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呆子”,不教“书呆子”
——高中语文课堂精神环境的营造策略

2012-04-13 08:38袁柳燕
关键词:营造语文课堂精神

袁柳燕

(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 江苏 丹阳 212362)

不做“教呆子”,不教“书呆子”
——高中语文课堂精神环境的营造策略

袁柳燕

(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 江苏 丹阳 21236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甚至主体的作用,教师应该用教学情感感染学生,并逐渐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营造互信、互敬、互爱的课堂精神环境,真正做到不做“教呆子”,不教“书呆子”。

语文课堂;精神环境;营造策略

0 引言

语文课堂是由课堂环境、学生、老师、教材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专断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心态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笔者欲以语文课堂精神环境的营造为突破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化。

1 语文课堂精神环境的现状

课堂精神环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课堂物质环境相比,是一种无形的、复杂的环境。

虽然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但语文学科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是比较低的,笔者从学校教育管理者的理念和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中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语文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相对较慢,而多数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上,他们看重的仍然是高考的成绩,所以语文学科不得不沦落到“不重视”的地位。学生对语文学科认识也不全面,一部分学生表示不喜欢上语文课,还有的对上语文课持无所谓的态度。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的原因还有:一是现在的语文教学纯粹围绕高考转,教师上课主要采用教授法和练习法,一讲课就是注音、成语、病句、文言文等,生动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二是文科理科化,教师对学生背诵经典篇目无任何方法指导,学生死记硬背,文章美感全无,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随之减弱。

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而庞杂的社会信息给师生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消极的作用,如彩票热、基金热、技术热、电脑热、英语热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招生政策的变化也影响了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受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因素影响构成的课堂组织环境。其中学风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最明显、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因素。学风的形成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等无形的力量,它是一种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笔者所在学校属于农村三星级高中,在分批次招生中处于劣势地位。因为生源差,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是“安全至上”,成绩第二;家长也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家长甚至说“上高中只为孩子不学坏”。因此学生的学风也不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老师课堂上的主要职责不是教书,是管纪律;二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睡觉、说话、吃零食,底线是不要跑出教室,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低迷。

综上,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环境由于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的综合影响,或过于紧张或过于松散。

2 营造适宜的语文课堂精神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要求语文教师在解放学生的过程中解放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营造独具语文特色的课堂精神环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加深体会,并逐渐爱上语文学科,爱上语文课。笔者以高中语文必修1—5中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营造适宜学生学习的生态精神环境的方法。

2.1 强化诵读,以情动人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及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均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情的语言,使所画之景、所写之事、所抒之情、所说之理,在语文课堂中生动再现,使学生能感同身受。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采用了当时民间脍炙人口的口语,既典雅又质朴,既庄重又活泼,真可谓雅俗共赏。教学时宜采用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吟咏,从而使领略文本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曲词之美和情境之美,陶醉在王实甫描绘出的美的世界里。又如李密的《陈情表》,为了“一臣不侍二主”的忠诚,李密必须拒绝晋武帝的赏识,为了避免晋武帝的猜忌,李密先痛陈自己的悲惨经历,而后又表明自己的两难窘境,最终明确自己陈情的目的:先尽孝后尽忠。行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不仅打动了晋武帝,还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在教师示范诵读,学生齐读、默读后,学生慢慢体悟到作者至真至诚的孝心和忠心,不禁进入情境,有的学生甚至还边读边擦拭着感动的泪水。

2.2 渲染意境,激起共鸣

意境是蕴涵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1]。笔者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或由教师导入进而描述,或让学生大声吟诵、端坐静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如《荷塘月色》,朱自清把我们带入一个宁静祥和、朦胧素雅的美好意境里。那儿远离闹市,没有人世的喧嚣;那里有缠绵的月光、淡淡的荷香、有郁郁葱葱的树林、隐隐约约的远山,还有微风拂面,蝉噪蛙鸣,可谓人间仙境。配上德彪西的《月光》,让学生深情诵读,静静地聆听作者的娓娓道来,随着作者的引领漫步于荷塘之滨,仿佛荷花流水、朗月清风、天上地下、波光林影等一一映入眼帘,玉洁冰清的素雅境界与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心灵得到了净化,也鼓舞起他们追求追求美好生活的崇高信念。笔者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渐渐进入审美境界,从而形成诗意的课堂审美氛围。在优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和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交流、灵魂的对话[2]。

2.3 借现代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3]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投影、电脑、电视等)创设学习情境是一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选取一些与所教文学作品有关的影视、音乐选段,根据课堂设计的需要穿插于教学活动中,以达到创设课堂审美气氛的作用。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中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并学唱歌曲《枉凝眉》和《葬花吟》等,在悲悯的旋律和歌词的触动下,让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提高。

3 营造精神环境的效果评价:民主自由

将师生置身于互信、互敬、互爱的浓浓氛围里,使教师不断地创设引导学生强烈参与的新情境,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愿望,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积极的探究中感受参与和成功的快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精神漫游。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精神环境下带着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精神愉悦,精力充沛,认真倾听,多多合作,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他们激烈竞争,积极探究,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不断创新,绽放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1] 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纬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

[2] 隆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与思考[J].教材研究,2006(4):45.

[3] 盛海耕.品味文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2.

[责任编辑:张超]

G633

A

1671-6876(2012)02-0205-02

2012-02-25

袁柳燕(1982-),女,江苏丹阳人,教育硕士,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营造语文课堂精神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