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

2012-12-09 00:08陶小龙杨先明复旦大学上海00433云南大学昆明650091
关键词:劳动力结构技能

陶小龙,杨先明[1.复旦大学,上海 00433;.云南大学,昆明 650091]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

陶小龙1,2,杨先明2
[1.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2.云南大学,昆明 650091]

人力资本结构;经济发展;形成机制;影响效应;动态匹配性

本文探析了人力资本结构的定义与类型;研究了人力资本结构的形成机制;分析了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四种效应:互补增值效应、水平外部效应、结构外部效应和动态匹配效应;并重点基于“匹配性”的视角,探讨了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对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展开研究,但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凌乱,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拟初步探析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

劳动力是人力资本的载体,通过投资而凝结于每一个劳动力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思维模式,即为人力资本。进行人力资本分类是研究人力资本结构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研究人力资本结构问题,首先必须要研究人力资本结构的类型及其衡量方法。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总(存)量指标可以分为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与之相对应,人力资本结构指标也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单位结构和人力资本标志结构。所谓人力资本单位总量是指人力资本总体内所有个体(或称单位)的总数;人力资本标志总量即人力资本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某种人力资本标志值的总和。所谓人力资本单位结构是指人力资本总体中某类人力资本个体总数占全部人力资本个体总数的比例;人力资本标志结构是指某类人力资本中各个体的某种人力资本标志值之和占总体人力资本中所有个体的某种人力资本标志值总和的比例。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人力资本结构分为社会人力资本结构、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和个体人力资本结构。社会人力资本结构即一个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作用关系和组织状况。从社会人力资本的角度看,人力资本结构首先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存量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和人力资本流动结构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还可以继续被分成多种人力资本结构类型,如人力资本地区结构、部门结构、能级结构、专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等。

一、人力资本结构的形成机制

研究人力资本结构形成机制能够为制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教育结构、技术进步、就业迁移、干中学、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等都是影响社会人力资本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结构

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投资,因此,教育结构是形成人力资本结构的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教育结构对于人力资本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层次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本的素质层次;教育的专业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专业结构和高—低技术(技能)比率;教育形式结构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比重(例如,职业教育在应用型人力资本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继续教育能不断对人力资本的折旧进行补偿以确保人力资本的不断更新)。

(二)技术进步

达隆·阿赛莫格卢(Daron Acemoglu)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需求关系的角度出发,将技术进步划分为两种类型——技能退化型和技能偏好型。[1]技术进步的不同类型对人力资本结构有不同的影响。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将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是指要求参与生产的劳动力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和更高的教育程度,才能应用新型技术设备进行生产的技术进步方式。[2]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必然导致,在劳动力市场上,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和工资水平逐渐上升,而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和工资水平逐渐下降。李丽辉指出,技术进步还通过诱导产业结构变迁,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3]技术进步产生新的产业,并且使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

(三)就业迁移

劳动力市场以有效率的信息传播反映并调整不同类型人力资本供给和需求,通过完善的机制引导人力资本在部门间和地区间进行就业迁移。[4]就业迁移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价值得以充分实现,能够引起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劳动力流动会引起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结构和产业分布结构发生变化,技能更高的劳动力流出会使得来源地人力资本减少,但他们的回流则给来源地带回更高价值的人力资本,同时对最初的来源地实现了技术引进和扩散。

(四)干中学

“干中学”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积极学习,进行创新。马歇尔认为“干中学”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他曾指出:“一个青年在管理完善的工厂中,自己从直接的经验所学到的东西,比在工业学校中教师以标准方法所教给他的,对他更有用,并更能刺激他的智力活动。”[5](P227)刘易斯则指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是相互促进的,有一方面落后,另一方面也必然落后。”[6](P197)“发明是靠两类人完成的,一是靠干活的工人,一是靠专业的发明家。前一类人包括所有那些在每天活动过程中观察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或者对自己想到的事情进行试验的人。”[6](P201)“18世纪和19世纪的伟大发明都不是出于科学家之手——如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新的农业轮作制,熔炼矿石的新方法,机床——所有这些都是做实际工作的人发明的,他们并不懂科学或知之甚少。只是到了20世纪,科学教育才对未来的发明家成了至关重要的……”[6](P204)“产业劳动力中大部分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会干活的。”[6](P235)“伟大的企业家是生出来的,不是制造出来的……不过,大部分企业家只需按常规办事,他们只要有知识和经验就能胜任。这种知识有些可以在商业学校中学到,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只能靠工作经验学得,其余知识则取决于个人的气质和秉性。……实际上,胜任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经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内外的厂家中工作时得到的,此后,雇员成为一名独立负责的经理人员。”[6](P239)以上刘易斯的论述说明了“干中学”不管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还是对一般劳动力来说,都是其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正规教育无法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干中学”是对人力资本的高速折旧进行补偿的良好途径,同时也是形成新增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

(五)经济因素

1.经济结构

人力资本结构变迁既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条件,也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由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而引致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将带动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畸形的经济结构也会引起人力资本结构的畸形。

2.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更多的人有能力加大在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开支,支付迁移成本,从而促进人力资本层次结构的高级化,并影响到人力资本的地区分布结构。

3.市场范围

亚当·斯密指出:“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加里·贝克尔也认为,如果市场有限,则活动的专业化程度就不高;而当市场的范围扩大时,进行专业化和投资于自身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市场越大,工人的技能就越高,这不仅是因为劳动分工论中经常强调的“熟能生巧”,而且也是因为一个更大的市场能够促使人们更多地投资于技能。[7](P57)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市场范围的扩大,从而有利于各类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

4.分工

亚当·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8](P5)“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在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8](P15)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导致人们工作内容的不同,从而决定了人们工作能力的巨大差异。

5.劳动力市场

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人们生存发展的压力越大,人们也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以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威廉·配第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少到只需靠自身物产,或者只需要靠经营畜牧业之类的轻微劳动就可以维持人们的生活,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技能。”[9](P30)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市场缺位或者扭曲不健全,就会导致人力资本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高质量人力资本的生产能力也就得不到发挥。

6.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途径有三个方面。第一,资本技术密集型FDI的进入将导致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样,在一定时期内高技能人力资本的相对工资会上升,人们因此会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从而引起高技能人力资本比例的提高,使得人力资本结构得到改善。第二,跨国公司具有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良好环境。跨国公司通过聘用大量的当地员工,对这些员工进行在岗培训,有利于促进其雇佣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升级,优化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结构。第三,FDI对于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引起东道国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4]

(六)社会文化氛围

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还受到文化传统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甚至能决定居民是否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以及投资的方向。例如,在我国,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接受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另外,文化氛围还影响着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产生与形成。刘易斯认为,“在每一个社会里独有一些人天生酷爱实验新技术、新产品或新的经济形式,而蔑视公认的见解或既得利益。有的社会赞赏和鼓励这类人物,而有的社会则认为他们是应予以压制的海盗型的冒险家。但是,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风气培植这类人物的程度和给予他们的活动范围。”[6](P57)根据熊彼特对典型企业家性格特点的剖析:“典型的企业家,比起其他类型的人来说,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们比起其他类型的人来,不那么依靠传统和社会关系;因为他的独特任务——从理论上讲以及从历史上讲——恰恰在于打破旧传统,创造新传统。”[10](P103~104)李义平指出:“如果说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千千万万的企业家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必须宽容,就必须有容纳不同风格的氛围。”[11](P193~194)

二、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互补增值效应、水平外部效应、结构外部效应和动态匹配效应等方面。

(一)互补增值效应

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根据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人力资本分为政府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政府人力资本领导、谋划和推动着改革和经济发展,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12]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人物。企业家决定如何激励发明家实现更多、更具商业价值的发明,如何配置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以便有效利用发明家的发明。刘易斯强调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家愿意为经济发展付出努力,自觉地把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会引入生产和贸易,并把利润用于生产性投资。[13]专业人力资本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特长的人力资本,他们主要以智力劳动为主。专业人力资本的可替代性很小,是进行管理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一般人力资本只需要经过初等的教育和边干边学就可初步形成,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由于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人力资本的类型组合不同,其经济发展的效应显然也不同。如果各类型人力资本搭配合理,就能实现互补增值,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演变,这就是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互补增值效应。

(二)水平外部效应

个体劳动力的生产力受到其自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本(技能)水平的影响,随着其人力资本(技能)水平的提高,其生产力也会提高。单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会导致整个社会平均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也会使得每一个劳动力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是他不自觉地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故被卢卡斯称为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卢卡斯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定义为平均的技能或人力资本水平,即社会平均的技能或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也就越大。本文将卢卡斯所说的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定义为人力资本的水平外部效应。

(三)结构外部效应

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在拓展卢卡斯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大小除了受到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技能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劳动力队伍的技能或专业结构的影响。例如我们在科技、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越丰富,我们就越容易通过工作或生活交往而把这些专业知识传播给周围的其他人,从而让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从中受益。对于这种现象,本文将之定义为人力资本的结构外部效应。

(四)动态匹配效应

人力资本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自发地发挥其效应,而只有在其与经济演进过程动态匹配的前提下,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匹配性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匹配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的动态匹配。

(一)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动态匹配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需要与物质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相结合。只有人力资本与其他要素配置高度匹配,人力资本的驱动力才能达到最大。[14]由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要素组合和技术水平不同,其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也不同。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要与相应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结构相匹配,如果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调整过度超前,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如果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必然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力资本需求的关系问题,曾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分析。最先系统分析和阐述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力资本需求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W. W. Rostow )。他在《经济发展的阶段: 一篇非共产党宣言》(1960)一书中首次以现代经济理论为分析背景提出了他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经济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的阶段和大众高消费阶段等五个阶段。1971年,罗斯托在《政治与增长阶段》一书中又提出经济发展的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5]罗斯托强调了在经济起飞前企业家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家比最初的资本更重要。他说:“关键的因素是企业家,而不是最初的资本储备。”[16](P21)张晓阳等、[17](P126~127)范桂仙[18]和罗良针[14]等人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总结了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力资本积累阶段相关联的一般规律。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根据这一划分,张凤林曾总结道,在前工业化时期,一般来说,具有初等文化知识的人甚至是文盲也能胜任农耕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因此,那时的学校教育以初等教育为主,少数的高等教育仅仅是作为贵族阶层所有的奢侈品。到了工业化时期,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在提高,这时社会大多数工作岗位的生产者只有具备中等文化知识水平才能胜任,因此在这一时期中等教育成为主导。当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普及高等教育。[19](P158)范保群、许庆瑞认为,后工业化社会是以信息为基础,经济上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性经济;在职业上,专业与科技人员取代了企业家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居于中心,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20]美国劳动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学者Silvestri等人通过考察美国长时期的职业结构变迁规律、原因和趋势预测总结出职业结构变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前工业化完成之前,农业职业者占就业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到了工业社会,就业人口中的工人的比重日益增长;进入后工业时代后,白领职业的人数开始超过蓝领职业者,成为主导职业。[21](P18)

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2]他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人类文明的发展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四个时代。人类经济的发展相应地包括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四种形态。根据四种经济形态的划分,李红霞、席酉民总结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本结构特征,他们指出:在农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劳力型人力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表现为劳力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和经营型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则表现为劳力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经营型人力资本、信息型人力资本。[23]

(二)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匹配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学家孙冶方就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从80年代初期起,国内学者开始对经济发展模式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但不同的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周振华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义是“一国国民经济实现长期增长所依赖的基本源泉构成、运作机制及路径依赖”。谢琦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另一类是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科学管理等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按照哪一类因素在影响经济发展中占主导作用进行分类,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数量型经济发展模式和质量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将劳动者根据其技能高低分为无技能或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劳动者。在数量型经济发展模式下,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具有较高的替代性。这样,既可以通过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投入量,也可以通过增加高技能劳动力的投入量来增加总产出。由于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通过改变生产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使整个经济总量实现增长,故而对低技能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使其转化为高技能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小,再加上雇用具有高技能的劳动者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中需要的是大量低技能劳动者,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小,此时对人力资本需求的结构低级化,表现为典型的“金字塔”型。

在质量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不是靠增加要素投入量,而是通过更有效的利用既有资源,如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有效程度和创新程度,使经济生产函数提高到更优的“路径”,从而实现一定目标的经济发展。这种情况下,低技能劳动者几乎可以完全被高技能劳动者所替代,但高技能劳动者几乎具有完全的不可替代性。这样,仅仅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量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对低技能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将其转化为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当经济发展模式为质量型时,经济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逐渐高级化。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人力资本结构的高级化能顺利进行,那么就会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反之,如果人力资本结构无法实现高级化,则经济模式的转型将受到阻碍,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三)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动态匹配

本文研究的经济结构是指社会经济生产力方面的结构,即国民经济结构。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从社会劳动分工的角度进行考察,包括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就业结构、劳动手段和技术结构,等等。[25]从静态的角度看,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如果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契合与匹配程度高,人力资本就会对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动态的角度看,人力资本会主动地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每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度的变迁,其中都有人力资本随之所发生的调整过程,如果人力资本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区域配置需求和制度变迁的需要,就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结构的优化与升级。[26]

[1]Daron Acemoglu.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 40 (1).

[2]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5(5).

[3]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蔡昉,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2004(1).

[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英]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0][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1]李义平.经济学百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与评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2]应宏锋.政府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模型与对策[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徐红军,汪行福.企业家和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1999(10).

[14]罗良针,张莹.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驱动作用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15]刘迎秋.论我国国民经济的次高增长阶段[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16][美]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7]张晓阳,赵普.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力资本积累阶段关联机制研究——对中国西部地区实证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8]范桂仙.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演化[J].商业研究,2008(4).

[19]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0]范保群,许庆瑞.试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结构变革标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1]陈凌,张原.中国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2]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李红霞,席酉民.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其管理激励[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4]谢琦.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5]陈胜昌,张泽厚.关于经济结构问题的讨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1(5).

[26]杨爽.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适配性的测度[J].经济学家,2010(5).

■责任编辑/雨 桃

F240

A

1671-7511(2012)04-0085-06

2011-9-30

陶小龙,男,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杨先明,男,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号:07amp;ZD04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0YJC790236)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HZ2009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力结构技能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论结构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论《日出》的结构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