苛责,而是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在本已“伤痕累累”的心灵上再撒了一把盐。“一切都会过去”并非人们苟且过活,为自己所处的逆境加以粉饰与安慰的借口;而应该像巴老一样,让这“都会过去”并且“都已过去”的历史在自己身上留下永恒的价值。直面的力量,造就非凡的气度和价值。

同样经历过文革的季羡林,也在之后写下了《牛棚杂忆》。与巴老不同的是,他没有对个人有太多的苛责,而是通过一种温和的反思,警醒世人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一切都不会过去”并非失意者用来压抑自己而永远郁郁寡欢,而是通过对过去逼真的叙述,用“血与泪的代价”,发出催人醒悟的警世钟声。

……

在直面真相之上,一定需要一个温暖而光明的人性路径作为指引。“这个世界其实挺冷的,所以需要一团火”,作家迟子建如是说。无论“会过去”的物质现实,或永远“不会过去”的精神影响,让身处逆境或遭遇黑暗的人们有一个温暖的去处,才是终极目的。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还原了一百多年前哈尔滨的那场鼠灾,这让我想起了那部曾获诺奖的《鼠疫》,她同加缪一般,用真实的笔写下面对灾难时人的恶与贪欲,以此复苏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拒绝平庸(节选)

福楼拜曾写过《庸见词典》一书,他在书中以戏谑的笔法,列举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上盛行的“大多数”人的平庸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平庸者的当头棒喝,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那拒绝平庸的决绝态度。

……

拒绝平庸并非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孤身来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终自我流放到一座小岛,创作了足以震惊世界的名画。他没有只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

作家们对此总是最敏锐的,鲁迅作品中的“帮闲”形象让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流血牺牲。纳博科夫的《云影·古堡·湖光》中一个不愿卷入集体活动而想独享美景的旅客,被其他旅客干扰同化,最终被殴打致死。这些作家都敏锐地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

步骤二:归纳两篇作文使用材料方面的特色。

1.前者关注中国名著——短短一篇文章,列举了当今文坛大量的人物、作品、名言、事件(具体涉及到《随想录》《牛棚杂忆》《白雪乌鸦》三部名著,举《白雪乌鸦》为例时,先引作家言论,又类比以加缪的《鼠疫》),并发表了独到见解,可见作者阅读面宽广,认识水平高人一筹。

2.后者聚焦域外名著——由《庸见词典》引入,先概述当今社会生活中平庸者的表现,进而提出“拒绝平庸”要“清醒地活着……保持自由的精神”,并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拒绝平庸”之不易;《月亮与六便士》《云影·古堡·湖光》等实例鲜活典型,分析说理辩证严密,体现出作者很强的思辨力。

步骤三: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阅读近几年的获奖作文及考场佳作,不难发现:那些书生意气的学子,总是按捺不住地要阐述他们卓尔不群的人世观照,比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和那一脉“沱江水”、米兰·昆德拉对捷克人生活的评价、鲁迅破毁“铁屋子”的呼唤等,尽在笔下生辉;而那些博览群书的学子,又总是压抑不住地表现出他们不同寻常的阅读品位,比如黑格尔的哲理、朱光潜的美学、海明威的“迷惘”、郭沫若笔下涅槃的“凤凰”、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死亡”等,均能信手拈来。这些学生选用素材时,大多摆脱了世俗的流行乐、连续剧模式,跳出了校园小悲欢的限囿,他们畅游于人类历史的漫漫星河中,撷取的是那些尘封在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名著里的美玉明珠。

步骤四:要求针对高考作文题“总有一种期待”“回到原点”“这世界需要你”“情有独钟”“君子有三乐”,分别从名著中摘选素材,并简要说明该则素材如何使用,以备集中交流。

课例三:名著阅读与学用写作手法

本堂课主要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活学活用“细节生辉法”“借宾衬主法”“虚实相间法”。

首先,师生结合名著中的经典片段、锦词绣句,明确这三种技法的基本特点:

1.细节生辉法,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细小环节进行细腻、形象的描写,其特征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比如《红楼梦》中是这样写嘴:

刘姥姥吃了饭……舔唇咂嘴的道谢。(第六回)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第八回)

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情景……个个咬指吐舌。(三十三回)

周瑞家的四人听了凤姐儿念了,都吐舌头摇头儿。(七十回)

旺儿家的看着凤姐,凤姐便努嘴儿。(七十二回)

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撅着嘴……(九十一回)

学生的评析是:嘴虽不似眼睛,秋波流转,顾盼多情,但它也不是无情物,口形的一丝差别,就能表现出相异的情感——“舔唇咂嘴”,是何等心满意足;“抿着嘴儿笑”,是多么矜持自得而又心底坦然;“咬指吐舌”,是多么焦虑而措手不及;“吐舌头摇头儿”,是多么惋惜失望而又无可奈何;“努嘴儿”,不是自命不凡,就是示意别人;至于“撅着嘴”,不是故意顽皮,就是怒上心头……真是意味丰富,妙不可言。教师提示:事实证明,像《红楼梦》《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们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们通过无数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

2.借宾衬主法,即古人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也就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出主要人物。

3.虚实相间法,指虚写(留有空白)和实写相结合,从而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如《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作者就通过衬托蓄势和虚实相间两种手法,把战斗的场面描画得曲折动人,有力地突出了关羽的神勇。开始写华雄连斩俞涉、潘凤,众人大惊失色,袁绍感叹颜良、文丑不在。这是衬托蓄势。当关羽请战时,袁术袁绍讥笑他身份低微,曹操却送上热酒与饮。关公辞谢:“酒且斟下,某去便来。”遂提刀上马,飞奔出关。众诸侯只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正欲探听,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刻——其酒尚温。在这里,关羽如何斩华雄,完全是虚写,但我们从震天的鼓声、喊声中,可知战斗的激烈;具体的刀枪往来,完全留给读者自己想象。这虚写使作品含蓄有味,别具一格。

接下来,布置学生当堂演练——完成命题作文“下意识的一瞥”,要求用好“细节生辉法”等三种笔法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学生作文示例:

下意识的一瞥(节选)

张本

……

只见曾祖母颤抖着满是皱纹的手,缓缓地伸向花生盒中——她的手犹如一枝腐朽的枯木在风中抖动。她慢慢地将花生放入牙齿边,然后停顿了一下。我感到她仿佛深吸了一口气,我也屏住了呼吸,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凝结住了。忽然,她的全身微微颤抖,头往下一低,背也跟着弯了一下,只听“喀嚓”一声,刚刚还很迟缓的她,只一瞬便咬开了花生。接着她笑眯眯地,很满足地把花生肉放到前面的一摞中,然后又缓缓地伸出手去,再深吸了一口气……

啊!原来那一摞花生肉,是曾祖母一粒一粒,用尽了全身力气咬出来的!霎时,空气中溢满了爱的芳香,充盈着幸福的味道。同时,周围每一个空气分子都仿佛冲着我讽刺地笑。我感到十分羞愧——为自己的枉下定论。

师生评析:此文值得称道的优点是选材好、描写细。作者先展示去年春节里那“下意识的一瞥”,进而情动于中地感悟到曾祖母的行动中“溢满了爱的芳香,充盈着幸福的味道”,并明晰地揭示了“下意识地瞥一眼”的价值所在。文中细节描写真实而精细,读来如在眼前,感人至深。

最后一个学习步骤:明确古今名著中写作手法的运用可谓丰富多彩、不胜枚举——除了上述三法,另有“欲擒故纵法”(范例如《史记·西门豹治邺》)、“抑扬相生法”(范例如《三国演义》对马谡的塑造)、“隐喻象征法”(范例如《老人与海》),也尽可灵活地“拿来”,为我所用。至于《堂·吉诃德》夸张讽刺的手法、《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的写法等,也都足资借鉴,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作点尝试。

猜你喜欢
关羽名著作文
“关羽”去世
闲话关羽护嫂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