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研究

2013-04-07 14:25
关键词:理论课媒介素养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研究

邹海英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平台,开辟了增强课程实效性的新途径;新媒体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内涵,促进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反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决定了其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认知、辨别和实践能力,影响着课程的实效性。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践途径、建立媒介素养实践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长期而必要的任务。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新平台和模式,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媒体语境下,媒介信息所表达或隐喻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感官和理性认知,因此需要大学生具备对媒介信息的系统认知与辨别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丰富大学生的媒介理论、增强媒介使用能力,提升媒介素养是课程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新媒体时代,大众媒介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大学生属于正在成长的一代,媒介在带给他们种种益处的同时,也使其深受知识被动、思维固定、社会道德和责任缺失的弊端影响。媒介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并随着媒介的发展而进步。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媒介素养需要人们对媒介信息有正确的认知,同时能够正确运用这种资源提升自我。“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随着世界各国对于媒介素养的关注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成就。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源自上世纪90年代,并进行了十几年的媒介素养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近年来开始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与实践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掌握媒介知识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当代大学生为90后,他们成长于信息时代,既易于掌握新媒体技术,又容易受其影响。“在与媒介的接触中,大学生不仅获得大量的信息,而且潜意识中接受了媒介信息所隐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校教育中,它已经构成了重要的隐蔽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考方式。”[2]在各种价值观和信息充斥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不能一味地追从媒介,也不能完全抗拒媒介,应该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成为媒介的主导者,而不是它的奴隶。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注,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目前,在对杭州和西安高校的调查研究中得出,“新媒介是大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媒介;大学生使用媒介的目的以娱乐、交往为主,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强;大学生在新媒介制作和参与方面有所进步,但基本处于自娱自乐阶段;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较为零散,没有形成体系”。[3]大学生对于媒介的认知、辨别、使用等方面都有提升,但是大学生对于媒介为其提供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认识不足,还主要拘泥于媒介的娱乐性,同时对于新媒介的制作、参与方面积极性不够,知识储备不足,还需要提升和发展。这代表了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总体情况。

三 契入课程创新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构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模式

1.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自主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是根本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观念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为学生找到一种判断正确错误的标杆,这种做法往往是先入为主地为学生灌输了正确和错误的概念,具有保护主义的性质。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在产生文化融合的同时也造就了文化的抵触,容易使大学生迷茫于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丛林之中,从而失去自我的判断,产生认识误区。

思政课不仅进行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等,更需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的效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灌输性地介绍媒介理论、媒介知识,而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的主导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科学的教育思想,这才是最根本的,否则再强调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乃至开展相关实践都只是皮毛,只是一种遐想,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2.根据课程性质系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完善大学生媒介知识结构的切入点。

媒介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重视度是必要的,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结合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实际情况完善大学生的媒介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党和国家思想观念的体现,在现代教育中要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实效性,需要通过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对媒介信息进行甄别,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进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和信念,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否则,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盲目跟从、信任会导致其思想认识产生偏差,降低对思政课的理解度,就不能坚定其意识,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进行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与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密切相关,并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课程教学活动中必然需要通过媒介机构运用媒介技术获取大量的媒介信息,其中包含了各种思潮和价值观,教师通过课程引导比较、分析,可以将媒介机构、媒介类型、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受众等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使其在掌握媒介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性地正确认知媒介信息的价值,在教学的同时也完成了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媒介素养,并将其转化为道德与法律层面的责任感。

3.媒介传播常态化,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时代,人类处于信息高度化和传媒高度化的环境中,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与传媒,未来的时代是新媒体的时代,教育也处于新媒体的范畴之内。 虽然教育教学已经离不开新媒体,但是更多只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学生感受的新媒体环境只是在短短的教学时间内,课后即脱离这种环境,其缺点是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连贯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活动中,做到媒介传播常态化,打造媒介氛围,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在教师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和技能的条件下,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有效展现媒介传播知识的功能,通过实践活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媒介环境,感受媒介文化,使学生在媒介环境中逐步形成理性认识。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使其感觉这不是一门枯燥无生趣的理论课,而是与国内外形势动态密切相关、与时俱进的课程,实现传媒的教育功能,同时能够拓展学生视野、开阔思路,在给学生提供新的思考内容的同时培养他们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与固定思维,使大学生获得感知、理论的双丰收,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4.以媒介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为学生所喜欢甚至产生抵触的主要原因是与社会脱节、联系不密切,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新媒体是改变大学生对于思政课传统观点的便捷方式。从大学生偏爱新媒体的心理角度出发,将大量的媒介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具有广泛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泛采用丰富的媒介信息资源,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关联起来,鼓励大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关注度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媒介实践活动中,建立课程网站、师生QQ群、微博客、博客等网络群空间,打造网络教学环境,搭建课程的网络平台,让大学生在媒介实践中产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媒介实践活动与课程的有效结合,催生了大学生运用新媒体解决课程学习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必然促使大学生关注媒介素养,无形中加强了大学生对于媒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达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媒介素养教育是相得益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实践体系是关键所在,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必将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模式。

[1]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 ,2004(12):11.

[2]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燕,洪浩轶,刘佳佳.东西部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杭州和西安部分高校为例[J].新闻知识,2012(5):31.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MediaLiteracyEducation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

Zou Haiying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new way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However, the students’ competence to cognize the media literature and decided what media literac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Therefore, improving students' competence to recognize and choose the patterns of media literacy is a long-term and necessary tas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邹海英,硕士,讲师,绵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助课题(2012-2013),项目编号:SZ2012243;绵阳师范学院教改课题(2012-2013),课题编号:Mnu-JY1227。

1672-6758(2013)05-0042-2

G641

A

猜你喜欢
理论课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