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国际关系体系冲突下的近代中国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分析

2013-04-07 14:25马玉海
关键词:朝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殖民

马玉海,张 月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7)

东西国际关系体系冲突下的近代中国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分析

马玉海,张 月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7)

鸦片战争前后至二战前,是东亚朝贡体系遭遇西方殖民体系的强劲冲击而崩溃、西方殖民体系在中国逐渐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努力打破西方殖民体系的过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将近代中国历史融入到东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的冲突下去讲解,可以较好地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理解的深度。

东亚朝贡体系;西方殖民体系;近代中国;冲突;影响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演变的历史。就近代中国历史而言,鸦片战争前后至二战前,是东亚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遭遇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的强劲冲击而崩溃、西方殖民体系在中国逐渐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努力打破西方殖民体系和殖民枷锁的过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授课中,本课题组尝试性地将东西国际关系体系的冲突融合到教学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理解的深度。

一 东西国际关系体系的迥异及冲突

鸦片战争前东亚的国际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该体系是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过册封,结合儒家思想体系,层层往外推拓;[1]近代西方的国际关系表现为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自16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忙于各种秘密与会议外交、不断地扩张领土、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东亚和西方之间在国际关系表现上的迥异与各自对国家、民族概念的理解及外交理念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20世纪初期以前,“中国”一词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更多的是一个文化名词。如罗素所言,“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2]古人云“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可知古人并非根据地域上的疆界来界定中国人的身份,而是根据是否接受中国文化来对中国和外族进行区分。此外,同时期的中国人也基本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炎黄子孙”“华夏族”“中华”“唐人”等都曾是古代对中华民族的称谓,但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称谓。直到在鸦片战争后的腥风血雨中,中国人才逐渐形成了现代民族意识和现代国家意识。

从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来看,正是由于“长久以来中华古代文化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此种文化意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以礼仪之邦和世界中心自居,“乐于以文化布道者的身份,将教化充溢于中国,进而扩及到野蛮无文化的四海八方。”[3]中国中原王朝将中国内部的诸侯和天子之间的礼仪拓展到海外,根据“厚往薄来”的原则和东亚一些国家建立宗藩关系,但中国并不控制和干涉这些国家的主权,双方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贸易往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朝贡体系经历了畿服制度、册封制度、羁縻制度等形态,明朝初期朝贡体系被最终确定下来,成为东亚通行的国际关系体系,清朝初期朝贡体系达到鼎盛。

众所周知,欧洲是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发源地,其民族和国家观念在近代逐渐形成并确立。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势力强大,民众“只知有教,不知有国”,国家观念尚未形成。14世纪末15世纪初以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同时出现的现象就是教会势力逐渐衰落、民族国家日益崛起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混战局面,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上的现代国家体系因此得以产生。

钱乘旦教授认为,“哪一个国家先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哪一个国家就在现代的世界发展过程当中领先一步,哪一个国家就先开始进入现代历史发展。”[4]由于近代世界以来的国际社会处于严重的无序状态,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遵循的要义,按照殖民势力范围对世界进行划分成为国际关系的法则,于是劫掠、血腥、暴力、杀戮也就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崛起的常态。尚无民族国家意识的众多亚非美洲地区的国家因为在发展上落后一步,在世界体系的迅速变换之中,最终沦为欧洲强国发展过程中的牺牲品。殖民主义也因此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殖民体系遂成为欧洲国家与其他落后国家交往的主要国际关系体系。

自西方大国开拓殖民地以来至20世纪初期,各大国控制了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由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组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形成。不幸的是,近代中国因为地大物博和落后无知,成为西方各殖民大国青睐的对象,最终也成为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16世纪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文化,直至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依然自持为中央帝国和文明中心。当西方各国大力在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之时,中国对国际形势仍一无所知。随着欧洲国家势力逐渐渗入东亚,东亚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体系的冲突随之开始。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清政府将英国人使团视为贡使,要求行三跪九叩之礼,遭到拒绝。乾隆皇帝仍将英国视为夷狄,以“不可更张定制”为由拒绝英国在北京派驻使节和通商的要求。此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即是两种体系冲突激化的肇始,自此东西国际关系体系开始了全面的碰撞。

二 东西国际关系体系碰撞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后至二战前的近代中国历史,是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遭遇西方殖民体系的强劲冲击而崩溃的过程、同时也是西方殖民体系在中国逐渐建立的过程。此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西方各国在亚洲建立殖民地,东亚朝贡体系逐一瓦解。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原东亚朝贡体系的属国纷纷沦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也渐渐失去对这些藩属国家的宗主权。如1855年后泰国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与清朝的宗藩关系渐告终结;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1886年中英签订《缅甸条款》,清政府承认英国在缅甸的特权;及至1895年朝鲜被日本彻底占领后,东亚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二是中国被强行拉入由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之中。由于清政府对外交学和国际关系的无知,除了对割地赔款有切肤之痛之外,对于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都不甚了了。英法等国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诸多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各种特权以及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西方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至此中国彻底沦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

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资本-帝国主义强迫中国与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多达1100个,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各大国在中国取得了各种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特权。主要包括:政治外交特权,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拥有使馆界和租界的特权;军事特权,包括驻兵权、修建军事基地、构筑兵营等;经济特权,如拥有在中国的内河航行权、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在中国沿海口岸的转运贸易权及在中国发行钞票的权利等等。

三是日本也逐渐成为影响东西国际关系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日本加速了东亚朝贡体系的崩溃。19世纪后期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侵略朝鲜,1894年日本又挑起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次年中日签定《马关条约》,清政府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东亚朝贡体系完全解体;另一方面日本加入西方殖民大国后,给东亚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西方的殖民体系并获得了迅速发展,当时日本的立国思想就是要脱亚入欧,仿照西方来争夺殖民地。此后日本加速发展军事力量,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活动和战争,在东亚实行殖民统治,试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此外,西方的殖民体系在迫使中国人缴纳了沉重的国际关系学费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鸦片战争以后,“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林则徐、魏源、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摆脱了自我封闭,纷纷宣传西学,促进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同时,在深重的民族灾难面前,中国民众的现代民族和国家观念逐渐形成。1902年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该词遂成为国内各民族的总称。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此理论奠定了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一词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由一个文化名词成为一个特指地理国家的专有名词。在“中国”和“中华民族”被赋予现代内涵之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逐渐成为中华各民族团结的重要凝聚力。近代以来一次次的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无不是中国各阶层为中国的富强、独立和自由而努力的种种表现。

三 近代中国打破西方殖民体系的种种努力

为摆脱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打破西方殖民体系和殖民枷锁对中国的束缚,近代中国政府和民众进行了诸多努力。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和废除日本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英法等国不仅无理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还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该事件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政府代表在据理力争无效后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国内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情况下,提出了废除“二十一条”和收回山东特权的要求。美英原则上支持了中国的要求。日本被迫做出让步,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及其沿线的权利,日本也表示愿意放弃“二十一条”的部分条款。

国民革命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借,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取得打破西方殖民体系的第一次胜利。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为缓解财政压力、树立对外自主形象,国民政府发动了改订新约运动。从1928年《国民党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通过和西方列强的谈判,收回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和部分租借地。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通过参加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促使英美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取得收回国家利权的重大胜利。

1949年1月和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公布了有关新中国内政外交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宣布在对外政策方面将实行“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该政策的制定表明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西方殖民体系的束缚,洗刷中国百年外交耻辱的决心和意志。

二战结束后殖民主义理念和殖民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渐渐瓦解。首先二战纳粹德国战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也逐渐走向没落,极端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思想也失去了存活下去的社会基础;其次随着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反殖民运动和独立运动的兴起、20世纪以来美国自由民主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最终促进了非殖民化运动的胜利。与此同时,西方的旧殖民体系也走到了世界历史的尽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权,使得中国较为彻底地摆脱历了西方各国强加的殖民枷锁。1997年、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中国彻底地洗刷了曾经被殖民的历史。

马克思曾针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提出了“双重使命论”,[5]即西方殖民体系在殖民地产生破坏性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建设性作用。但无论如何,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曲折和耻辱是绝非西方殖民体系不自觉带来的建设性作用可以抵消的。也正源于此,近代中国人民为推翻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1]http://zh.wikipedia.org/wiki/朝贡体系.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1.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0-62.

[4]钱乘旦.大国崛起的启示http://zh.cnr.cn/whdjt/ztjz/200806/t20080610_504825017_1.html.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8.

ClassNo.:G64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alysisofModernChinaUndertheConflictofInternationalRelationsSystemBetweentheEastAsiaandtheWest

Ma Yuhai,Zhang Y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Anhui 236037,China)

The Chinese history between Opium war to the World War II was a collapsing process of the tributary system of East Asia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colonial system while a process of China's efforts to break the Western colonial system.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utline”, teachers can explain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mbining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East Asian and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ystem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ributary system of East Asia; colonial system; Modern China; conflict; Influence

马玉海,硕士,讲师,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张月,副教授,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

阜阳师范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究》(项目编号:2012JYXM62)的阶段性成果。

1672-6758(2013)05-0012-2

G642

A

猜你喜欢
朝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殖民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