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呵护学生健康上网

2012-08-15 00:45杨运琼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2期
关键词:笔者老师学生

杨运琼

(江门市新会第四中学,广东 江门529100)

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出现,当时网络主要应用在科研、军事等方面。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浏览新闻,网络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网络游戏会让学生上网成瘾,学习成绩下降,甚会走上犯罪道路。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如何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玩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下面谈谈笔者的亲身体会和实践。

一、正确引导,防患于未然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充满诱惑的网络时代,更易上网成瘾,如果学生不能学会抵御诱惑,就会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很易丧失求知的欲望,机械地死读书,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就会寻机上网,在网上聊天等,更甚者进而逃课,到网吧玩网络游戏。特别是在一些普通中学这种情况更多。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讲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明白,学有所得,学有兴趣。笔者这几年来备课都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特点,在讲课时都会利用相关的内容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习服务。同时上课时介绍一些好的网站给学生,让学生有“地方”去,给学生指明方向。例如:http://www.officefans.net/cdb/index.php OFFICE精英俱乐部;http://www.zxywjx.net/中学语文教学;http://www.zwzdb.cn/作文指导;http://math.cersp.com/中学数学课程网;http://www.bpcms.com/中学生理化报等。这样学生学习不明时就会想到互联网,就会去这些网站查找,就会把时间都放在这些网络学习上,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自然而然就不会有时间去聊天、玩游戏。笔者所教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利用互联网上网学习,不管他们学习哪个科目,都能运用互联网来辅助学习,把互联网当成学习的好工具。

二、以表扬和鼓励替代批评和斥责,呵护学生的自尊

学生沉迷于网络,最头痛的是我们班主任。但许多班主任并不知道,学生的行为到了这种地步,其中除了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学生自身因素外,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正确及时教育造成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我们有个别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就会说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这样不听话。但学生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有没有同学欺负他?他该怎么办?班主任却不了解。学生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爱,老师又不理解,学生只能另找“出路”,于是就到网络中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地释放自己。作为老师,对学生必须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否则就会成为学生最近的陌生人。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平时就要多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思想动向,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例如学生考试成绩差了,回到家里很多家长只会骂孩子。在学校里老师如果不能理解他,安慰他,开导他,那这个学生就觉得很委屈,他就会想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理解我呢,就会自暴自弃,只有到网络里寻找安慰、疗伤。我们应明白一个道理,几乎所有学生的成绩走势都是波浪起伏的,不可能一直提高!所以,对于老师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注意到成绩起伏背后的问题。如果是因为学生没有处理好与人交往的问题带来的心理负担,我们老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安慰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要本来学生考试成绩就不好,还要火上加油。“为什么这么容易的题你都做不好呢?这个不是说过了吗?”笔者经常在办公室听到有个别老师总是这样责怪学生。对待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笔者在试后总是找他们谈心。笔者主要从下面几点提问学生:这次考试感觉如何?让学生有个说话的机会,你只管听,适当时点下头表示认同他们,他们讲出来了以后,心里的压抑感就全部得到释放。然后再同他们分析,你这次考得不好,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这套题偏难了一点,大家都考得不是很理想;第二,老师出题的知识点你刚好没复习到,以后你要全面复习;第三,你这次考试出现问题多,现在解决了,高考时这个问题就不会再出现了,这更利于我们高考的胜利。第四,如果这套题太易,你做了满分,那是老师不负责任啊,让你做了几个小时没发现问题,对你的学习有用吗?那是在浪费你宝贵的学习时间啊。这样学生就觉得老师很理解他们,老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也知道自己考不好的原因,知道以后如何改进。不仅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心理压抑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因为偶然一次成绩不好而产生压力,或出现心理问题而走极端,学生就更不会走进网络聊天、游戏了。

三、巧设学习任务,人人有事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校校通”网络的完成为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课,如何设置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可做,并经过努力都能做出来是关键。如果没有具体的任务学生会没事可做,如果任务太易,学生一下完成又变成没事可做;如果任务太难,学生做不出来,也不知如何开始。因此,教师每节课的备课,设置任务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在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两点做法。

1.任务设计要具有合作性、可操作性

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如“设计贺卡”这个任务时,应注意贺卡的完成应尽量调动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小组内美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图画,语文比较好的可以写贺词,电脑操作好的学生负责操作电脑,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可做,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得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和可操作性。

2.要求不同,尊重差异发展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操作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层次。方法力求任务的呈现多渠道、多样化。任务的完成,教师力求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如: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中,基础较差的就只要求能搜索素材,做到图文并茂,尽可能创建出自己的风格即可;有能力的可以要求插入动画、影片之类;更有能力者动画要求自己制作。这样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来完成学习任务。这就允许了学生差异的存在,鼓励优者更优,使每位学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体验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在网络课堂上学生就不会出现玩QQ或游戏之类的事情出现。学生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网络为学习带来的便利,同时学会了如何用网络辅助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不会陷入网络游戏的深渊。

以上是笔者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心得,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启示。网络是美好的、有益的,虽然它也有些不良的东西,但笔者相信,只要各位同仁能做到以上几点,放开学生的手脚,网络会变成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阵地,能展示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和无尽的空间,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玩具。

猜你喜欢
笔者老师学生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