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文献: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载体

2013-04-02 10:02聂启元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时代化江泽民

聂启元

党的文献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各类著作和历史文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党的文献事业蓬勃发展。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二、三代领导集体,以及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相关重要文献的编辑出版,成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习和研读新时期党的文献,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真研读党的文献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观点及其经典论述,散见于这一时期党的各类文献之中,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集中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选集、文选等文献中;第二类集中体现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文选、讲话等文献中;第三类集中体现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讲话、专题文稿等文献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研读这些党的文献,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我们党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内容。

(一)认真研读党的文献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内容

新时期,从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一系列讲话和文稿中论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思想。这些论述都收集在党的文献中。因此,这一时期的党的文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承载和原始积累。认真学习和研读这些重要文献,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深刻意义。

(二)认真研读党的文献有助于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由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和开拓的。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此,站在时代的高度,精心研读党的文献,从原著和文献中探寻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思想的发展脉搏和历史进程,是历史地、系统地把握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通过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论述的文献研究,才能真正掌握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思想的一脉相承性,真正历史地、系统地把握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认真研读党的文献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更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因此,认真研读党的文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先导,是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关键。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时间上必须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在空间上要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乎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党的文献既完整表达了我们党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把握、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定位,更深刻体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党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精神实质的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精神实质是党的文献的价值体现。

二、在党的文献中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概念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83年3月,胡耀邦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分析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1]这是新时期党的文献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结合”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领导人继续在各种文献和讲话中使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表述。这深刻表明,党的领导人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一)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出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时代化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党的文献主要是编辑出版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著作和各种专题文集,特别是以编辑《邓小平文选》三卷本为主要代表。透过《邓小平文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邓小平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主题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主要标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四大,代表作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等。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重新确立并丰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新概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373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党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的,它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时代化。

(二)江泽民著作的编辑出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时代化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党的文献的编辑出版主要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相关论述的著作,大致包含重要讲话单行本、合著的著作集、专题文集和个人文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泽民文选》三卷本的出版。

世纪之交,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变化,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在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主要标志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代表作有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等。在纪念建党80周年讲话中,江泽民在全面阐明“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基础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3]282并要求全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3]284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它是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当代涵义,是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4]252这一科学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时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的编辑出版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走向了新阶段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文献主要是编辑出版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文献,主要包括《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三本全党学习用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以及其它各类专题文献集等。

透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既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又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适应世界新的发展要求,又总结我国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特征,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在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主要标志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代表作有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5]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形成的,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升到了新高度、推进到了新阶段。

三、党的文献体现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把它明确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新时期,党的文献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人以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一)党的文献体现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紧紧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表明,正确认清时代主题与时代潮流,既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胡锦涛指出:“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6]521透过新时期党的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有善于洞察时代发展的脉搏,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力前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就国际形势变化、时代主题转换发表了多次谈话。特别是1985年他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2]105就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这就使党对时代主题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时的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转换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正是对时代主题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据邓小平的判断,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无论是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还是领导核心的重要讲话,都一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发展,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从而提出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的理念。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到《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研读这些党的文献,我们更容易认清,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把“合作”看成与“和平、发展”平行的时代主题的一部分,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时代的主旋律,形成了以合作化为主要内涵的新的时代观,[7]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到了新阶段。

(二)党的文献体现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无限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透过新时期党的文献,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把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必然会葬送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143江泽民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总书记在新世纪也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可见,从邓小平“老祖宗不能丢”、说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到江泽民提出“三个解放出来”,再到胡锦涛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新时期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既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基础上突破陈规,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想理论。研读党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理论的支撑。

(三)党的文献体现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正确确立实践主题

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没有正确的实践主题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成为思想灵魂,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透过新时期党的文献,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只有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主题,将马克思主义置于社会实践大潮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主题。1982年9月,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明确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的确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研读党的文献,我们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新时期的实践主题。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时代主题的新变化,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创造性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四)党的文献体现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注重对经典著作的研读

实践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把自身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相连,把加强学习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透过新时期党的文献,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改革开放的新环境,面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复杂局面,面对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我们党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读。从《邓小平文选》中多次提到“读马列要精”,到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都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是一个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政党,是一个注重理论指导的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号召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全党要把理论武装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的氛围,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011年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再次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10]研读党的文献,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最便捷、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1]可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回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党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展望未来,我们认真学习和研读这些党的文献,必将促使我们系统领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 鲁振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中若干问题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冷 溶.冷溶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5]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 - 11/08/c _113636061.htm.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 聂启元.论胡锦涛的合作化时代观[J].前沿,2010,17.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1).

[10] 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N].人民日报,2013-03-02(1).

[11] 周新城.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完全解决中国问题”说起[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4).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时代化江泽民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