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社会的“情理”秩序

2012-12-09 00:08徐坰遥成均馆大学校韩国首尔110745
关键词:人伦情理德性

[韩]徐坰遥[成均馆大学校,韩国首尔 110-745]

人伦社会的“情理”秩序

[韩]徐坰遥
[成均馆大学校,韩国首尔 110-745]

德性;德慧;德行;德业;社会的自律性;社会的责任

儒家共同体的伦理秩序是涵养群体成员之个人的德性,自他相互待对的德行。其德性乃知仁勇三达德,其德行乃孝悌慈三达道。天地自然的天道具有“保合太和”之所以然的原理,天下人事的人道则有“执中致和”之所当然的道理。儒家天下共同体的经营目标是建设太平世界。这种大同社会是通过为万人的公心实现的,而不是为个人的私心。在公平社会里,为了自他身心的共生共存,相互沟通、共鸣、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个人有身心的内外。在上下、前后、左右立体空间的共同体中人与人相互交际而生存。人间事是人类本然地形成共同体,在自他的人际接触中相互行事情理。换句话说,人与人相互交流情感,“我”与“他”共同行事与生俱来的德性即义理。德性是人的性能和能力,也是能动性、可能性、自律性。德性正是《大学》中真正及而得之的“能得”,还是《系辞传》中真正亲密相爱的待对的“能爱”,又是《中庸》中真正使之为之的“能化”。德性常有德行同伴。德性的教化与音乐的教化性相比,又称之为德音的德化。正如在“敬义立而德不孤”和“德不孤必有邻”中所看到的,有德者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德性表现为德行,作为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即自他的交际关系中实行仁义礼智德目的人间事发挥其作用。 社会共同体是个人的“我”与每个人的“他”共同行事人事的群体。我自己作为一个成员尽自己的本分,他人作为共同体的每一个人尽大众的本分。所以自他都要“一是修身”而诚身,涵养知道自己本分的社会性。从本质上说,人禀赋的本分是德性,乃智慧、仁德、勇气,在共同体中,“我”与“他”交流的情理秩序是孝行、悌德、慈爱。德性是能动的自律性,德行是社会的和谐力。因此知道自己的本分正是让别人知道自己本分的原动力。孝行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父母上,还应当“推己及人”扩散到社会上的大众人,这样才能“主忠信”。儒家教化的意义在于自发的感化,而不是他律的教育。德治主义或德政重视的亦是个人的自律性。现代社会的不和谐现象基本上是源于所有方面的都市化。应当更加重视儒家的公私区分和义利之辨的意义。这种儒家的“能爱”主义折中了杨朱的“为我”主义和墨家的“兼爱”主义。

一、绪言

人类的生存受到生于何处、死于何时的时空上的限制。在时间上是生命的限制,在空间上是生活的限制。努力克服这种时空的限制就是人生。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运用进行调节,然而空间却不能被他人的作用所左右。就连对“我”自己也不能随心所欲。因为“我”是依存于社会环境中的存在。德性需要在时间上始终如一地进行涵养,德行需要在空间上在你我之间的相互接触中表现为人性化的行为。我们人类的言行取决于所当然,而不是所以然。天地自然的天道具有“保合太和”之所以然的原理,天下人事的人道则有“致中和”之所当然的道理。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哲学之一,其主要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因此,比起“何谓人”,更把“人应当如何生存”作为一个命题。儒家哲学的本领是讨论人文学的人生价值的伦理学主题。所谓西方哲学,它的原初意思就是“爱智慧”,或者“对智慧的爱”。然而儒家的经学是德慧的学问。*参见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二,第34页,洪氏出版社,1976年版。“吾尝言,科学是知识的学问。经学是德慧的学问。”这正是《孟子》兼言德行与智慧之语。如果说西方思想以论理学为中心,那么东方思想则以交流人际间情理*参照林语堂《生活的发见》、方东美《生生之德》。的义理学为中心。逻辑是知性论的核心,情理是德性论的内核。哲学的本性是批判,但这种批判首先指向自身。而哲学本身,正是在这种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走向证明的。其中的出发点是自我的用心。“知人”、“知性”、“知天”等不是知识的逻辑体系,而是常识的情理行为,强调自他的相知相解,主张知行的统一。关于求知问题,孔子虽然承认“生而知之者上也”,但强调“学而知之”,肯定多见多闻的重要,兼重学与思,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通于体验的识见。名实观是名称与现实、概念与实在之间关系的观点。换句话说,名分与实相具有知道自己本分的方法论的意义。

人类社会从广义上讲是天下共同体。天下观念是把人世间从天地自然中独立分类出来的意识中产生的人间事。因为人类是本然地形成共同群体,在自他的人际接触中相互行使情理。也就是说,人类相互交流情感,“我”与“他”共同行使与生俱来的德性即义理。

儒家的社会经世精神哲学的核心非经由德治主义的淑世关怀,便难以寻得源头。所谓德治与淑世,不是自由放任主义,而是倡导个人的道德自律性,使其具有实现太平世的社会责任的德化与教化的观念。因为人人都“同心同德”,所以在自他关系中以无偏无党的洪范思想为基础。

儒家追求的太平世是“至公无私”、和平的大同社会,也是“安分知足”的公平社会。通过“安分”而安心立命、安身立命。这种社会共同体经营的基础是人人以“一是修身”为本。这说明《大学》中的“修齐治平”从天子到庶人的“身心修养”,即个人的自觉出发广泛地扩散到共同体。修身为人生一切之本。以言修身之道,则在好学以达于知,力行以达于仁,知耻以达于勇。这里,“明德”以仁为最重要,人间事的德行是实行天下共同的三达德,即知、仁、勇。

人的内心身外是时间上的生命和空间上的生活,虽然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是人间事在人际关系中维持和延续。与此相反,人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与实现太平世界的理想。所以,在现实处境的界限与理想的无限之间产生无数次的矛盾后,人不断地摸索解决矛盾的方法。儒家思想为了通过融化会通“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的实践方法解决这种矛盾,树立了致中和的体系。将其人道称之为“致中和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将其方法论名之为“时中之道”或“权道”。

先秦哲学主要是围绕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人道观是相对天道观而言,是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周代以前,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承认“敬德”与“天祐”的一致性。它“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随着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孔子也重视人道,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认为礼体现仁,曰:“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主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他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孟子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称之为“四端”。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古今观即古典哲学中的历史观,是探讨人类社会生活的起源与历史的变迁问题。知识论即古典哲学中认识论,又称知行观,探讨人的知识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

人伦社会由个人与社会的对持关系所构成。所谓“我”的人类存在,在社会共同体中是个人的成员,从个人的角度看,社会共同体作为其对象是对他的、大众的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个人的自由有多么接近社会的自由,即对自我、对他人的和谐与乖离的问题。儒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是克服个人成员与共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社会而“成己成物”的德行的基本德目。德行正是作为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即自他的交际关系中实行仁义礼智德目的人间事发挥其作用。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由个人到社会的渐进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抱负。用孔子的话来说,这个过程的立足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一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修身,只有自身的素质过硬,才能去做社会中的事情。也就是“修己治人”,修身成为“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说明每个人能够觉醒,社会共同体的经营才容易。

个人的自觉正是对于天赋德性的自我反省。只有将智慧、仁德、勇敢的三达德扩充到人伦关系社会的五达道即五伦的德行,才能做到真正的反省。五达道可以概括为孝悌慈的三达道。这是在人伦社会行事的基础德目。因此,人的性命是德性,其德性实践为仁义礼智、礼义廉耻的德行,人际关系则通过孝悌忠信的德业实现致中和。

二、德性的社会教化性

所谓道德,并非只是近似西方规范意识的Moral,人的德性是指人类生有的本来性和礼义廉耻的德行。“道”乃言、方途、所行,“德”字的概念含有一切万物之本的意思。因此心的实得处为德。

“道是天地间本然之道,不是因人做工夫处。论德便是就人做工夫处。论德是行是道而实有得于吾心者,故谓之德。何谓行是道而实有得于心?如实能事亲,便是此心实得这孝,实能事兄,便是此心实得这悌。大概德之一字,是就人做工夫已到处论,乃是做工夫实有得之于己,了不是就方做工夫时说。”*陈淳《北溪字义》。

古代的“悳”字是直、心的合体字,而“德”字是“行吾之直心”的会意字。人的本性之德性又是天赋的、灵明的。所以明德是我本来清明的德性,至德是常存的德性,达德是天下人共同的德性,如此在“德”字的前面加上修饰语。

人是身心内外复合的立体的存在。人心是生得的性命即直心,人身则以与天地无间的立体直立。而且人体具有直立步行的特征,说明它在与所有万物、他人待对的立体空间中生活。宋代提出的“心统性情”的命题意指所谓直心是使人的心身的性命和情感“执中致和”而统摄之。德性是人的性能和能力,也是能动性、可能性、自律性。德性正是《大学》中真正及而得之的“能得”,还是《系辞传》中真正亲密相爱的待对的“能爱”,又是《中庸》中真正使之为之的“能化”。德性常有德行同伴。德性的教化与音乐的教化性相比,又称之为德音。*《诗经·大雅》,《礼记·乐记》。正如在“敬义立而德不孤”*参见《易经·坤卦·文言》: 君子敬而直内,义而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和“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中所看到的,有德者是具有社会性的人。

个人的德性是道德的自律性。德性扩大为天下共同的德行就是三达德。即知仁勇是体认人道,体得人道,果敢地实行人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第29章。在人间事的行事活动中,生动力是通过贯彻始终如一的“诚”意识来维持的。

人生下来就要作为由人际关系维系的人伦社会的一个成员生存下去。如果说自然的道理都以阴阳待对来运行,那么人的道理就以人对人、待人关系来流行。对于人来说,天地自然的生生之道是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感到平安而能够爱人济物(能够产生爱)的“能爱”*见《易经·系辞传上》第4章 :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本性,即德性。亲爱之爱是抚慰彼此的心。父子之爱是吝惜彼此的性命。*见《礼记·礼运》: 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这种爱基于相互知心的信赖。爱意味着可心,可心则愉悦。*《论语》所谓仁义礼智的德目行事于天下人事的人与人之间,这是与天地自然合其德的德行。“率此本性,可以居仁,可以由义,仁义之所由成,故名之曰德性也。乃此德性,本受于上天,故尊之奉之,罔敢坠失也。”*丁若镛《心经密验·朱子尊德性斋铭》。

社会的教化是通过每个人的德性涵养使个人达到自觉,也使他人率先垂范。天下万事万物皆以类别相同以聚合,以群体相异而区分,人物按照成群,或分或合,吉凶生出来了。

德性是直心的人的本性。直心是道心与人心、公心与私心等相反之心的道心和公心。所谓公私观念和义利观念同样是计较利害则相反的。“厶”乃自营者之谓。*见《韩非子》: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营者谓厶。“厶”是曲肱的象形即我们的胳膊往里侧弯曲的形状,“丶”是赘言。*权丙勋《六书寻源》。“公”的八字形意指使“我”和众人平均分配共有,“私”的禾字形意指只为“我”自己的私利独寡占有。德治的理想就是积累“我”和众人公平共营的公义公益的治绩。而且儒家的“平天下”观念是把天下作为共存共生的人间世界使众人共生共荣的经营哲学。天下共同体的德治经营把基础放置在个人组成员的道德社会性的自律性上,也称其为诚意识的发露,它是认为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感化民众*见《中庸》第23章 :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的至诚的能化,也是德业,甚至是“以德报怨”的顾及他人的个人的本来之心。“德”字语义所表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导位置的处理人伦关系、指导人们行动的道德观念。许慎认为“德”字形体是象形字,而后代的学者则认为是会意字。“德”字解释为“相□为惩,得于心则形于外也”,*吴大征《说文古籒补》为“省心”,*孙诒让《名原》。直心,“直字循之本字,心之所循为□也”。

“箴曰德者行吾之直心也。不行无德也。孝悌忠信,仁义礼智,斯谓之德,未及躬行安有德乎。然而谓之德性者,性本乐善,随感而发者,无非善心,扩充此心,可以为仁义礼智,故名其性曰德性也。此性所受本上天之命也。受天命者,不敢不尊之,如奉君命者,不敢不敬之也。”*丁若镛《中庸自箴》卷三。人的生活是自己与他人营为的共同生活。因此人无论自己还是他人都具有德性。通过自觉其德性,我和他人共同经营最高的至善世界。孔子还说明“修己安人”*见《论语·宪问》: 修己以安人。是实践人间化的德行。从本质上说,人是群聚的社会存在。为了自他共存应当扩充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关怀他人的心,即德性。所以,人的德性含有为他人考虑的社会性。所谓德性,并非只是一种品性,而是表现为人事实践的德行。人的意识与行为,从宗教的角度说是体得启发灵性,从儒家伦理的角度说是涵养德性。这些都是开扩为他人着想的胸怀。人际关系是在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他人之间的交际与接触过程中形成的。

人的性命是天赋的。*见《诗经·大雅·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彛,好是懿德。因为人的本性是依于天命的,所以“天命之谓性”;*《中庸》首章。因为日用的礼乐制度是基于人的情绪而制定的,所以“礼本乎人情”。*《礼记》。情理在关系中待对的是对应作用,是在一切关系中相互救济的本心的发露。自他在相互给予人间爱。儒家认为,人先天地具有仁义的本性。然而,在后天的现实中,社会环境到处被人心里的污染因素所浸染,人往往做出违背仁义德行的行为。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来到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魋为杀死孔子砍断大树,弟子们说“将被捉”,这时孔子毫不畏惧,说出这番话。这里的德是给予我的圣性,此德与天地合,吉而无不利。*参照《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七,述而。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许慎,《说文解字》。这里的德解释为直心,是指正直。*见《尚书·洪范·九德》孔颖达疏 : 三德者…… 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所谓正直是指纠正他人的邪曲使其变直。*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第27章,尊德性而道问学章注。朱子解释说,“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德性对自己而言是始终如一的自我充实,对他人而言则是社会的教化性。

三、人伦社会与孝悌慈的待对意识

人间社会是由人伦关系构成的人间环境,这种环境通过自己毫无私心地处身,至公无私地待对他人来达到和谐。这种待对意识又是通过了解和对应彼此间的本分和处境而圆满地实现孝悌慈的人事活动。正所谓德治主义的本领。人伦关系中的五达道可以简缩为三达道。达德是涵养自己德性的方法,达道则是使他人公共地行事。“道与德不是判然二物。夫抵道是公共底。德是实得于身为我有所底。”*陈淳《北溪字义》。个人在共同体中应当发挥的情理秩序是以孝悌慈的德行去待对。这里的待对意识是“推己及人”,是在对人的关系中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处境的名分意识。 儒家经典是记载人伦日用之道的典籍。人间的日常事由从延续生命的亲族关系扩散到人间社会的人伦和物质生活中的日用生活所组成,道正是记录了关于这些的方法。人生是正确地了解人性、人与人之间交流人情的过程。所以儒家把人事和社会人生的规范定义为人道,将其作为与天道相对的概念。人道的中心内容是仁义,把这种情理规范作为人道的基础。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春秋时代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左传》文公18年。的实践德目。战国时代,孟子把它扩展为五伦。“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縢文公上》。此五种为人之大次序,又是实在之道。自古以来,学校教育都把目标放在阐明交际关系的道德行事活动之人伦的社会性教化上。《尧典》称这种彛伦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兄友和弟恭合之为悌,父义和母慈合之为慈。孝悌慈三字概括起来就是五教。“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这里主张不能违背孝悌慈三字。*丁若镛《大学公议》一。“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大戴礼·主言篇》。“孝弟慈,大学之教也。身治孝弟慈,以御于家邦,不必别求他德。惟此孝弟慈,推而用之耳”。*丁若镛《与犹堂全书·大学公议》三。通常孝悌慈的德目这样解释:亲爱之孝是由父子关系组成的家族共同体中实行交际的具体德目;友爱之弟是由昆弟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中实行交际的具体德目;慈爱之慈是由君民关系组成的国家共同体中实行交际的具体德目。一方面,个人与家族一起过着共同体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作为社会人及国民在国家、社会共同体中以自身孝悌慈的德性待对他人。所以,把应当在天下共同体中实践的德行条目概括为孝悌慈。

《大学》“明明德”的意思是聪明地鉴察德性(孝悌慈)。*《尔雅·释训》: 明明,斤斤,察也。人伦作为人际关系是指社会的教化关系。人在生活环境中行使社会性的德行概括起来为五种,即五伦。社会性正是在对人关系中相互和合的和谐。一方面,儒家认为行使人事时处理好上下、四方、左右的交际关系的方法是絜矩之道。*见丁若镛《大学讲义》二 : 凡人与人相与之际 皆用此道 所谓絜矩之道也.絜矩是用直角尺计量,以“恕”度量上下、四方是人与人的交际。*见丁若镛《大学公议》三 : 镛案,絜矩者,絜之以求也,上下四方,絜之以恕,皆人与人之交际也。这里,上下、四方之六合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人间环境。“絜以绳约物,以度其大小也,矩者直角之尺,所以正方也。以我知孝弟慈,知民之亦皆愿孝弟慈。于是就太学行三礼(养老序齿恤孤三礼也),而民果兴孝弟慈。是故知我之所好人亦好之,行絜矩之道即恕也。”*丁若镛《大学公议》一。恕道有两种,即“推恕”和“容恕”。推恕是《中庸》所说的“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以自修为主,实行自己的善。容恕是以治人为主,宽容地对待他人的错误。*丁若镛《大学公议》三。人与人的交际为上下、四方(前后、左右),以恕道度量,这就是絜矩之道。度量他人是关怀他人。关怀他人也是理解他人。以我的孝行理解他人便是以真诚的心实行恕道,正所谓“忠恕”、“主忠信”。古话说,养育子女才知道父母的恩惠。通过这种孝行,恭敬父母所生子女的孝悌意识更加清晰。孝悌又是事君、事长,慈道是“如保赤子”的本然性,是治理大众的道理。综上所述,知道自己的本分正是让别人知道自己本分的原动力。孝行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父母上,还应当“推己及人”,扩散到社会上的大众人,这样才能“主忠信”。

四、结语

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的社会是以人间爱为本,由人类爱的和谐精神建立起来的。人间文化重视的是实现立体和谐的致中和。它以人体文化的直立步行的特性为中心,汇融时间性和空间性,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人的生命体构造大体上由身心组成。人事由身心组成内外,形成阴阳待对,形成人的动静。仁义礼智信之五德的彛性表现为行动的正是德行。内外合一还是致中和。前后、上下、左右、内外各自纵横成对向八方展开,立体地形成中和。

“中”字由|字形的垂直线和一字形的平衡线组成,表示十字形的纵横,而且规矩尺度所表现的圆方形的圆满和方正汇集在一起,表示一种“完全”的状态。正是对于目前的对象无过不及的料量,以规矩准绳的尺度衡量的“一中”的状态。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章句》第25章。君子贵“诚”是说,已经成己而为诚。然而所谓“诚”并不是自成的,而是当自己真实而无伪时自然地及于物,以此来成物。成己成物正所谓人道。德性人是真正的君子。德性是在人伦社会中人与人交际时以自发性和社会性积极实践的固有之德。读儒家经典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分辨它是说明一部分的专称,还是包括整体的总称。平天下的道理是阐明人类共生共存的原理,垂教给后人。“此一原理,称之曰道。于己而言,称之曰诚;于人而言,称之曰仁;于事而言,称之曰中;综合其应用而言,称之曰德;其见于日常生活之正当言行,称之曰礼。”*陈立夫《四书道贯》。

今天的国际社会恰似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富国强兵政策相互竞争。然而国际间的相生原理却以相互尊重为本。尊敬不是向对方无条件地屈服,而是自发地心服,即“以德行仁”*《孟子·公孙丑上》。是王道政治的基础。用强力使其服从的“以力假仁”是霸道政治。德治主义或礼治主义并不无视和不关心对方,而是了解和理解他人的“以德报德”*《礼记·表记》。的人的沟通。所谓经营“无怨不争”的社会共同体。在世界上引起纷争的宗教矛盾也是源于相互之间的怨恨。德性通过德行和事业来完成。来自于缺乏正视他人的社会性。现代社会矛盾中的基本问题是围绕自我和他人是否相同的问题采取偏重的视觉。因此,人伦秩序混乱,互相无视或不关心,互相埋怨、竞争、嫉妬,只追求自己的生活。这是由于人类社会从定着化中心的社会转向都市化或游牧化中心的社会,进而产生“群众中的孤独感”的异化现象日益加深所造成的。可是人伦社会是由节制和交流人情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这种人伦社会又是以追求个人与群众的和合为伦理秩序的理想。

现代人喜好偏党。所以强调我与你之间的差别,沉溺在重视整体与个体间唯我的观念之中。这是除我之外视一切为他物的物质偏向社会的产物。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人生背驰了儒家思想中道德判断的基础“修己治人”德行。而且现代社会是“哲学的贫困”时代,这意味着,由于价值判断的不足造成无视自己的本分,从而不能正确地处身。人际关系中的义理与利害无非是主观的判断与客观的私利。义利超越主客观而合一时形成公的。人伦社会应当至公无私。义理是区分正邪、维持和平的手段,利害打算只以追求私欲生活为目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下之人事只有使自他和睦相处、共同分享,才能延续人间生命和充裕人间生活。儒家教化的意义在于自发的感化,而不是他律的教育。德治主义或德政重视的亦是个人的自律性。所谓“率先垂范”不是孟子所说的“独善其身”,而是以“兼善天下”为理想。 比如说,只顾自己清晨早起清扫道路并非模范,而能够影响别人也跟着拿起扫帚清扫自家院子,才是真正的率先。因此,儒家“修己治人”的命题只有让自己和他人共同在人伦社会中交流“说乐”情理,才能实现太平世。这种儒家的“能爱”主义折中了杨朱的“为我”主义和墨家的“兼爱”主义。

■责任编辑/张瑞臣

B222

A

1671-7511(2012)04-0064-07

2011-12-07

徐坰遥,男,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儒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人伦情理德性
事实与情感——儒家“情理合一”思想的再认识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情理之外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致新敏队长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归来》:人伦的崩塌与建构
天伦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