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新形势视阈下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探析

2012-08-15 00:45黄罗家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小豆豆教学做合一合一

黄罗家

引言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出版了很多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总感觉中国的教育几十年来是停滞不前的,当代的应试教育可以说是退步的。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生路”。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当时教育的特点,也预示了当代教育的困境。现在不仅是农村教育走错了路,全国教育都走错了路,钱学森先生之问便成了一个谜。于是,很多有识之士便提出了要改革教育,要发展素质教育云云。所谓的改革还是要发展陶行知教育的思想,口号喊了几十年,还是一样的口号。这或许是陶行知先生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中国教育出现这种局面,站在一线上的老师应该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作为老师,应该要多研读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并融入到教学当中来,成为自己的教学手段。

一、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形成的认识

陶先生在《教学合一》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学做合一”。为何教学要做合一呢?陶先生进一步说明了理由:第一,教与学要统一,要放得下自己的身子,真正的融入学生当中去,而不能一味的太过重教,否则教和学就要分离,就违反了教学的规律。而“教学两者,实在不能分离,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第二,教与学的对象,先生责任在教学而不在教,教要和学联络起来,而不能一味的太过重教,要负有学习和指导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教是学的辅助,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陶先生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不仅仅是从前,现在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依然流行,这应该属于老师自身的能力。然而,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更为科学呢?这就是要说的第三点。孔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生只有不停的学习,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停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量,才能真正的叫“先生”,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关于教与教学,太过重教这种错误是普遍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好面子的传统,当领导的很少有真正放下身子来聆听下属的心声。有些老师则要严厉,过于看重自己的身份来树立威信,这样就会使自己和学生隔离起来,阻挡了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自然便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所以要想做真正的教育就必须走到学生中间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

二、比较国内外《教学合一》思想的运用

陶先生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很多教师都忽略掉了。教师给学生扮演的一个角色就是答案,有问题就给学生一个答案去背熟就行了,这便成了一个在学校广为人知的成语叫“死记硬背”。中国当代教育是以识字和背诵为核心的应试教育,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其缺陷性越发明显。这种教育退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打断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和固定化,进而减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便是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症结所在。有时当学生做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在老师看来是一种调皮的事时,却没有做好引导,而是一味地责骂或批评或呵斥。在《窗台上的小豆豆》这本书有这么一个细节:小豆豆上厕所时不小心,钱包掉进了厕所坑里,小豆豆很喜欢这个钱包,要把钱包找回来。于是,便找来了打捞钱包的工具,小豆豆把打捞出来的粪便堆得厕所满地都是,臭气也散开了来。校长路过的时候,只是说了句:怎么拿上来就怎么放回去。当小豆豆找到了钱包后,却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回去,但经过一番的努力后,终于都放回了。我觉得校长这句话真不简单,它包含了对小豆豆的尊重和理解,也对小豆豆进行了一番的引导,自己寻找解决方法。怪不得巴学园只培养了50名学生,就出现了2位世界级的人物,还有10位国家级人才。换做中国的先生看到这种情形,不只是责骂学生这么简单了,还可能告诉家长说孩子不健康。

三、中国教育的现状及提出改革教育的设想

放眼中国现代教育,给人的一个感觉是教法死板,气氛沉闷。很多老师来上课都是手里拿着一本教案书,然后照着念。编写教案书的人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一些细节的东西往往外人把握不准,而很多时候细节的变化让人感到乏味。上课的老师不是作者本人,只是很客观的把教案书复制了一遍,没有融入自己的一些主观感情,所说的东西自然很少吸引人。于是便造成了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听歌,有的在说话,根本上对老师熟视无睹。这便是“教学做合一”里提到的兴趣,没有兴趣的教学必定是死气沉沉的教学。用陶先生的话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是逆潮流的,必定走向衰败。《窗边上的小豆豆》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说小豆豆来上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很多科目,让学生自己挑科目自学。于是小豆豆的身旁有的在写假名,有的在做物理实验,有的在大声的朗读……由此可推测,很多中国的学生热衷与国外留学特别是欧美留学的原因了。

“教学做合一”中注重“兴趣”的这一点上,其实还蕴含了陶先生另一个教育观点,那就是陶先生教育三境界中的自由。“人生得到自由也是一种幸福。教育办到这种境界,学堂就是天堂,小孩们是变为活神仙了。”而欧美向来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人的自由,人权的自由,教育的自由等等,这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原因。因为欧美的教育更为人性化,在那里自己的优势更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陶先生的《古庙敲钟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创新,我们应该庆幸有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陶先生,只可惜他的思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面,而没有真正的用到实践当中。

因此,中国教育要改革,应该从教科书和站在第一线的老师作为突破点。教科书教的是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没有一点趣味的话,作为学生来讲学习应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如何把教材编写得生动,有趣,而不是“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文字中心之过在与以文字当教育,以文字之外别无教育。”因此,教科书的编写更应该值得研究。

四、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教育大师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学生思想活跃,接收能力强,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的新型学生。因此他们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的先生是个学识渊博,并能与之随时交流的先生。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先生,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也就是说先生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先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会成为他们不知不觉模仿的对象,因此,先生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

首先,作为一名先生,本身是一名教育者,要知道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对生命的呼唤。善于挖掘有缺的学生的“闪光点”,会使他们会有很大的进步。

再次,作为一名先生,要有智慧的管理艺术,要建立好良好的班级文化。发现并挖掘每一笔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集体自我教育,善于创造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让教育管理充满浪漫气息,比如通过关爱贫困学生、共同遵守的约定、自己作品来震撼孩子的心灵。让整个班级充满浓浓学习氛围。

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他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当好一名先生是不容易的,因为先生工作是琐碎、繁忙的,同时也具有挑战性。每个学生都是一面镜子,先生教育好他们确实需要耐心、爱心、更需要细心。先生的细微教育对学生积极性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使他们体会到班集体温暖。所以先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一些关爱。

为人师表的教师,肩负着改革中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使命,应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应该创新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当代的教育作贡献。就要求时刻牢记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学好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多思考怎样才能把外界有趣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来,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执著的教书育人,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人生态度、刻苦拼搏的精神以及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使命感。诗人艾青有一句深含爱国情怀的话: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秉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念,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学习的乐趣和欢笑,这是我们的使命。

[1]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人民出版社,2008.

[2] [日]黑柳彻子著,赵玉皎译.窗台上的小豆豆[M].讲谈社出版,2008.

[3] 艾青.艾青选集[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小豆豆教学做合一合一
用爱浇灌孩子——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人车合一的体验很奇妙”
小豆豆去散步
人剑合一
红太狼妈妈的班车
开封“22证合一”开全国先河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