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环境与学生发展

2013-04-07 14:25
关键词:理论院校环境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人与环境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环境与学生发展

罗锋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根据美国高校关于人与环境互动理论,阐释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与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在人与环境互动理论视角下,探讨了高职院校关于学校声誉、校园文化、校园建筑、生活场所、企业环境和艺术环境、校园外环境等特定情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及建构。

人与环境互动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发展

美国高校对于学生发展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有学生发展理论和校园环境理论以及学生发展理论的应用实践等研究域。其中,学生发展理论包括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和类型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学生的发展;校园环境理论包括人—环境互动理论、物理模式理论和结构组织理论,分别论述了校园环境对大学学生事务的影响以及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1]另外,美国的研究者还积极利用学生发展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中,希望“学生事务的每个项目、每一项政策都得到学生发展理论的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大学生活的整体质量,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①。本文试图从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的视角,将学生发展工作放置在高职院校这一总体环境下,研究高职院校建设与高职学生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索建构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环境。

一 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的内涵

美国高校关于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的研究,主要解释包括物理和人文环境在内的特定情景,以及特定情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这一理论视域下有三个研究视角,即从生态学视角出发的环境生态理论、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感觉模式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的人类总体模式。

1.环境生态理论的内涵。环境生态理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校园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1973年,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Western Interstate Com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概括了校园生态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学生与校园环境关系方面的主要有:大学环境能否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取决于大学的历史、规模,以及共同的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学生与环境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学生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不一,有的易受影响,而有的则不易受影响;学生与其环境之间的和谐气氛,有助于学生情感快乐、更好适应环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个人和教育的目标;学校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影响和挑战,来改进对学生的教育效果。1976年,美国教育史学家克雷明(LawrenceA.Cremin)撰写的《公共教育》一书,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呼唤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合作、理解、宽容的环境中从事学习,并享受一种和谐的精神生活②。总之,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发展,是从一个较全面的角度审视了学生、大学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和动态的关系。

2.感觉模式理论的内涵。感觉模式的理论观点重视挖掘学生对于校园环境的参与度、认可度和满意度,重视描述出各种环境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比如,感觉模式有几点结论,学生在注重参与、联系和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感觉更安全、更有兴趣、更满意;重视集体关系维度的大学,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重视个人发展维度的大学,能够培养出更有创造力的学生。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我们需要考量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感受和认识,分析学生对于环境的感觉差异和不同反映。

3.人类总体模式理论的内涵。人类总体模式注重环境中人们的集体特征,突出人与环境的协调性或者人与环境的适应程度。研究者应用环境评估技术,将校园环境分为六种不同主导特征的类型:理性主义环境,要求有序的对象、工具和设备条件;研究性环境,鼓励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艺术环境,鼓励进行自由、非系统化和模糊性的创造活动;社会环境,倡导理解、合作和社会化,提供启蒙培训和发展的机会;企业环境,要求人们实现组织化和利润的目标;传统环境,以系统有序、有组织的数据和井井有条的秩序为特征。人类总体模式的原则包括协调、一致、和谐等,研究结论认为,人与环境的协调,是衡量个人对环境的满意度和职业稳定性的标准,如果人与环境不协调,个人会做出一些反映;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学生,比不协调的学生对职业规划都更为满意和稳定,等等。这一理论视角对于我们高校制定政策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与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互动关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达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达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2006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快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几年来,国家层面共确定了100所示范校和100所骨干校;各省教育厅、财政厅也在教育部认可下,确立了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发展各具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高职发展的排头兵,推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引领着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1年开展的一项百名高职校长的调查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走出生死线,从规模发展阶段迈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2]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成,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1.高职教育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成效显著。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服务青年成长发展方面也是成效显著,展现出了高职教育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价值。高职院校探索高职单招、自主招生、注册入学、大类招生等多种招生入学政策改革,积极扶持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一大批非传统精英青年的成长成才,等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调研编写形成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高职教育呈现出“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局面,使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找到了人生与事业成长天地。近三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3]

2.高职院校的环境建设推动青年成长发展。高职院校青年成长发展离不开所在的独特院校文化,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所反映出来的独特文化载体和价值理念,反过来,高职院校青年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人才力量,又极大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提高了高职的社会声誉。从文化载体来看,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但是,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所突出的“职业”特性,如,与企业行业价值观相一致的校园建筑与形象识别系统;注重培养技术技能的校园文化标语氛围;具备全真、仿真和演练功能的教学设备设施;适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等,往往让许多新生乃至家长耳目一新,并逐步认可和接受。从价值观念来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理念是坚持市场导向、彰显职业特色、营造职业氛围、突出职业本质。在这种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出现了“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高职人才培养壮观景象,使许多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学生找到了人生和事业发展的一片天地。因此,高职院校环境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总体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良性、可持续的互动,在这种互动关系下进一步探讨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建构,具有较强的价值意义。

三 人与环境互动理论视角下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环境建构

基于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的视角,笔者梳理了以下高职院校环境建构路径,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在物质和人文环境在内的特定情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参考范式。

1.注重学校声誉对新生入学的影响。根据校园生态理论的观点,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是由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提决定了他的人格、态度、价值、技能和需要;而进入大学后新环境,是他们从来未遇到过的,与他们以前环境有很大差别。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硬件软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地包装,使新生在入学前就能够认识了解院校,缩短校园内外环境的距离感。当然,高职院校更应通过平时的积累,将学校良好的声誉,如特色办学优势、办学经验和成效、优秀毕业生的成长成才等数据和案例,通过网站、媒体等信息平台充分地展示出来。

2.注重独特校园文化魅力对学生的吸引力。有研究表明,如果考虑学生入学因素,学校声誉其实对学生特征的影响并不大,良好的校园环境才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拥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才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在新生报到过程中,就有不少学生或家长到了校园后发现学校的硬件条件并未达到他们的预期,便仓促地放弃了继续就读的想法。比如今年山东师范大学2012级新生报到时,就有位新生嫌校门太破旧,报到当天哭闹着要退学复读。由于办学经费紧张,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生活设施也许更为简陋,但是,学校和学生工作者完全可以在传扬良好的校园文化内涵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学校历史感知、杰出校友事迹宣传,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开学典礼等集中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增进人与环境的协调性。

3.注重校园建筑所凝聚的历史感与感召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自己标志性的建筑物、独特的景观,这些能够使每一位同学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历史根源和强大感召力。哈佛大学的红砖校舍、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的沙俄黄楼、南京大学的青砖校舍等等,校园内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容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了它们的历史感,使人对大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工业训练中心、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借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建筑风格、天津机电工学学校“津古洋风”的建筑风格、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企业名称命名校园内的建筑物等等,高职校园内这些极具感召力的建筑,也集中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内涵。这些给高职院校的启示是,大学的文化魅力,不是招生手册上的一个年份或者数字,而是一砖一瓦堆出来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出大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学习场所,才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4.注重建设学生养成教育的生活场所。人与环境互动理论认为,学生尤其是新生,具有强烈的同一性需要,以及对其他学生的归属感。这种同一性需要和归属感,往往来自于同伴群体和生活环境的相互影响。大学是离开家庭的孩子们发现终生朋友与死党的地方,而一起学习、生活的场所则成为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庭圈子,能够通过亲密活动培养出信任与友谊。学生在合作、理解、宽容、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就能享受到一种和谐的精神生活,这种和谐气氛,有助于学生情感快乐、更好适应环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个人和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使班级成为学生们学习交流、师生互动的场所;还要着力建设功能齐全、温馨和谐的宿舍、运动娱乐场所等生活与交流空间,通过课程以外的学生交流,实现美德、善行、良品等素质的养成。

5.注重企业环境和艺术环境的构建。环境类型中的企业环境和艺术环境的社会活动跟利益有很大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而传统环境、理性主义环境和研究型环境跟利益则没有一致性。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普通高校有较大的差别,高职教育首先是明确职业导向,引导第一线人才的职业归位,牵引学生进行终生学习、全面发展。在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眼中的高职,学习与工作融合,校园与职场交替。浙江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被人冠以“淘宝大学”的称号,在2012年顺利毕业的2500多名学生中,有15%左右的学生以老板身份走出校门,其中生意做得最好的学生,一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目前,义乌工商学院有1800多名学生边读书边创业,其中1500多人是非创业班学生。[4]虽然学院的这种教学改革备受争议,但是,依据企业家的标准,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好,这种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接近;而在自主创业上,2011届高职毕业生占2.2%,比同届本科毕业生高出1.2个百分点。[3]

6.注重校园与区域、地域、社区和周边等环境的融合。“大学是一个共享思考过程的地方,教学是与外部社会进行永恒对话的过程”。安东尼·史密斯在其《后现代大学来临?》一书中阐述了如上观点。反观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相比原来的普通高校来说更为均衡合理,在相当一部分的三线城市,可能没有原来意义上的本科高校,却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的高职院校总数为1276所。除西藏、青海、宁夏以外,其余各省都有2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从区域来看,有25%的高职院校位于西部地区,19%位于民族地区;从学校分布的城市类型来看,66.1%的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3]这一均衡发展的布局,为国家实施区域均衡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平台,为地县城市区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实现了许多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家门口上大学”的奢望,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当地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文化建设角度,注重把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专业文化、职业文化融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既坚持就业导向又注重育人为本,在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重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使更多的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中得到蓬勃的发展。

以上探讨了高职院校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中关于学校声誉、校园文化、校园建筑、生活场所、企业环境和艺术环境、校园外环境等几个特定情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及构建,环境与学生发展呈互动关系,良好的环境积极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也能够主动地塑造环境,从而实现高职院校青年学生与其所处的环境渐进地相互调试和认同,对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学生工作者和其他学校机构应当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为创造、保持和加强积极正面的学校环境而努力。

注释

①克里斯汀·仁.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李康,译.高等教育研究,2008(3):19-27.

②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2002:160.

[1]马超.20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邢晖,李玉珠.高职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2-9-1(3).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7月.

[4]董碧水.“淘宝大学”是培养人才还是复制“商贩”[N].中国青年报,2012-10-15(11).

ClassNo.:G4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ofStudentsinth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UndertheHuman-environmentInteractionTheory

Luo Feng

(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003,China)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eory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explai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form and how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 From the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context of school reputation, campus’ culture, campus’ buildings, living spaces, corporate environment and artist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camp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eo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罗锋,硕士,助理研究员,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实效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编号:JA12413S)、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实效研究》(编号:Y12210)的阶段研究成果。

1672-6758(2013)05-0003-3

G40

A

猜你喜欢
理论院校环境
坚持理论创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神秘的混沌理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