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23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研究

2013-02-02 04:11孟宪秋
中外医疗 2013年13期
关键词:失血性产科休克

孟宪秋

长春市妇产医院急诊,吉林长春 130000

抢救23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研究

孟宪秋

长春市妇产医院急诊,吉林长春 130000

目的 探讨和总结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迅速有效地进行血容量的补充,快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密切观察和监测产妇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以及出血量的变化等,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确保室内的温度。在必要的时候,可请麻醉科的医师进行静脉切开手术。结果 急救成功的共21例,总成功率为91.3%,在这21例患者中,有4例进行了子宫全切手术(占17.4%);有1例因为合并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脏病,经过积极得抢救措施,在病情得到稳定以后,转到其他医院治疗,后经随访显示预后效果良好。 结论 护理人员应当在早期及时地发现失血性休克的各种征兆。依据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和休克指数以及出血量等,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快速地进行评估,把休克指数做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产科

产科出血属于住院分娩妇女较常见的临床严重并发症,因为产妇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特殊,若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常会诱发严重的并发症,造成失血性休克,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产妇和胎儿的死亡,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所以开展高效有力的医疗护理急救护理工作,迅速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产科失血性休克的预见性急救意识,增强急救能力,对于抢救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成功率,显得尤为重要。该院自2008年9月—2011年8月共抢救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23例,通过进行科学的急救护理,探讨和总结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组共选取该院失血性休克患者共23例,其中,从院外转入11例,院内患者12例,年龄23~42岁之间,平均年龄27.6岁;初产妇为5例(占21.7%),经产妇18例(占78.3%);有18例为单胎妊娠,其它5例为双胎妊娠;顺产为9例,剖宫产为14例。

1.2 出血症状

研究资料中产前出血的3例(占13.04%);在产褥期内出血的有1例(占4.35%),产后2 h内出血的有20例(占86.96%),出血量>2 000mL的有4例。1 600~2 000mL的有8例,1 100~1 500mL的有15例,在800~1 000mL的有16例。

1.3 出血原因

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的有13例 (占56.5%),因为胎盘因素出血7例(占30.4%),因为子宫破裂出血1例(占4.37%),因为软产道损伤出血2例(8.7%),因为妊娠合并症出血7例,有产科出血高危因素的有17例。

2 急救措施

在发生孕产妇出现产科大出血时,立即开展急救,在护理抢救组长的总指挥下,首先迅速有效地进行血容量的补充,及时把握抢救的时机,快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马上抽血进行各项实验室的指标检查,密切观察和监测产妇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以及出血量的变化等,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给予鼻导管吸氧,确保室内的温度在22~24℃之间,并加强对产妇的保暖工作。由于失血性休克常会使周围的血管出现塌陷,这样会加大穿刺的难度,在必要时可请麻醉科医师进行静脉切开手术,进行血容量补充的原则是“量出为入”,患者的收缩压要>100mmHg,心率<100次/min,尿量>30mL/h,红细胞压积>0.3时,这才说明该患者的血容量充分恢复[2]。

3 结果

该组研究资料中的23例患者中,急救成功的21例,总成功率为91.3%,在这21例患者中,有4例进行了子宫全切手术(占17.4%);有2例因为合并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脏病,经过积极抢救,在病情得到稳定后,转到其他医院治疗,后经随访显示预后效果良好。有2例患者因为产后出血自基层卫生院转到该院途中,出现失血性休克,经过急救后无效而出现死亡(4.35%)。

3 护理探讨

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发现,护理人员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前哨兵。在产妇进入医院后,应快速进行护理评估,迅速了解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和出血量以及出血的主要原因。不管是产前出血或是产后出血,都存在疾病原因。对于产前出血大多原因是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3]在事实上,该出血量与阴道的流血量不存在成正相关关系,存在隐蔽性出血的现象;对于产后出血,大多原因是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和胎盘因素以及凝血功能出现障碍,该实际出血量与阴道流血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产前出血与产后出血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4]。作为护理人员,应当了解基础的医学知识,密切观察出血产妇患者的早期症状,首先是在产妇出血后,其机体开始处于一种应急状态,机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开始增多,外周血管出现收缩现象,所以会面色苍白。如果是患者持续出血,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与烦躁不安现象。

另外要观察患者的循环系统早期变化。因为产妇的循环血容量会在6~8周出现增加,到32~34周将达到高峰,每增加40%~ 50%平均大约会增加1 450mL,一直维持这种水平到分娩以后[3],所以在患者出血的早期,其血压和脉率以及脉压的变化均不十分明显,还无法由此来推患者是不是会发生失血性休克,护理人员应当和产妇在入院时候的脉率、基础血压和脉压相比较,通过动态来观察患者变化,以便在早期及时地发现失血性休克的各种征兆。

最后是观察患者呼吸系统出现的早期变化。即使产妇的血容量平均大约增加1 450mL,但血浆只平均大约增加1 000 mL,而红细胞也是增加约450 mL,所以血浆的增加量会明显地多于红细胞,这样会使血液变得稀释[1],如果患者出血,其体内的组织间液就会补充至血管当中,造成红细胞的损失的速度要明显地高于血浆,导致患者机体处在缺血和缺氧状态,促使产妇的呼吸频率与幅度发生变化,这也是产妇休克的早期征兆。该研究组中23例患者当中,经过护理人员的认真观察,共发现处在休克早期的产妇患者共4例,不仅为抢救赢得了足够时间,而且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疾病痛苦与经济负担。

3.2 对于产妇失血性休克的快速护理处理

依据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和休克指数以及出血量等,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快速地进行评估,把休克指数做为重要的参考指标。通过脉率和收缩压(mmHg)来判断,如果该指标>1.0,就必须马上实行抢救程序[5],依据抢救预案立即通知医师,确保护理抢救组人员立刻到位,并让患者迅速吸氧,调整合适的体位,并运用留置针来至少打开两路静脉的通路,在必要时要开辟中心静脉的通路,以利于输液的加压,对于因为患者出血过多而不能开辟静脉通路的,应当果断地进行静脉切开手术,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输液、输血和用药,密切配合医师开展药物抢救。该研究组中有4例产妇进行了手术治疗,都在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与主动干预下,可以在10min内就进入手术室,完全符合急诊抢救工作中的“快速、有效、安全”的原则。

3.3 失血性休克的密切护理观察

因为产妇通过分娩的阵痛与失血性休克的严重打击,其机体内的防御能力十分虚弱,非常容易出现呼吸道、生殖道、和泌尿道以及乳腺的各种感染,所以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保持病房内卫生,保持通气和通风,尽量减少过多家属探视,切实防止呼吸道交叉感染;另外要切实做好母乳喂养的各项指导工作,要指导产妇严格依照母乳喂养的原则来指导产妇给于婴儿哺乳,以防止出现乳腺的感染;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因为抢救失血性休克产妇需保留导尿以及产妇分娩时的生殖道自净防御功能受到很大破坏,对于软产道损伤的产妇就更应当严格规范换药,以避免再次出现感染。另外,纠正休克后,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状况,这也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一个重要环节,护士进入病房应严格依照医嘱与护理规范,密切观察产妇的体温、呼吸、脉率、血压和脉压等变化,并依据以上的各项指标来合理调整输液的速度,并及时地向医师进行汇报和沟通,以便及时调整用药品种与用量,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1]陈敦金,许波.产科失血性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监测及补液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3):171-173.

[2]段涛.产科休克的诊断与抢救[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11):804.

[3]王蔚,于德信.产后出血116例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5,18(2):139-140.

[4]王玲.浅谈产后出血的监测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6,9(4):439-440.

[5]刘晓丽.产科失血性休克综述[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8,7(1):27-30.

R71

A

1674-0742(2013)05(a)-0125-02

2013-03-05)

猜你喜欢
失血性产科休克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失血性贫血
谨防过敏性休克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母畜妊娠期常见产科病及诊治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