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韩贞的养真与忧道

2013-04-02 10:02张树俊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王艮私欲圣贤

张树俊

韩贞(1509-1585),字以中,号乐吾,兴化韩家窑人,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及其次子王襞的学生。韩贞也是泰州学派中最为杰出的平民弟子,他一心向善,潜于修道,期望能够成圣成贤。经过毕生的努力,韩贞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被人们尊为“东海贤人”。韩贞在追求成圣成贤以及望道修道的过程中,写了不少追圣诗和忧道诗。这些诗既表明了他的志向,也反映了他的忧叹,有思想,有感情,值得细细品味。

一、乐在冲容:私非入道养我真

韩贞在《游东南写怀》中写道:“历遍东南访至人,飘飘云水不沾尘。芒鞋踏破天边月,竹杖挑回海上春。岁月任他催物老,乾坤随我乐天真。”[1]183显然,韩贞是乐道之人。而乐道的关键在于悟道,如何悟道?他在《勉赵如蛟》诗中说:“好向盘铭悟日新,日新不已作天民。”[1]181天民,也就是明乎天理、适乎天性之民,这里是指贤者。韩贞这里把“悟日新”看成了“作天民”的必由之路。“悟”就是“悟道”,所以乐圣贤就要乐道。那么怎样才算乐道呢?这就是无欲。

在“欲”的问题上,韩贞有一个与泰州王学不同的观点,这就是“私非入道”。韩贞反对一切私欲,甚至倡导“无欲”。他曾经在诗中吟道:“此心无多术,冲容养我真。有私非入道,无欲始疑神。”[1]170“此心无多术”说的是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只有排除人的一切私欲。韩贞对人的名利等欲望看得很透。他在《与孙玉峰》诗中曾说:“十分善处十分乐,百万财来百万忧。”[1]175也就是说,人对财物的欲望越多,忧愁也就越多。所以他不慕仕进,甘贫乐道。儒学教谕谢楠题匾曰“寻到乐处”、“超然自得”。[1]197中州武仲明也题赠二匾:一曰“与人为善”,一曰“乐在其中”。[1]200这些题匾赞颂的都是韩贞甘贫乐道的高贵品格。

事实上,韩贞的这种品格不只体现在他的诗中,也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举个例子,有韩贞家来了两个客人,这两个客人与韩贞纵谈有三个多月。一天两位客人说:“我们两人曾遇到一个高人,授我们一个很高的道术,这个人潜隐名山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我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听说你很贤德,于是来拜访你,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想用这个道术来使你与我们一起长生不老。”韩贞听后默然良久,说:“我是学孔子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长生这种法术,我是不要的。”客人说:“不谈长生不老,就你目前生活这么艰难,我们两能点石为金,不是可以解决你的贫困问题吗?”于是从怀中取出中丹点石。韩贞笑着说:“贫穷是我的分内事,金钱这种东西不是我应当有的,听说点石之金,千年以后依然会变石头,这不是害千年之后的人吗?害人之事,我是不做的。”两位客人感叹地说:“韩先生德大福薄,行高识卓。”于是告别韩贞走了。[1]205从这一故事来看,韩贞确实不爱金钱,拒绝私欲的。

在乐道的问题上,韩贞教人也是要“心宜水月远尘埃”。[1]172后来射湖张芳龄评介韩贞的这一思想时,说韩贞是“葆我中心如止水,撇他外物等秋毫。”[2]韩贞排除人的私欲的思想,首先是受到了他的启蒙老师朱恕的影响。朱恕就曾说过:“养德常思已过,涤除私欲,胸怀宇宙,亲和万物。”[3]韩贞的“私非入道”与朱恕的“涤除私欲”是一致的。当然,韩贞的“非私”思想更多地与王艮、王襞的“去私欲”思想有关。王艮反对恶欲,王襞淡视人欲。尤其是王襞,他不仅不倡欲,而且强调淡化欲求,推崇内心的贤德。但是王艮的反恶欲与王襞的淡欲都是在“人欲合理”这一理论框架下论述的,他们反对的都是不合“中”的人欲。在王艮看来,“乐与欲”是统一的,人同此乐,也就是人同此欲。如果把人的功名利碌看作是私欲的话,那就是“自将私欲缚”,是自己用所谓的私欲来束缚自己,只有清除“欲”的想法和做法,才能使人获得快乐,然而韩贞并没有悟到这一点。应该说在私欲问题上,韩贞对王艮和王襞的思想理解上具有片面性,所以他在反对私欲的问题上主张反对人的一切私欲,这就偏离了王艮“去私欲”的本意。

二、忧在人心:望道忧民得几人

韩贞修道、乐道也忧道。忧道是中国古儒的一个共同特点。韩贞的涉及到忧道的诗也不少。如他在《坐中呈宗丸斋》中说:“所以忧吾道,何来问友生。”[1]169在《归村》中说:“扣舷可作苍生计,长啸时为吾道忧。”[1]183在《写怀》中也说自己“固守衡庐六十春,忧民忧道不忧贫。”[1]183在《归来》中说:“有书悟道贫何害,无病伤生瘦不妨。”[1]183

韩贞为什么忧道?一方面,民风使他忧。事实上,许多社会问题让他悲叹。正如他在《送王某》中所说:“具眼观来总是非,红尘大梦几开眉。”[1]177他在《送储翠峰移家》《送凌侍御海楼北上》中“民风日下”、“世风日下”的问题,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风存在问题。另一方面,“顿迷”使他忧。顿迷亦作“迷盹”,愿意是疲乏欲睡状。韩贞这里指的是人们对“道”的茫然。韩贞一心向贤,以善举感人,以明道化人,但能够理解和掌握“道”的人并不多。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千来辛苦学淘沙,四海波中荡月华。淘得这些非自秘,满前谁是识金家。”[1]171-172“满前谁是识金家”说的就是人们对道的不理解。同时,这个社会人心思乱,不少人走上岐路而“顿迷”,望道的人很少,他又为众人不像他那样修圣贤之道着急,因而发出了“望道忧民得几人”悲叹。[1]173此外,有的人不懂得修道的方法,因而不能掌握道的真谛。他们虽然圣学无间息,但“人心只是苦支离。”[1]178

韩贞的这些忧道之叹在他的《寄朱准夫》诗中得到了综合反映:“溪边静坐看流时,万古无停道在斯。妙处不容言语说,真机惟在自家知。源头活泼还如我,人世奔波却为谁。徒念疮痍无德洗,且凭风月和新诗。”[1]178诗以溪边看流起步,展开联想:“道”就如流水一样自然、清新、活泼,它就存在于自然世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次句是说“道”的本质特性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为它就存在于人的心中。自己对道的认识与向往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并不了解。第三句讲“源头活泼”则是讲活泼的社会生活。因为“百姓日用”是“道”的源头。而在这个活泼的社会生活中他传道、践道,又是为了谁呢?或者说又有什么作用呢?结果是社会疮痍没有得到治理,道德风尚没有得到更新,只能看看景色,吟唱诗歌,聊以自慰了。如果说以上两句主要是哲理阐述的话,后两句则是为自己道的传播,为社会上的人不能悟道、行道担忧、悲叹。这一叹,叹的是他自己,叹的是“道”,叹的是天下,是他的综合之叹,叹出了感情,也叹出了层次。

三、叹在艰难:谩劳钓线只空垂

《理学韩乐吾先生行略》中说,韩贞出生的那一年有两个传说,一是说他家乡有一个鹊巢,鹊巢中竟然孵出了一只鹦鹉,所以乡村的人都认为这是韩贞将来不同于常人的象征。二是说韩贞出生之日,他的祖茔上有白气贯天,三天三夜也没有停息。传说毕竟是传说,也许是后来人附会,真假自然不必去辨。这两个传说要说明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韩贞从出生之日起预示着他将来定是非常之人,这也从他后来被誉为“东海贤人”得到印证。

韩贞起初对通过修道成贤成圣是很有信心的。如他在《赠刘从善》中说:“富贵牛毛空望眼,圣贤麟角已千年。”[1]179意思是,他本来就有很深的圣贤根基。事实上,韩贞在修道的过程中,也确实体现到了无边的快乐。诚然,这种快乐是不为人所知的。他在《有感》中说:“草木点头知我乐,江山无口笑人劳。天清地浊何相碍,风自疏兮竹自敲。”[1]183-184意思是人们不知道我的求圣修道之乐,但草木能够够感知;人们不知道求圣修道,这是走了歧路,山水也会笑他徒劳无功。而正因为韩贞从心理体验到了求圣修道之乐,自己也就变得充容怡然,世间清浊对他也就没有任何妨碍了。

但是,韩贞有时候也会为成圣成贤而苦恼。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修以成贤成圣的道路并不好走。如他在《与东村》中说:“千古空谈追孔孟,几人端的傲王侯。乾坤斯道谁还继,天地寥寥草木秋。”[1]176意思是说追求圣贤的人很少成功,坚持到到底的人如秋天之草木,寥寥无几。韩贞说这句话不只透露了他的信心不足,也说明他感到了修道的艰难。他在《钓鱼》中还曾写道:“求鱼到处觅深溪,觅得深溪不见鱼。想是锦鳞藏水底,谩劳钓线只空垂。”[1]171这首钓鱼看起来写的是钓鱼趣事,其实他要阐明的是仍然是修道的艰难,尽管作了艰苦的努力,其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他有点苦恼。他在《九日偕魏从善登拱极台》中就明确地表明了这种苦恼:“眼前世事直难尽,身后光阴更几何。握手与君开笑口,任他岁月自消磨。”[1]182

显然,韩贞虽然整天讲修贤修圣之乐,实际上他对修道的结果,心中没数,所以他的乐是一种苦涩的乐,内心的悲叹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所以口头上整天说乐,实际上社会现实也使他有所失望,所以他说人不要为一些琐碎的“佃事”而忙忙碌碌,有时候还是休闲一点为好。

[1] 黄宣民,黄重订.韩贞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 韩德粹.韩乐吾先生遗集[O].誊印本.1994年11月:112.

[3] 唐兴杰,陈钟石.韩乐吾[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2005:9.

猜你喜欢
王艮私欲圣贤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王艮源于“身”的治理思想研究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境随心转是圣贤
回声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修身
王艮身本语意及其自我解读*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诡异的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