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原理”课教学系统化设计探讨

2013-04-07 14:25朱红莉
关键词:系统化原理教学效果

朱红莉

(枣庄学院 思政部,山东 枣庄 277160)

高校“原理”课教学系统化设计探讨

朱红莉

(枣庄学院 思政部,山东 枣庄 277160)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采用系统化方法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组织上要因材施教,分专业组织教学;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方式;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原理”课;系统化设计;学生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分如教师、学习者、教材、学习环境等对于成功的学习都很关键。这种认识通常叫做系统观,即提倡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1]系统观认为教师的教学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这些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为了实现促进学习者学习和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需要系统地对涉及的要素进行规划和安排,使它们能够有机地配合起来,也就是进行教学系统化设计。

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在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教材方面,所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7年首版),本书汇集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流水平,它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颁布以来,全国都加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下,思政课教师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尝试问题教学法、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原著教学法等,努力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教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是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但是目前的“原理”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习者即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而学习者因素是教学设计前端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在开始教学前,需要仔细研究学生要学的是什么,开始学习时已经知道什么。因此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借鉴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加强对学习者的分析来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有重要意义。系统观认为只有把教师、教材、学生等要素有机地配合起来,协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因材施教——分专业组织教学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受教育对象—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要素,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和体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备课除了备教案、备多媒体课件,还要备学生,对教学的受众学生及其学习需要进行分析。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并不是作为一张白板进入课堂的,而是带着先前的生活经验,带着种种需要与渴望,作为主体能动意识而参与和进入教学活动中去的。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因材施教,在坚持普遍性的大前提下照顾特殊性。

而目前“原理”课是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不管是文科专业、理科专业还是艺体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而且是统一的教材,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授课的有时也是同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一位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差距也较大。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材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问题所在。虽然授课所用教材相同,授课教师相同,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不同。因此同一位教师,同样的授课内容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同样的教案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太容易了,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又太难了,对于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来讲可能正合适。因此就出现了上述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实行了分专业组织教学,因材施教。大致分为文科专业、理科专业、文理兼收专业。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尽可能使同一位教师教同一大类专业的课程,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他们的专业特征,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方式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Walter Dick教授等在《教学系统化设计》一书中指出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从一开始就很关心在教学结束时,学生要会什么,能够做什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对于成功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就是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到“原理” 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能较好地处理自己目前和以后生活的、能够正确看待自我和外部世界以及关系的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除基本理论的学习讲授外,还要与实际生活、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因此“原理”课要变革考核方式,寻求考核样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意见》中强调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原理”课程考核不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用复杂化了的问题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因为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毕竟不同于专业课教学。“原理”课要考核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确立,要考核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上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并加大平时成绩考核力度,把教学效果的考核作为一个过程,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修身活动、社会实践等。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情况等。在卷面考题的具体设计上,应遵循重理解轻记忆的原则,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减少纯粹记忆性内容如填空、名词、简答等题型,采取选择、材料分析等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 实现自我成长——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主体内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华。伽利略也说,“教育是艰险的工作,我们只能从旁协助,使教育的对象自悟而已。”教育的效果终究要体现在被教育者身上,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生命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中心”,“教师中心”模式的优点是便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便于学生系统完整的掌握知识。但这种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一个口袋,教师放什么学生就装什么。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而无法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无法更好地实现生命成长。

当然不可否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授必不可少,尤其是像“原理”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离开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论分析和讲授,教学实效难以保证。但课堂不应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也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授课教师举例详实,理论阐释透彻,但长时间下来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昏昏欲睡的状态。究其原因,实际上教师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而且进入大学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更多的是凭兴趣学习,“原理”课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出现逃课、睡觉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受到滋养、师生个体生命得到成长的地方,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做了一些调整和优化,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1.重视开场5分钟。课堂教学的开场5分钟,要抓住学生,引入正题。“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开场,可以通过简要回顾上次课的授课内容,逻辑地引出新的问题而进入正题,也可以通过提问或提出一个实际的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注意,转入正题。开场5分钟环节的意义在于在新授课之前要成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博得学生的认同情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 做积极的笔记。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在听课的同时做笔记。这个笔记不仅是大纲笔记、知识点笔记,还是问题和感受笔记。学生不是把老师黑板上、课件上或课本上的标题、框架、知识点被动地抄录下来,而是要记录下在听课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感受和产生的疑惑,这叫作积极的笔记。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做积极的笔记,实现自我思考、自我激发。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点时间,可以只有2、3分钟,这是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把听课过程中灵光一闪的思想和问题经过思考使之逐渐清晰,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继续思考等方式把课堂上产生的感受和问题补充完整。

3. 激励教育。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茅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教育教学要给予学生自信心和满足感。因此“原理”课教学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传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要进行激励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能力、智慧统一起来,鼓励学生确立创业、敬业、发展、创新的观念,进而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也应当成为“原理”课教学的内容之一。

[1]Walter Dick,等.教学系统化设计(第5版)[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宋慧斌,赵爱威.实施系统化教学促进素质教育[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iscussionsoftheSystematicDesignof“Introductionto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CourseTeaching

Zhu Hongli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Zao Zhuang College,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China)

Modern teaching concept regard teaching as a process to systematize the knowledge to learn .The “Principles” course teaching design ca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s through the systematic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students obtain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individualize the teach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udents ,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student-oriented, and reform the assessment methods. We hav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ents achieve self-education and self-growth.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arxism;systematic design;students

朱红莉,硕士,讲师,枣庄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672-6758(2013)05-0014-2

G641

A

猜你喜欢
系统化原理教学效果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