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7例

2012-11-21 01:15罗小春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51810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酶原罗非班纤溶

罗小春 (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急诊科,广东 深圳 518104)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7例

罗小春 (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急诊科,广东 深圳 51810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盐酸替罗非班;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

早期进行药物溶栓和机械介入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当前国内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介入治疗对高龄患者相对慎重,因此溶栓治疗仍是治疗STEMI的首选方法。本研究观察第三代纤溶药物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r-PA)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STE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STEMI患者87例,其中男48例,女39例;年龄54~79〔平均(64.6±16.3)〕岁。梗死部位:下壁31例,前壁28例,前间壁15例,高侧壁13例。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②具有溶栓治疗条件,无溶栓禁忌证存在;③持续性胸痛>30 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④心电图ST段在2个或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 mV,或在相邻2个或以上胸前导联抬高0.2 mV;⑤发病时间均在12 h之内。排除标准:①心源性休克;②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③有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PLT)计数小于100×109L-1;④对抗血小板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者;⑤明显智力障碍。依据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部位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如卧床休息、吸氧鼻管面罩吸氧,定期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必要时监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等;根据情况给予解痛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肠溶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和他汀类药等,阿托品静注或利多卡因消除心律失常。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50万U尿激酶溶于25%葡萄糖液20 ml中静脉推注,再以50万U尿激酶溶加于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 d。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r-PA 18 mg溶于5 ml生理盐水中2 min内静脉注射,30 min后同样方法再次给予r-PA 18 mg;同时加用盐酸替罗非班5 mg,经微量泵泵入,起始30 min负荷量0.4 μg·kg-1·min-1,起始输注量完成后,继续以 0.1 μg·kg-1·min-1的速率维持微量泵泵入,连续14 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白介素(IL)-6、8、10和热休克蛋白(HSP)70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和HSP7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和HSP70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效果更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IL-6、8、10和HSP70比较(±s)

表1 两组血清IL-6、8、10和HSP70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IL-8(pg/ml)治疗前 治疗后IL-10(pg/ml)治疗前 治疗后HSP70(μ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7 76.4±17.8 42.8±12.11)2) 91.3±22.3 53.1±15.71)2) 9.4±3.7 5.1±2.81)2) 2 546±198 1 034±1131)2)对照组 40 71.5±15.9 57.1±14.01) 86.8±19.5 70.6±12.11) 9.5±3.6 7.5±2.71) 2 376±178 1 589±1321)

2.2 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通21例(52.50%)明显低于;观察组34例(72.34%)(χ2=3.65,P <0.05)。

2.3 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1个月内对照组发生心脏事件15例(37.50%),其中严重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4例,心源性休克3例,梗死后心绞痛2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观察组发生心脏事件9例(19.15%),其中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2例,快速型房颤2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反复心绞痛1例。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显著(χ2=3.64,P<0.05)。

2.4 两组死亡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死亡7例(17.50%),其中死于心力衰竭3例,急性肺水肿1例,快速型房颤1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观察组死亡2例(4.26%),其中死于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1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显著(χ2=4.08,P <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明显不良反应11例(27.50%),其中皮肤黏膜出血4例,变态反应3例,牙龈出血3例,一过性低血压1例。观察组明显不良反应5例(10.64%),其中皮肤黏膜出血2例,变态反应2例,镜下血尿1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显著(χ2=4.09,P<0.05)。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无脑及其他重要脏器出血。

3 讨论

STE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2,3〕。STEMI主要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并及时处理并发症〔4〕。,积极实施溶栓治疗,尽早开通血管,使缺血心肌组织重新获得血液灌注,从而有效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预后〔5〕。

rPA是一种新型的、重组非糖基化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第三代纤溶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变成有活性的纤溶酶,进而降解网状不溶性纤维蛋白,而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作用较弱。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相比,增加了纤维蛋白亲和力,延长了半衰期,提高了药物疗效,减少了副作用。盐酸替罗非班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静脉注射本品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性好〔6〕。

尿激酶是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的治疗STEMI有效药物。研究提出应用尿激酶减量溶栓可显著提高老年患者临床血管再通率,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7〕。Cohen等〔8〕研究同样证实了盐酸替罗非班联合rPA可明显改善预后。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25.

2 武玉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8):108.

3 刘红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34(5):373-7.

4 Goodman SG,Meno V,Cannon CP,et al.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8th edition) 〔J〕.Chest,2008;133(6):708-51.

5 赵 辉.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20):6106-8.

6 张明德,曹应江,卜建学,等.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38(13):1654-6.

7 赵 竹,尹承华.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减量溶栓临床评价〔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4):588-90.

8 Cohen M,Gensini GF,Marit F,et al.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ubcutaneous enoxaparin versus intravenous unfractionated heparin and tirofiban versus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eligible for reperfusion(TETAMI):a randomized 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3;42(8):1348-61.

R542

A

1005-9202(2012)17-378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7.089

罗小春(1964-),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脏病急救研究。

〔2011-09-21收稿 2011-12-11修回〕

(编辑 袁左鸣/张 慧)

猜你喜欢
酶原罗非班纤溶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替罗非班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及诊治流程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肌动蛋白清除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