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类专业辅导员育人模式的创新

2012-08-15 00:52姚智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类辅导员大学

陈 群,姚智军

(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

艺术类专业学生不同于文化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辅导员在做工作时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特殊性,仍旧用培养文化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管理,这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艺术类辅导员功能及艺术生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艺术类专业辅导员育人模式工作的创新方式。

1 艺术生的特点

1.1 意识上本位,行为上自我

当前的艺术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421”的家庭结构中,他们的成长受到了过多的保护和关爱。他们是家庭的核心,这使其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本位思想,并且高中期间对艺术生实行的多是“特殊化”管理模式,使他们一直意识到自己与文化生间的不同。再加上艺术本身就主张个性张扬,这极易导致学生将这种本位意识从专业学习发展到为人处事上,往往忽略了周围人的感受,在行为上表现得很自我。而在大学的生活状态与他们之前的生活有着太大差异,这就造成了巨大的不适应。

1.2 行为上趋于感性

长年的艺术学习使得艺术生变得十分敏感,他们总是能觉察到周围事物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他们注重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容易被一首歌曲或者一幅画掀起内心的波动。因为专业的要求,他们需要具有丰富的感情,才能赋予作品以人文情怀,因此很容易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带入生活中。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喜怒无常,有些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无法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1.3 道德观念薄弱

艺术类学生与文化生相比,在升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和文化生一样参加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还要参与较为严苛的艺术高考。由于现今艺术高考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之处,导致某些艺术类学生较早接触到社会中的不良现象。

2 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2.1 心理辅导

在高中阶段,艺术类学生可以说是“优待群体”,这种特殊化管理导致他们组织纪律性不严,以自我为中心。而在大学期间,艺术生要和文化生一样准时上课,同时完成各类考试,导致艺术生相比较而言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以笔者任教的上饶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学生的旷课率比其他学院的文化生高15.6%,而考试作弊发生率高8%。针对这种现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心理辅导作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端正,增强学生化解心理问题的能力。

2.2 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是大学辅导员的基本职能之一,大学的目的是育人,所倡导的是学校制定计划、学生自我管理的育人模式。这对辅导员就有两个重要要求:一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如任命班干部、评选优秀干部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日常管理是琐碎但又必要的,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集团荣誉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优秀的辅导员总是能把辅导工作细化,他们会经常深入宿舍、教室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针对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套餐”。

2.3 成长示范功能

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他们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制定培养计划。辅导员的人生阅历丰富,对于大学生活包括毕业后择业都有过切身体验,这就决定了辅导员能够担负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辅导员往往都是由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或硕士生担任,他们在学历、年龄以及生活经历上都与大学生十分贴切,很容易融入到学生中去。

3 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方式

3.1 从督导者变为鼓励者

很多辅导员在工作时,对学生的管理容易生搬硬套学校规章,比如对违犯校规的学生不问原因就从严处罚,缺乏人性化管理。艺术类学生本身存在着意志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内心敏感等问题,如果在工作时缺乏对他们内心的关怀,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事与愿违。真正成功的辅导员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鼓励他们自我修正,在学生进步的时候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3.2 从引导者变为参与者

有些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任务让班干部去完成,指示让班干部去传达,表面上是减轻了工作量,但实质上减少了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机会。辅导员不仅是学校教务管理的操作者,更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引领者。很多辅导员也参与学生的活动,但是始终难以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因为他们始终无法放下老师的身份。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都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他们不需要生活上的引导者,而更多的是需要与他们一同参与大学生活、理解他们感受的老师。“90后”的学生强调精神上的平等,辅导员从引导者向参与者的转变是减少学生抵触心理的有效方法。

3.3 从知识的“灌输”变为文化的“熏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教学金字塔的底端,而教师则位于上层,这样的模式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单一的信息灌输的方式也容易造成沟通的鸿沟。教育理论从原先的认知模式理论开始发展,并逐渐趋于完善,现今为教育界所认同的建构理论和人本理论都强调的一个共同点,即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忽视学生的特性和想法,仅仅以考试为依据评价学生,不仅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事实上,教育从来不应该只有一个教学模板。在大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怎样为人处事,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教师要做的绝对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可以经常邀请在艺术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士与学生沟通,定期举办艺术展,让学生有一个平台展现自我。这种“学生展现,教师点评”的联动模式,能产生一种持久的文化氛围,从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

3.4 从“独当一面”转变为“联合培养”

在大学里,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强项和薄弱处有所了解,但是因为接触时间毕竟不多,无法进行专门的培养。学生家长对学生是最了解的也最关心的,但由于距离的原因往往鞭长莫及。要将三者统一起来,就必须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辅导员要经常和学生家长以及任课老师进行及时沟通,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反馈给任课老师和家长。只有这样,专业老师才能掌握学生的特性而进行针对性教学,辅导员也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最全面的关怀照顾,集中一切力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3.5 从“标准化思维”到“多样化评判”

从总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已从之前的“惟分数论”慢慢趋向多样化,而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怎样量化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有的老师以成绩是否优异为评判标准,但是学生的学习潜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都无法在一张统一的试卷上体现出来。所谓评判标准的多样化,指辅导员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判。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学有所长,而且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这就是优秀的学生。

[1]李奕林.辅导员工作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郭德俊,雷雳.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张艳.艺术生心理特点的研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11(5):135.

猜你喜欢
艺术类辅导员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大学求学的遗憾
艺术类专访心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