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汝询生卒年考

2013-04-02 10:02朱福生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酉阳崇祯唐诗

朱福生

唐汝询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盲诗人和学者。唐汝询,字仲言,自号酉阳山人,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他五岁时因病双目失明,之后在他家庭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下刻苦学习,以他超凡的记忆力和深邃的领悟力在唐诗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当时的诗学泰斗钱谦益在编撰《钱注杜诗》时特意将来访的唐汝询留下来,请他帮助校阅杜诗,并认为唐汝询的注释“时有新义”,他举例说:“如解‘沟壑疏放’之句云:‘出于向秀赋,嵇志远而疏,吕心放而旷。’亦前人所未及也。”[1]对唐汝询才学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唐汝询所编纂的《唐诗解》流传四百年,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最近还有王振汉点校的《唐诗解》出版(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至于这位唐诗研究者居然是位盲人,那就更引起人们的惊异了。

目前对唐汝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已见有多篇论文发表,唐汝询的生卒年也是大家关心的焦点。唐汝询的生卒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辞源》、《辞海》都没有他的条目,臧励和等编写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书店1980年11月第1版)、沈起炜《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等辞书,关于唐汝询只有简单的介绍,内容基本取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未涉及生卒年。也有一些人只说了唐汝询大概的生活年段,见的最多的即所谓“约明熹宗天启中前后在世”,更多的则推说“生卒年均不详”,甚至只说是“明末清初”。

有些论文中提到唐汝询的生卒年,如谢明阳《云间诗派的形成——以文学社群为考察脉络》注释[15]说“唐汝谔(1555- )、唐汝询(1565- )时代早於陈子龙。”[2]这里出现了唐氏兄弟的生年,但因为这篇文章不是专门的考证文章,因此我们也就不清楚他这种说法的依据。

又如沈文凡《百韵五七言排律用韵辑考》:“唐汝询(1565-1619)《奉寿杨封公七十百韵》(有序)。”[3]文章在唐汝询姓名后加了完整的生卒年。这篇文章也只是顺便提到,而不是专门考证,我们不知道该文的依据是什么。

也有些专门考订唐汝询生卒年的文章,但是推论十分粗疏和武断。如雷恩海《唐汝询生平考述暨著作钩沉》[4],这无疑是一篇研究唐汝询生平的力作,不过他以陈衎《唐仲言李公起》[5]文中所说“当予晤言时为万历戊午(1618),仲言年四十余矣”一句话来推断“唐氏当生于万历初年”(即1573年),未免显得有些武断。然后再以钟惺《赠唐仲言序》文中所说“吾乡杨修龄侍御书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而认定”此时正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十年后,处于崇祯初年(1628)。“这就更为武断了,殊不知,”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十年后是1628年,而钟惺卒于1625年,何来1628年的会面呢?

生卒年的考订应当立足于作者本人的资料,旁及他人的证明。离开这些直接的材料,只是凭想当然来进行推测,得出的结论显然也不会是准确的,也是不可靠的。其实,唐汝询的生卒年是不用考证的。关于他的生年,他自己在诗文中多次说起。有关唐汝询生卒年考订失误的原因,主要是论者没有深入研究唐汝询的作品。

今以唐汝询《酉阳山人编蓬集》和《酉阳山人编蓬集后集》为依据,勾稽唐汝询有关自己生年的记载。

唐汝询在《钟陵七歌》序云:“辛亥岁,余春秋四十有七,季春廿四日乃生朝也。”[6]卷三“辛亥岁”是指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这一年,他47岁。三月二十四日,是他生日。由此不难推算,他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

唐汝询经常会在诗中说到自己的年龄。在《甲寅元日试笔》诗中说:“……愚拙敢言知命始,飘零只自惜颜催。封丘五十诗名就,老去蓬心未忍灰。”[6]卷九《论语·为政》有云“五十而知天命”。故后世以五十岁为知命之年。结合诗题,就是说,他甲寅年(1614)是50岁。在《庚子除夜》诗中,唐汝询也写到:“潘郎不独二毛初,四九红颜岁复除。”[6]卷九“四九”谓其是年36岁。表示庚子年(1600),他36岁。这两首诗中说的年龄和《钟陵七歌》序中说的年龄是完全一致的,足可证明唐汝询生于1565年,这应当是确凿无疑的。

唐汝询的卒年,向付阙如。唯沈文凡《百韵五七言排律用韵辑考》文中写到“唐汝询(1565-1619)《奉寿杨封公七十百韵》(有序)。”有唐汝询完整的生卒年。但是,1619年即万历四十七年。按他的说法,唐汝询只活到55岁。但这是有问题的。

各能源子系统优先级为:地源热泵直供>冰蓄冷融冰>冰蓄冷直供>常规冷水主机。供冷的协调控制流程如图2所示。

唐汝询在万历四十七年之后,还是有不少活动的。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刊印于天启三年癸亥(1623),唐汝询在《汇编唐诗十集自序》中说:“余谓高、李所选,风格森典,李唐之‘二南’;伯敬所收,奇新跌宕,唐风之变什。存变去正,既非其宜,开明广聪,亦所当务。于是取三家而合之……于诗不无小补焉。”说唐汝询“约明熹宗天启中前后在世”,可能就是以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刊印于天启三年为依据的。

唐汝询还有《白翁老公祖请告归淄青。岁暮,凄其离怀充斥,漫赋十绝言别》诗,见明毕子寅辑《留计东归赠言》。这是为送别毕自严而写的赠别诗的集子。毕自严(1569-1638),字景会,号白阳,淄川(在今山东淄博市)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任松江推官,和松江有极深的渊源。天启六年(1626)因魏忠贤的欺压而称病归里。是年冬天,毕自严在南京司徒署邀请门徒好友话别。这些赠别诗应该是写在天启六年毕自严称病归里时。唐汝询署名为“华亭治民唐汝询”,也是因为毕自严曾任松江推官的缘故。卷首有明何万化写的引言,文末落款云:“崇祯二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始洗之吉,赐进士出身钦差福建等处提督学政按察司副使华亭门人何万化顿首拜撰。”“岁在屠维大荒落”,这是天干地支的又一种表示法,“屠维”代表“己”,“大荒落”代表“巳”,己巳年也即崇祯二年。这是何万化写序的时间。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集团被清除,毕自严又被召拜户部尚书。

唐汝询的这些活动也足以作为他在天启年间的健在证明。

唐汝询有本名叫《酉阳舌琐》的笔记,据王欣夫先生考证:“《酉阳舌琐》一卷,明华亭唐汝询撰。清娄县张而耆手钞本并跋。汝询字仲言,著有《唐诗解》、《编蓬集》诸书,《四库》收入《存目》,惟此书未见著录。”[7]

唐汝询《酉阳舌琐》卷首有吴恬立写的序,序写于康熙庚戌(清康熙九年,1670)。按序中所写,吴恬立的父亲和唐汝询是至交,“或扁舟来访,或越境相寻”,来往十分密切。

唐汝询《酉阳舌琐》中说到许多崇祯年间的事,证明他在崇祯年还活着。如《僧了愿挽舆骂范文若》云:“僧了愿,不知何许人也。崇祯初,吾乡范进士文若字香令为南兵部主政出,僧挽舆前……”按明代笔记《崇祯记闻录》卷二:“崇祯六年:松江乡宦范文若,送官重治一家奴,奴乘间归,手刃范宦,母子俱死。”这是记载发生在崇祯年的同一件事。

《酉阳舌琐》中记载的事情,最晚的到崇祯九年。其《徐观兰作乌程县志》说:“一友姓徐,号观澜。少为诸生,有学行,贫而自守,未尝干人。多著述,其最自得意者惟乌程县志。……余之交公在崇祯己巳间,公年已八十有四。今岁丙午,遇府学教授俞公,道公矍铄如故,盖九十一矣。”文中“崇祯己巳”是崇祯二年(1629),“今岁丙午”为崇祯九年(1636),是笔记中出现的最晚时间。按徐守纲,号观澜,乌程人,也即唐汝询所遇之徐姓友人。《乌程县志》由徐守纲草创于天启丙寅(天启六年,1626),经王梦鼐、潘士遴、闵元衢等几次删润参订,最后由徐守纲之子徐仆与弟徐霖等在崇祯十一年(1638)校雠刊刻。又《湖州地方志》中有崇祯《乌程县志》12卷(明崇祯十年刻本),为(明)刘沂春修、(明)徐守纲纂。这些材料的记载和唐汝询《酉阳舌琐》的记录是能够相互印证的。

吴恬立《酉阳舌琐原序》云:“崇祯末,四方多难,倦于出游,老于梅里。余尝过访,挟先生之遗稿以质之,乃作诗示予曰:‘读尔三贻草,须教什袭藏。簏中防蠹损,几上避风狂。点窜乌乎可,揄扬或拟商。我家无此物,叹羡不能忘。’遂留余过宿。衔巵相对,谈乱离之苦。”唐汝询于崇祯末返回故里后,序作者还去拜访过他。

张岱《五异人传》云:“余至云间,有唐士雅者,五岁失明,耳受诗书,不下万卷。其所著有《唐诗解》、《人物考》诸书,援引笺注,虽至隐僻之书,无不搜到;其所作诗文,则出口如注,而绪写者手不及追。尝谓余曰‘某空有万卷,实不识丁,使果有轮回,则某之下世仍为不识一字之人,不其枉此一世故!’余观其人,貌甚朴陋,闭户枯坐,无异木偶。”[8]张岱文中所谓“唐士雅”者,即唐汝询。

张岱在云间见到唐汝询时,已是唐汝询的暮年。唐汝询告诉张岱:“某空有万卷,实不识丁,使果有轮回,则某之下世仍为不识一字之人,不其枉此一世故!”从这段话中,尤其是“使果有轮回”这样的话,更是生命的尾音。

吴恬立在序中还提到唐汝询去世的时间。他在说到《酉阳舌琐》这本书的来历时说:“今年岁己酉,余馆于浙之新仓,距先生逝时十年矣。时届小春,忽有辟馆扉而访予者,乃先生之子叔君郑予也。身带一编,名曰舌琐,乃辑生时之杂语。”这本书稿是唐汝询的儿子送到他这里来的,时间是“己酉”年,即清康熙八年(1669),这时据唐汝询去世已经十年了。从康熙八年(1669)倒推十年应该是1659年,即清顺治十六年。这也就是唐汝询的卒年。

综上所述,可证唐汝询生于1565年,卒于1659年,享年95岁。

[1]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 谢明阳.云间诗派的形成——以文学社群为考察脉络[J].台大文史哲学报,2007(66).

[3] 李 浩,贾三强.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雷恩海.唐汝询生平考述暨著作钩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 黄宗羲.明文海·卷四零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7,2.

[6] 唐汝询.酉阳山人编蓬集后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2册.

[7] 王欣夫撰,鲍正鹄,徐 鹏.标点整理.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8.

[8] 张 岱.琅嬛文集·卷四[M].长沙:岳麓书社,1985,7.

猜你喜欢
酉阳崇祯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唐诗赏读
酉阳古歌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