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2013-04-07 14:25沈加君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者冲突

沈加君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9)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沈加君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9)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两种文化的影响:管理文化影响学校和教职工的行为,大学生群体文化则影响学生的行为。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有其一致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乃至矛盾的一面。这种差异和矛盾主要表现在观念、角色和价值三个方面的冲突。

高校;学生管理;文化;冲突

“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1]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两种文化的影响:管理文化影响学校和教职工的行为,大学生群体文化则影响学生的行为。这两种文化都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受到同样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其一致的一面。同时,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主体和历史发展轨迹,因而必然存有差异,甚至是矛盾。一致性产生和谐,矛盾则会带来冲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种矛盾冲突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显性的,主要表现在观念、角色和价值三个方面。

一 观念冲突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贯穿着管理和服务的冲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以管理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或者说是把管理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从强调管理即是服务的现代管理理念来看,似乎管理与服务并无矛盾,更谈不上冲突,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从高校来看,尽管提倡在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强调管理的服务功能,但在具体工作中仍然是把管理放在第一位,“注重对学生的控制和操纵”。[2]造成这一矛盾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二是对高校管理者来说,传统的管理手段更加方便而且简单有效,管理者特别是具体的职能部门缺乏行为改变的动力;三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独立能力差和少数学生存在影响学业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得“管控”成为必要并合理化。而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管理就是服务,高校应该尽可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真的认同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高校与大学生眼中的服务也并不完全相同。这里又会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的要求是否合理或者说真的需要满足;另一个是学校条件是否具备、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合理”“需要”和“具备”“能够”并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必然受到判断者本人观念和看问题角度的影响。

以大学生在宿舍使用“违禁电器”为例。因为对安全的考量,巨大的责任和社会影响,使高校把查收“违禁电器”作为校园安全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除了反复的宣传教育、频繁的检查,还规定了严格的处理办法。而从学生角度出发,许多“违禁电器”本身是安全的,而且是必需的,能给自己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和舒适,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因此,一方面学校在查,一方面学生却在使用,“违禁电器”禁而不止成为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对此,一些高校的做法也在悄悄发生转变。2012年11月,《大学生》杂志组织各地的校园记者进行“有爱行动”大搜罗,其中就有华中师范大学在宿舍楼设置“功能室”,配备电磁炉、电饭煲等“违禁电器”以方便学生使用。[3]

观念的冲突还表现在制度文化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往往把制度放在首位,学生则把结果放在首位。一般情况下,两者并不会发生冲突,但在制度(包括程序)本身制订不尽合理或者在工作人员发生工作失误、相互推诿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由于缺少外在约束,许多时候,作为管理者制订的制度和程序,除了考虑实现管理目标之外,往往还会考虑对自己有利和方便,而很少会优先考虑被管理者的需要。

二 角色冲突

多年市场经济的浸淫,增强了人们的消费意识、交换意识。上大学从免费到自费,而且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费也大幅度上涨。这些变化,打破了罩在高校和教育者身上的神圣光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高校管理者正从权威、教育者的角色,向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变;大学生也摆脱了单纯的受教育者的角色,消费者角色意识越来越浓。这一变化,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尊重与被尊重、管理与服从的师生关系,消费与服务、民主与平等的契约关系逐步确立。

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大学生是主动的变化,而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则是被动的适应。大学生的主动性表现为不再被动地服从学校的各种安排,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要求以及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例如,应大学生的要求,众多高校为学生宿舍配置了空调这个“奢侈品”,学生宿舍公寓化、舒适化成为潮流。而大学生对不喜欢的课程和课堂教学多采取逃课或者不听讲的方式回避。2012年12月12日,中国政法大学78名法律硕士研究生集体状告母校的事件,更引发高校管理者的深刻思考。[4]

高校的被动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愿主动改变原来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仍然愿意将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于传统的模式当中。但可以想见的是,不管愿不愿意,高校必然要作出越来越多的改变。实际上,高校正在发生着各种适应性改变:各级各类高校都越来越重视招生工作,包装、广告等商业手段被普遍运用到招生宣传工作中;实行大类招生,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让学生能够选专业、选老师、选课程,尊重学生的“消费选择权”;组建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重视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把学生纳入到学校考核体系甚至是决策体系中去。例如吸纳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开展学生评教、评辅导员,并占有相当的考核评价权重等等。这些改变尽管还不是系统的、根本上的改变,但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渐趋激烈,学生对高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高校的角色转变必然会从被动转为主动、由局部迈向全面。

三 价值冲突

对大学生来说,大学的价值在于把自己培养成有价值的人,尽管这也是高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但两者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体现为一元的价值评价标准与多元的价值需求的冲突。价值涉及到评价,评价必然有标准,不同的价值追求,就意味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从高校来讲,虽然已经认识到大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多元化需求,但传统的惯性、固化的思维、创新的惰性,使得在管理模式、培养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仍然是一元标准。考试成绩优秀、遵守纪律的好学生标准仍然是高校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或者说核心内容。这一价值评价标准既单一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与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脱节。

相对于高校单一的评价标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需求及其评价标准则呈多元化的倾向,并趋于认同社会标准。这既与大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得到社会承认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关,也说明了高校在满足社会对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从调查来看,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大体可分为传统、功利、综合、模糊四种类型。

一是仍然认同传统的价值评价标准。高校当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按照传统的好学生标准要求自己。遵章守纪,按时作息,认真学习争取奖学金,努力考取技能证书,把考研、考公务员等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这部分学生也是高校管理者和老师乃至家长眼中的优秀学生。

二是功利标准,把能否适应社会、能否赚钱作为评价标准。高校在校生当中有一些这样的学生:十分活跃,与许多学生甚至一些老师相熟,有的担任校园代理或者在校园周边租有门面房,有的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边读书边做生意,有一定的收入,极个别收入可观。这些学生往往被视作校园中有能力的“成功人士”。他们当中大多数不重视学习,也看不上成绩好的同学,认为死读书、读死书没出息。

三是既重视学习也重视能力的综合型评价标准,可以视为传统型与功利型的混合型。这部分大学生认识到要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而且必须要有能力。高校团学组织和社团中的骨干,社会实践的积极分子往往就是这部分学生。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高校也认识到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因缺乏系统安排、相应的资源以及有效的措施,多流于表面。

四是模糊型评价标准。模糊型评价标准并不是没有标准,而是不清晰、不明确。这部分学生对人对事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时所想作出评价和判断,有的则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甚至逃课,问他原因,是因为觉得这门课学了没有用、没兴趣;有的称老师讲得不好,但自己又不想办法学习。在这部分学生中,还有少数学生是因为养成迷恋上网等不良习惯,缺乏现实的价值追求。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高校及其管理者与大学生群体存在观念、角色和价值三方面的文化冲突。认真看待、正确应对这些冲突,是高校面临的一项课题,也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1]彼得·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1.

[2]徐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6):37.

[3]方丹敏.有爱大学走过来[J] .大学生,2012(11下):10-15.

[4]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N].法大78名硕士状告母校. [DB/OL].[2012-12-28].http://news.sina.com.cn/c/2012-12-16/085925823021.shtml.

ClassNo.:G64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theCulturalConflictinCollegeStudentsManagement

Shen Jiajun

(Donggang College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69,China)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is influenced by two kinds of cultures: First, management culture, which influences college and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behavior. Second,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which influences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 As the components of campus culture, the two cultures hav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or even contradiction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tradictions mainly exist in three aspects of concept, role and value.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culture conflict

沈加君,硕士,副研究员,淮海工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淮海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DS2012055)。

1672-6758(2013)05-0032-2

G647

A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者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