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

2012-08-15 00:42丛茂国
关键词:民本科学群众

丛茂国

(1.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辽宁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绵延不绝,历经千年而弥显厚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其在几千年的发展、流传历程中孕育了丰富、深厚的传统民本思想.这些民本思想是历代思想家对以民为本、关爱百姓的政治理念不断阐发、诠释而成的,其重民、爱民、利民、富民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表明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和渊源.二者虽然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字表述,但因其时代背景不同,蕴含的意义自然不尽相同.因此,厘清二者的意蕴,探析二者的辩证关系,不仅是认识以人为本对传统文化继承与超越的重要思想基础,而且对践行科学发展观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及其局限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从西周时期的"明德保民"思想,到春秋时期的"轻天重民"思想,从战国时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到宋朝李觏的"安民""养民"思想以及清朝唐甄"财用为生民之命"的养民富民思想,都集中体现了我国历史传统思想文化中"民惟邦本"和"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和传统.[1]传统民本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点是社会政治动荡,王朝诸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思考、发现"民的问题"是政治中的基本问题,民心向背关系到政治兴衰与政权存亡.因此,它强调国以民为本,强调治理国家要注意民心问题,这也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统治方略的政治思想.

传统的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之际,最早可追溯至《尚书》.《尚书.盘庚》提出"重我民"、"施实德于民",宣称王应重视民意、民生;《尚书.五子之歌》较为明确地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点.春秋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以民为本"的是《晏子春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焉."[2]《管子.霸业》里则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但许多学者认为这里的"以人为本"实质上也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趋向成熟,孟子是此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民本思想主要围绕君与民的关系展开,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该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民、社稷、君三者中,民最重要,且得天下在于得民心.二是亲民.以民之乐为乐,以民之忧为忧,顺民之心,因民之欲.[3]孟子的亲民思想是对孔子"以政富民,省力役、薄赋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荀子则在继承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富国富民的主张和"君民舟水关系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最形象的注解,在历朝历代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唐宋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且被提高到政治哲学的高度.西汉思想家贾谊提出了"以民为命"、"以民为力"、"以民为功"、仁爱爱民等民本思想.明清之际,民本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高峰.王夫之提出"以民为基"的主张,认为应实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治国策略.清朝思想家唐甄提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这是其养民富民思想的真实表达.

由上可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这几个方面.这些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精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民本思想未曾论及如何"听于民",如何让民众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得到民主权利,参与国家事务.因此,这种民本主义又是地地道道的"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徒言民为邦本".[4]这就使传统民本思想形成了无法解决的自身矛盾:宣扬以民为本与强调君主专政的矛盾.可见,传统民本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丰富的传统民本思想是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与跨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许多优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思想渊源,对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既汲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又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本"则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了深刻阐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本观,就是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这就是要求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以人民为发展的目的,以人民为发展的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三、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的辩证关系

1.政治主体不同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条件下,以君主专制主义为文化背景,即是以肯定君主专制体制为逻辑前提的.在此背景下,民本思想必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其诉求点是君主身在高位要顾及百姓,能认识到"民惟邦本"的缘由之所在,能正确处理好"君舟民水"的利害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好专政统治.在这个意义上,人是有等级差别的,君、官在上,民在下,故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是君主,而不是被动接受主体行为的人民群众.所谓"民贵君轻"不是民众自贵,而是君使民贵;所谓的"民本"不是民自为本,而是君以民为本;所谓的民主不是民自为主,而是君以民为主.因为,封建君主一人手握国家立法、司法、军事、行政等所有大权,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人民则是被统治的对象,无法自由地行使民主的权利.而要使民本真正实现,必须让民众走到社会政治的前台,对国家实施管理,这显然与君主专制相矛盾.可以说,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为民做主,即君主能主动爱民如子、视民如子,而不是让民做主.

另外,传统的民本思想从唯心史观出发,认为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仅仅是实现英雄人物个人意志的历史工具.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因而,一些民本思想家将贯彻民本的期望寄托在上承天意、下安百姓的贤君圣主身上,这也就使民本思想在多数历史时期只能是一种政治理想而已,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与传统民本思想追求的"为民做主"不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党和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且接受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换言之,人民群众是社会政治的真正主体,国家、民族、个人的命运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有能力当家做主,而不必仰赖所谓明君、贤人的善行.其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一部分,与人民血脉相通、利益相同.党和人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且人民群众之间人人平等,不存在阶级差异,因而党执政的根本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了彻底的"民本".再者,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了国家制度和法律的认定与保障, "以人为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实现了从可能之域到现实之境的跨越.最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体.这从根本上纠正了唯心史观对人民群众的错误定位,确立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2.人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割裂与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是宇宙中唯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事物,人是主体作用和客体价值的统一,体现在价值上就是人作为目的和工具的统一.[6]也就是说,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永远不可分离,人不能只是目的或工具,否则"以人为本"将成为空谈.人若只是目的,"以人为本"就失去了实现的手段,人也就根本无法达到目的;人若只是工具,"以人为本"就失去了对象,人也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沦为自然或社会的奴隶.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把人(民)仅仅看做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把爱民、利民作为利君的手段或策略,不了解人(民)同时也是目的,分裂了人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所以,"以人(民)为本"实质上是"以君为本"、"以统治阶级为本",这造成了以利君为目的和以利民为手段之间的矛盾.数千年的君主帝王均深谙"欲取之于民,就要先予民以利"之道.因而,在政权不稳或百废待兴之时,封建统治者就会想到爱民一下,利民一下,与民休息.一旦危机度过,他们就会对民实行盘剥,甚至敲其骨,吸其髓.正如韩非子所言:"君子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除此之外,荀子的"君民舟水关系说"也突出了"民本"的工具性特征.《荀子.君道》记载:"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使民众"为己用、为己死"是重民、爱民的主要目的.对此,毛泽东同志更是一语道破其中玄机:封建统治者爱民与爱牛羊差不多,是为了从民身上榨取东西,是为了让民心甘情愿地来养自己.简言之,在传统民本思想中,民永远不是最高目的,其不过是"为己所用"的工具.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原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上的,坚持人是工具和目的的有机统一,从人的需要和发展目的出发,完全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中,客观上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局面.即每个人都为别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个人都把别人当做自己的手段加以利用,每个人都是发展的手段和发展的目的.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之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最好继承和发扬.

3.利益取向不同

一定的理论总是一定阶级利益在观念上的表达,是所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相对反映.传统民本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着不同的阶级根基,故其二者的利益取向自然存在根本差异.

传统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为维护封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而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使君王能够"享国永年".正如前文所述,封建君王集权的专制制度必然造成封建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也必然导致"享国永年"的价值期盼与"兴亡周期率"之间的矛盾.君王爱民、利民的目的是期盼得民,让民为己所用,从而保证政权的稳定;民众的期盼则是自己支持的人坐天下后自己能过上好日子.这两种期盼既让君王与民众一次次结合起来,又让他们一次次走向分裂,从而导致朝代的不断更迭.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一些贤明君王通过施行惠民利民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维护了社会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开创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但其目的归根究底是保持一个王朝统治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而不是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另外,传统民本思想的提出也是为了让统治者从因轻民、贱民导致政权颠覆的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性和危险性,从而主动自觉地爱民、重民,以达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无条件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这是因为,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忠实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工人阶级政党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7]在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均是对以人为本思想价值取向的准确诠释.正是长期秉持着"执政为民"的理念,党率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

[1]杜建国.科学发展观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9(2):127.

[2]朱明贤,杨 森.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及内在矛盾[J].河北学刊,2008(1):229.

[3]曹应旺.科学发展观渊源中的中华文化传统[J].党的文献,2006(6):66.

[4]许秀群.科学发展观中民本思想的透析[J].学术论坛, 2009(6):45.

[5]刘川生.科学发展观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6]陈曙光.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走出传统、超越可能、跨入现实[J].探索,2006(2):8.

[7]孔祥利,林乐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

猜你喜欢
民本科学群众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多让群众咧嘴笑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