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情报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12-08-15 00:42
关键词:情报学培养目标学分

李 英

(河北北方学院 图书馆,河北 张家口075000)

当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中国大学发展所关注的焦点。

文章选取国内知名情报学教育学府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以及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图书情报院校如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作为考察对象,从入学条件、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对中美情报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促进中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中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简要回顾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情报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1984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率先获得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中国情报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开始。随后几年,武汉大学分别获得中国首个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当前,中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两级学位点的结构和层次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

近几年,中国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基本由教学单位招收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一模式已被逐步打破。一些研究所和高校的图书馆等非教学单位也开始招收情报学研究生。截至2006年,中国招收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达到67个,其中隶属图书馆或信息中心的有16个[1]。

随着情报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使中国情报学教育更上一层楼,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美情报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通过入学条件、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质量控制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差异,以期找到差距和不足,进而加以改善,提高中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入学条件

中国的硕士研究生人学条件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中国国内来看,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的教学单位。全日制学生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一般只有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人员才能参加考试,跨专业和同等学历的需要加试专业课,必须合格,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特殊要求。

美国情报学研究生招收已取得学士的学生,入学没有统一的全国考试,各州各校互不相同,灵活性较大,招生工作各校自主,大多数学校全年接受学生的申请。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春季或秋季人学。个别学校也会有一些特殊要求,如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要求情报学硕士生入学时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素养,以保证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①。

(二)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它既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情报学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向,蕴含着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基本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多数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情报学高级专业人才②。这种职业定位往往造成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具体从事某一职位的技能。

相对而言,美国的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具体。如培养能在图书馆、信息部门等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具备较强信息交流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等,密歇根大学就将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分为非营利性/文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3种类型,并为学生提供了24种职业目标供学生选择[2]。

(三)学习年限

中国全日制情报学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一般为2~3年,一般允许延期到4年。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年,北京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也为2年。美国全日制在校生的基本培养年限为1~2年,一般允许延期到4年,实行完全学分制,其中课程学习一般限制在1年内。如匹兹堡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1~4年。

从培养年限来看,中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相对较长,这也许是为了达到培养教学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但实际上往往不能实现。很多学生通过1年的学习拿到学分后,就开始投入到找工作的队伍中去,剩下的1~2年的时间根本不能安心搞研究。因此,不如缩短情报学硕士生的培养年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早日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去。这需要培养目标做相应调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决定了专业办学方向及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趋向,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中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因人设课、课程没有特色、很少与职业挂钩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设计和个性发展。

中国情报学硕士培养课程设置大多为模块课加选修课两部分。如武汉大学情报学硕士课程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优化与决策支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知识产权、信息研究与信息咨询、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经济、国际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信息组织与检索、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

北京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情报检索语言专题研究、人类信息理论研究、视觉传播、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专题、咨询理论与实务、情报学研究进展、现代情报学、学术讨论班、情报检索理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专题、信息存储与检索。

而美国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基本包括两大块,即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设的核心课主要有:图书馆和情报服务基础、信息组织、图书馆和情报专门研究方法、图书馆和情报专门服务伦理。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和其他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有:信息服务管理、信息资源评估、信息技术和网络数字信、文化视角中的图书馆和情报③。这种课程设置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体现了个性化教育,学生自主选择性较大。相比而言,中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较为僵化,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此外,超过一半的美国情报学院系还提供远程跨校选修课程[2]。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硕士生导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在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适应,要与训练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相适应。

中国情报学硕士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为主,有时会让学生参与讨论,虽然一直在提倡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中很少有学校能做到。教材方面,大多数院校没有教科书,学生只是被动跟着教师的讲义听课。

相对而言,美国的情报学研究生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实验教学等,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等。

(六)质量控制

所谓质量控制主要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活动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实践工作或科研的需求。中美两国对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都有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但侧重点不太一样。

在中国,硕士研究生经过学习一般应取得35~36学分。通过中期筛选后,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经由3~5名以上审查委员组成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如武汉大学规定:“情报学专业学生应修满36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2门10学分;一级学科共同必修课3门6学分(每门54学时);专业共同必修课2门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2门6学分;其它8学分为选修课,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此外还规定,“在校学习期间,研究生必须参加导师安排的教学实践(包括讲课、辅导、答疑、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研究生须参加科研实践完成科研任务。研究生须参加本专业领域举办的校内外学术活动。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则规定“学分总计不低于35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11学分,学位基础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教育或科研实践的工作量累计为40学时以上,参加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周,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至少1篇(申请人排名第一),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独立设计和完成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1年等”。以此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美国对学生的质量控制更多是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要求学生必须到相应的图书情报机构进行实践才能拿到学位。但并没有对学生作出毕业前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等学术上的特别要求。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信息资源与图书馆学院要求学生修满36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核心课程12学分,选修课18学分,其他课外选修6学分③。

中国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另外,研究生的生源状况也不理想,研究生管理和教育质量控制尚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需要切实革新观念,推动中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建议

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是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和教育环境,应紧跟时代步伐,转换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缩小中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国外的差距。

(一)重新审定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实施个性化教育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人才,还要能够满足学生的职业追求。因此,建议重新审定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明确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修订教学计划,开展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和职业的双重需求。

(二)构建动态化的课程模块体系

科学合理的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是将学科发展趋势、人才结构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从美国情报学课程设置来看,它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动态的,不同时间入学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另外,适当增设能反映当代学科前沿、体现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和综合性学术讲座,使学生能按照新设置的课程学习和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理论知识,为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或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共享全国情报学教育资源,实现跨校选择课

中国有着强大的情报学教育资源,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建议把这些情报学教育资源通过共享实现整合,实行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机制,这样,必将形成强大的师资团队,促进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大跨步前进。

(四)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合作,开拓情报学研究新领域

美国情报学教育的变革表明,情报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经济信息管理等在研究生教育问题上可以相互渗透,互促发展。

(五)改革激励机制,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励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激励才有动力,如提供创新基金,评选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论文等,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研究生激励。此外,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拓宽学术视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六)强化动态评估,加强研究生质量控制

建立情报学研究生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动态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以此做到严进严出。此外,还应合理控制情报学硕士专业的设置规模和招生规模,避免恶化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七)完善制度建设,进行科学管理

对毕业论文的开题及中期检查严格管理;实施毕业论文全部匿名评审制度;注重研究生毕业前科研能力的考查,继续开展并完善研究生毕业前公开发表论文的制度等。

(八)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保证。应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足的师资资源保障。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面对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只有不断革新情报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才能造就出能驾驭多样化的社会信息中心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生力军。总之,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任重道远,前景广阔。

注 释:

①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http://www.slis.indiana.edu/degrees/mis/degree_req.php.

② 武汉大学情报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whu.edu.cn/major/major_detail.php.major_id=5.

③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信息资源与图书馆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http://sirls.arizona.edu/programs/masters/requirements/curriculumreq2006.

[1] 柯平,王平.关于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几个问题(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7-12.

[2] 唐思慧.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56-59,76.

猜你喜欢
情报学培养目标学分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中国特色的情报学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学分美食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数据挖掘技术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