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信息管理系统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防范中的应用

2012-08-15 06:35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23期
关键词:溶媒调配信息管理系统

吴 灿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临床医师的处方,经药师审核无误后,由受过培训的药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进行加药混合调配,使之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的场所。对静脉用药集中管理、集中配置,保证了病人的用药安全。但是由于药物配置集中,工作量大,容易产生差错,导致药品浪费,直接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于2010年3月正式运行,先后承担全院21个病区静脉输液药品的配置工作。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基本工作流程为:病区医师开具处方→病区护士通过信息网络提交处方至调配中心→临床药师审核→打印瓶签→摆药→核对→配置→复核→包装分病区→工人运送到病区→病区护士核对签收,工作流程的运行基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有效传递,随着工作量的逐步增大,风险随之增加,为减少和杜绝差错的发生,我们针对差错发生原因,利用信息系统便捷、高效、可控特点,在原有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功能模块,在防范差错及安全警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3月正式启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于2012年1月在原有信息管理系统内增加功能模块。将2011年9~12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置的232 752袋液体设为对照组,共有工作人员21名,其中药学人员5名,护士16名;2012年2~5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置的350 865袋液体设为观察组,共有工作人员31名,其中药学人员7名,护士24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观察组则针对对照组配置液体总量、差错量进行分析,在差错发生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功能模块,具体如下:

1.2.1 审方界面

1.2.1.1 病区医师开具处方时,有发生给药剂量不当、给药时间不当、溶媒选择不当等情况,新增临床合理用药监测软件系统,及时拦截不合理处方,从差错源头进行控制。

1.2.1.2 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分批次送药至临床科室,其中第一批次给药量外科系统为300 ml,内科系统为200 ml,因第一批次药品医嘱停用未及时审核出,导致病人用药延迟,在审方软件中新增红色警示标识,达不到送药量批次者该病人药品组数用红色字号显示,提醒审方人员及时调整批次。

1.2.2 医嘱信息提交 病区医师开具医嘱后须由病区护士通过网络提交用药信息至调配中心,在提交用药信息前须写明皮试结果,以防发生过敏反应。

1.2.3 打印瓶签界面 我院调配中心工作流程设置为同种药品批量配置,打印瓶签时新增同种药品分类打印,在同种药品打印时首选同种溶媒归类打印,避免溶媒粘贴出错;摆药前打印出发药单,按照发药单品种实数摆药,防止药品数量出错。有效防范摆药差错,如溶媒贴错标签、摆药数量差错、药品种类错误。

1.2.4 瓶签格式

1.2.4.1 在信息程序上设置药品规格。数量不等于剂量时,在输液瓶签上剂量栏处加黑色醒目方框,提醒配置人员注意精确配置,有效防范非整支剂量药物配置为整支剂量致使药品超量及漏抽液体致溶剂超量。

1.2.4.2 根据药品说明书维护数据,在输液瓶签上统一打印出溶媒选择标准及浓度,提醒摆药人员及配置人员注意,有效防范溶媒差错。

1.2.5 药品管理模块 在药品管理模块上增加药品理论实际用量统计栏,分批次统计出应节余药品数,便于核对不完整剂量药品使用实数。

1.2.6 成品输液出货交接界面 我院调配中心采用同种药品批量配置而非分病区配置,药品经配置复核后需经分病区发放。医嘱审核后信息系统汇总各病区各批次药品总袋数,每袋输液标签都有唯一的条形码,在成品核对和交接时采用电脑二维条形码逐袋液体扫描出货验货,及时查找出漏发药品,防范药品漏送或送错病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配液差错发生情况,包括溶媒差错、无皮试结果配置、第一批输液量不足、摆药差错、配置差错、送错病区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配液差错发生情况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配液差错发生情况比较 袋(%)

3 讨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运行有赖于医嘱信息的准确传递、库房药品的数量管理、统计资料的便捷查询、系统维护的权限分级等功能的实现[2]。目前国内尚无一套成熟、规范、标准统一的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信息系统,各家医院一般根据自己的实际运作情况,研发适用于本机构的信息系统[3]。我院信息系统技术发展比较成熟,HIS系统于1998年启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信息系统于2010年3月正式启用,经实践摸索与总结,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原有信息系统上增加新的管理模块,采用各种可视化的警示界面,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误差,在差错防范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工作流程复杂、环节多,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4]。在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提高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真正杜绝差错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静脉用药服务。

[1]周 璇.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与防范[J].医药导报,2010,29(6):821 -822.

[2]王懿睿,吴胜林,李绍婷.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J].医药导报,2012,31(1):124 -126.

[3]傅若秋,孟德胜,卢来春.关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建立于运行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药房,2010,21(13):1191-1192.

[4]张炜霞,隋 颖,黄求进,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风险因素评估及防范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9B):54 -56.

猜你喜欢
溶媒调配信息管理系统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选煤生产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养猪饲料巧调配
大气调配师
静配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分析
基于三维TGIS的高速公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调配工人
张馨予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