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探析

2013-04-07 14:25胡小媛
关键词:舆情毕业生大学生

胡小媛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探析

胡小媛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科技的发展使网络无可争议的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额一直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热点问题之一,由此产生了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网络舆情,它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抉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我们需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环境,而这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己等多方面的努力。

网络舆情;就业问题;就业能力;对策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中国获得强势的发展,网络成为当下最强有力的媒介手段。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位居世界第一。网络传播的便捷、快速,使之日益成为反应舆情民意的重要阵地。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进行新闻时评,由此形成了网络舆情。

一 相关概念界定

舆情,现代汉语词典中指“群众的意见和态度”。[1]网络舆情必然与网络紧密结合,它的概念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有的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于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2]另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尽管对于网络舆情概念的意见不统一,但都包含着互联网和人们的意见、态度这两个重要因素,在本文中,将网络舆情视为:网络情况下的舆论情况。

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急剧升温,它具有直接性、突发性 、偏差性等特点。当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网络舆情爆料出来,就业问题作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亦经常被网民讨论,处在求职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是这一问题的重要成员和参与者。

二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在就业心态、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抉择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互联网上到处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新闻,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类的网络舆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如数年前曾经在网络上出现的一则被视为就业难典型案例的“北大学生卖猪肉”的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一度引发是否浪费人才的激烈辩论。2008年网络上又爆料出一则“1300名硕士竞聘30个卖猪肉岗位”的新闻,引爆了网民们的种种情绪,在网上有近四成的网友用“难过”来形容看了这则新闻后的感受,部分网友惊呼“研究生都去干这个了,我们普通本科生干啥”,部分网友觉得研究生卖猪肉是浪费人才资源,也有部分网友、专家认为大学生该转变就业观念了,先就业后择业。近年来网络上频繁现出大学毕业生卖烤红薯、卖菜、擦皮鞋等新闻,大学生做这些工作,网络舆情的导向慢慢地转为理解并接受,越来越多的网民用“高兴”形容他们的情绪,很多被访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接受并欣赏这种自我创业的方式。

以上这些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一方面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冲击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态。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够摆正心态,践行先就业后择业,秉持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想法。但对于部分毕业生来说,负面的网络舆情,如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自杀引发的“大学生无用论”等观点,给他们心理造成阴影,有些因此丧失信心,不敢踏入社会找工作。

2.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

网络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环境的重要平台。对用人单位来说,网上招聘收费低、速度快;对求职者来说,网上求职省力、省钱,投递简历方便、快捷。据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应届毕业生通过互联网络求职。[4]尤其对于“90后”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更青睐在网上“海投”简历找工作。但是网络上同时也充斥着众多的虚假信息。诸多求职网站要求求职者首先注册会员才能投递简历,求职者打电话给用人单位时也被要求说出获悉信息的网站名。一些毕业生在注册成求职网站会员后,信息被泄露,时常收到垃圾短信。不乏毕业生在网上找工作被骗钱的情况。今年8月份,某大学毕业生小郑就在通过网络求职的过程中遭遇骗局,用人单位以征收培训费的名义分别两次让小郑汇钱,小郑因求职心切,最终被骗走1300元钱。一些毕业生在被骗以后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并总结出多种求职网站骗人手段,警示大学生不要上当受骗。

关于求职信息的网络舆情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助于毕业生搜集更多的信息,找到更多的就业渠道,了解一些防骗的招数;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会被诸多的信息打扰,防不胜防以至受骗。

3.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抉择。

据麦可思研究编著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通过朋友和亲戚”初次求职成功的比例为13%,“通过本大学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求职成功的占32%,“通过专业求职网站”的占18%。[5]可见网络在大学生求职中占据一定的席位。网络舆情的导向作用,对准备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在地域选择、行业选择、薪酬选择等诸多方面起决定性引导作用。[6]如以前毕业生找工作热衷于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而近两年网络舆情导向于“逃离北上广”、向“幸福指数高”的城市进发。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地域选择方面不再注重于北京、上海、广东这样大的发达城市,而更多转向二三线城市。《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1》中也显示,在进行就业选择时,越来越多的“北上广”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眼光放得更宽,抉择时更加务实,不再迷恋大城市。

网络上关于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当村官、支援西部计划等的新闻毫无疑问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抉择。一些毕业生面临公务员竞争激烈的形势,进而改变自己的求职目标,转向考研;一些毕业生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成功创业;也不乏一些毕业生因获取了很多负面信息而选择回家啃老。

网络舆情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怎样把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使之发挥出更多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需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网络舆情环境。

三 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网络舆情环境的对策

针对网络舆情的双面性,有必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这单靠某一方面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乃至大学毕业生自己的共同努力。

1.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要做到:首先,改变工作的方式,关注网络舆情,重视网络舆情的动向。针对网络舆情中的“读书无用论”“大学生无用论”,政府需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出路,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并及时的宣传国家政策,正确分析、评论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针对网络上的求职虚假信息,政府需加大监管的力度,对于一些骗人的网站坚决取缔。其次,积极参与网上评论。政府应鼓励各级干部参与网上评论,扩大网上舆论的主流声音,将网络舆情引向健康的方向,防止个别人在网上发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再次,积极采取措施,为毕业生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如打击在招聘中存有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彻查网友反映的那些靠“关系”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

2.高校要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做到:首先,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应根据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内容,在确保基础理论课程开设的前提下,开发一些网络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网络应用方面的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业指导课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选聘的教师应参加一定的培训,具备一定的经验与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网络信息获取、甄别、简历投放、参加网络招聘会等的内容教授给学生,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导作用。再次,高校应建立校园招聘网。校园招聘网中可放置一些就业视频,毕业生信息档案,就业政策、流程、案例等,及时发布最新的就业信息,实行校际网络联盟。通过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关注大学生思想情绪变化,指导学生第一时间从网络上获取招聘信息,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导向。

3.全社会需关爱大学生就业,多发表鼓励性言论。

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经常听到“现在的大学生不值钱,一抓一大把”的话,多数人认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是越来越差,大多数高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有很多负面的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信心。在此,社会需要关爱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各种求职网站可组织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公益网络招聘会,给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近两年部分求职网站做了这个工作,但还需常态化。其次,全社会需转变职业观念,认识到职业不分贵贱。任何一种职业都应得到相应的尊重,职业没有高低之分,如果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范围将会更为宽广。再次,全社会应发表一些积极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不要经常充满责备地说这个能力不够、那个观念不对。要相信“90后” 的大学生有着创新精神,也能够吃苦耐劳,能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

4.大学生需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多原因在于学生自己,面对诸多的负面舆论,大学生需做到:首先,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需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的“就高不就低”的思想。其次,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主要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在大学期间,不仅要获取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其他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符合用人单位对于知识方面的需求。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这些都是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再次,掌握一定就业技巧。网络上的消息鱼龙混杂,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利用那些对于自己有益的消息去找工作。在制作简历和笔试面试的准备上,可以加入一些网上论坛,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下载一些公认的权威性资料进行学习,为自己的求职路扫清障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舆情同样如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其消极影响,以创造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更好的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举措。

[1]现代汉语词典[K].商务印书馆,1994:1407.

[2]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政治教育,2005(11):12-15.

[3]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4]中国新闻网. http://news.jlu.edu.cn/new/?mod=articleamp;act=showamp;id=19101.

[5]麦可思.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訾红,宋玮,张云霞.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ClassNo.:G64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alysisofInternetPublicOpinionontheIssueofEmploymentofCollegeStudents

Hu Xiaoyua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Anhui 233030,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amou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remains high;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issues, resulting much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which influence the employment ment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 as well as the access to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nd choices of jobs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 we need to create better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which needed efforts of governments , college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ogether.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mployment; employment ability;countermeasure

胡小媛,硕士,助教,安徽财经大学东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672-6758(2013)05-0008-2

G640

A

猜你喜欢
舆情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舆情
舆情
舆情
最“叛逆”的毕业生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