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visfatin水平与相关因素分析

2012-11-21 01:15李海英李树法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贵州贵阳55000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血清

王 青 向 菲 李海英 李树法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贵州 贵阳 550002)

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visfatin水平与相关因素分析

王 青 向 菲 李海英 李树法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 探讨visfatin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并发症和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将80例T2DM患者分为合并NAFLD组50例和单纯T2DM组30例,并选30例健康人做对照。所有的受试者均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测定空腹血清visfatin浓度;并测定各组的人体指标和血代谢指标水平;并分析各指标间及与NAFLD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①T2DM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及对照组间相互比较血清visfatin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874;P=1.000)。②相关分析显示,T2DM组血清visfatin浓度与WC、TG均呈正相关。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是血清visfatin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血清visfatin浓度在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中无明显变化,但与腹型肥胖及高甘油三酯血症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visfatin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因素的影响,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年增加。有研究报道,近十几年来我国一般人群NAFLD的患病率约为12%~24%〔1〕,而2型糖尿病(T2DM)人群该疾病的患病率却高达42%〔2〕。visfatin是在2005年发现的脂肪细胞分泌的又一新的细胞因子,它在T2DM及其并发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国内外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本研究拟通过测定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探讨visfatin与T2DM及其NAFLD并发症和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80例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年龄36~76岁,其中合并NAFLD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单纯T2DM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健康对照组3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经检查血糖无异常,无饮酒史,且全面检查确定无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感染及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NAFLD诊断依据201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代谢紊乱诊疗共识》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1.2.1 测定人体指标 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

1.2.2 血标本的收集及测定 受检者过夜空腹10~12 h,于第2天早晨抽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葡萄糖氧化酶法)、Beckman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另取静脉血2~3 ml静置,标记后贮存于-70℃低温冰箱待用。受试者空腹血清visfatin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美国 GBD公司)测定,批内差异:4%,批间差异:7%。1.2.3 肝脾比值的测量 受检者于清晨空腹取仰卧位,由专业技师行螺旋CT平扫,并且获取肝脏、脾脏CT平均值,计算肝脾比值。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两样本t或t检验,用Levene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量资料如不呈正态分布,数据经对数转换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表中数值均用x±s表示;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多重比较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因素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

2 结果

2.1 T2DM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与对照组一般指标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表1显示,T2DM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年龄、性别组间均无显著差异。T2DM 合并 NAFLD 组与对照组比较,BMI、WC、SBP、DBP、FBG、2 h BG、TG、肝脾比值升高(P<0.05)。T2DM合并NAFLD组BMI、WC、TG、肝脾比值较单纯T2DM组明显升高(P<0.01),单纯 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SBP、DBP、FBG、2 h BG、TG 升高(P<0.05)。

表1 对照组与T2DM各亚组指标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与单纯T2DM组比较:3)P<0.01

观察指标 正常对照组(n=30)单纯T2DM组(n=30)合并NAFLD组(n=50)年龄(岁)54.1±11.4 54.9±11.9 53.7±9.8 BMI(kg/m2) 23.4±2.9 24.5±2.7 26.9±2.92)4)WC(cm) 86.0±9.3 90.5±8.3 94.7±10.12)4)FBG(mmol/L) 4.9±0.5 11.8±7.02) 12.6±6.42)2 h BG(mmol/L) 6.8±0.7 18.4±7.32) 21.0±6.32)SBP(mmHg) 127.4±14.3 141.3±26.61)140.4±14.31)DBP(mmHg) 71.7±8.6 81.0±9.02) 80.0±9.42)TG(mmol/L) 1.7±0.9 2.4±1.41) 7.4±4.72)4)TC(mmol/L) 4.8±1.0 4.8±1.0 5.2±1.7 HDL(mmol/L) 1.3±0.2 1.2±0.2 1.1±0.6 LDL(mmol/L) 2.6±0.6 2.6±0.6 2.8±0.7 visfatin(ng/ml) 20.4±7.3 20.4±7.3 21.5±12.3肝脾比值 1.2±0.1 1.2±0.1 0.7±0.22)4)

2.2 T2DM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与对照组血清visfatin的比较 表1显示,T2DM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对照组,三组间相互比较血清visfatin浓度无显著差异(P=0.874;P=1.000)。

2.3 T2DM患者血清 visfatin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分析 在T2DM 组,血清 visfatin 与 BMI、FBG、2 h BG、SBP、DBP、TC、LDLC、HDL-C等均无显著相关性,但校正年龄、性别后visfatin与WC、TG呈显著正相关(表2)。进一步以visfatin为应变量,以BMI、WC、SBP、DBP、FBG、2 h BG、TC、TG、LDL-C 、HDL-C 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TG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85.104+17.44TG(r2=0.441,P <0.01)。

表2 visfatin相关性分析(n=80)

3 讨论

随着众多脂肪细胞因子的发现,脂肪组织旺盛的内分泌功能亦逐渐为人们所认识。visfatin这一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Fukuhara研究〔4〕表明:visfatin具有类胰岛素活性,能与胰岛素受体(IR)结合,从而发挥降血糖的作用,但是它与IR的结合位点不同于胰岛素;同期细胞培养实验发现,visfatin还可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内脏脂肪细胞,从而通过其促脂肪生成的活性利于脂肪组织分化。Aller等〔5〕学者在对55例NAFLD患者行肝活检并同时检测血清visfatin浓度显示,随着visfatin浓度增加,肝脏病变程度趋重,提示visfatin可预测门脉炎症的发生。visfatin既然参与血糖、血脂的代谢,且能够预测门脉炎症的发生,故能否推测 visfatin与 T2DM、NAFLD的发生、发展存在相互关联。但也有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不同观点,Soardo等〔6〕研究显示,血浆visfatin水平与肝组织的脂肪变性及炎症坏死评分无关。杨媚等〔7〕研究探讨了不同糖耐量人群visfatin水平变化时,发现T2DM患者空腹和糖负荷后2 h血浆visfat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本研究推论visfatin不是一个随机体能量代谢状态改变而急剧变化的肽类激素,其生理作用的发挥与胰岛素尚有区别。

在本研究相关分析中,发现在T2DM组血清visfatin浓度经校正年龄、性别后,与WC、TG均呈正相关,TG是血清visfatin浓度的独立相关因素。与Fukuhara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visfatin在内脏脂肪组织高表达,其血浆浓度与内脏脂肪含量显著相关,而与皮下脂肪含量关系并不明显。visfatin可通过脂肪库和葡萄糖加速甘油三酯合成,从而诱导前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积累。在同期细胞培养实验〔4〕也发现,visfatin的重组体通过激活葡萄糖转换和脂肪形成来提高脂肪聚集,提示visfatin可能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内脏脂肪细胞,从而通过其促脂肪生成的活性利于脂肪组织分化。还有研究发现visfatin在增殖期的3T3脂肪细胞中胞浆含量比胞核含量高,而在非增殖细胞中胞核含量较胞浆高,因此认为其参与脂肪细胞周期的调节〔8〕,进一步支持visfatin对脂肪组织有直接效应〔9〕。所以,本研究认为血清visfatin的水平与高甘油三酯血症、腹型肥胖密切相关。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visfatin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NAFLD并发症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待深入研究。

1 Fan JG,Saibara T,Chitturi S,et al.What are the risk factors and setting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Asia-Pacific〔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6):794-800.

2 赵 琳,Dina Shrestha,张 霞,等.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9):535-62.

3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代谢紊乱诊疗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7):531-4.

4 Fukuhara A,Matsuda M,Nishizawa M,et al.Visfatin:a protein secreted by visceral fat that mimics the effects of insulin〔J〕.Science,2005;307(5708):426-30.

5 Aller R,de Luis DA,Izaola O,et al.Influence of visfatin on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Dig Dis Sci,2009;54(8):1772-7.

6 Soardo G,Pagano C,Donnini D,et al.Circulating and adipose tissue expression of Visfatin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J Hepatol,2006;44(2):S263-4.

7 杨 媚,杨刚毅,李 伶,等.不同糖耐量个体血浆内脂素水平的变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3):245.

8 Kitani T,Okuno S,Fujisawa H.Growth phase-dependent changes in the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pre-B-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J〕.FEBS Letters,2003;544(1):74-8.

9 Sethi JK,Vidal-Puig A.Visfatin: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intra-abdominal obesity and diabetes〔J〕.Trends Mol Med,2005;11(8):344-7.

R587

A

1005-9202(2012)17-363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7.009

贵阳市科技局立项项目〔No.2009筑科农合同字3-006号〕

向 菲(1965-),女,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疾病研究。

王 青(1974-),女,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疾病研究。

〔2012-01-10收稿 2012-02-12修回〕

(编辑 曹梦园)

猜你喜欢
酒精性脂肪血清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反派脂肪要逆袭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