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看汉英典籍翻译信息补偿
——以林戊荪《论语新译》英译本为例

2013-04-07 14:25琳,梁
关键词:诗学论语译者

刘 琳,梁 颖

(1.鲁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2.莱山区实验小学,山东 烟台 264003)

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看汉英典籍翻译信息补偿
——以林戊荪《论语新译》英译本为例

刘 琳1,梁 颖2

(1.鲁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2.莱山区实验小学,山东 烟台 264003)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损失一直与翻译相伴,翻译补偿也是翻译题中应有之义。在文化翻译理论观照下,通过分析林戊荪《论语新译》英译本的信息补偿可以看出译者通过文内文外的补偿方式对原文进行改写,采取释译融合的策略向西方读者传达中国传统文化。

翻译;信息补偿;文化翻译理论;《论语》

一 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际,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过程。没有任何两个民族具有完全相同的背景,在翻译中总会有一些损失或扭曲。翻译过程中存在翻译损失,这是翻译的本体特征。但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损失,翻译补偿势在必行。中国文化典籍不仅对中国产生着深远影响,也深刻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其英译对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还没有从文化翻译理论方面界定和分析翻译补偿的论文。本文以林戊荪《论语新译》英译本为例,试从文化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翻译补偿问题。

二 文化翻译理论要点与翻译补偿界定

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改写,也是一种文化操纵。该学派代表人物Lefevere(2004)从文化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意识形态是指上层建筑和社会思想,对译者、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都有影响。译者受一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译者还担负着跨文化交际的使命,将原语文本包含的本土意识文化价值观等传播给异域文化。赞助人指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有可能妨碍、禁制、毁灭文学的力量,可以是某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和组织。一般情况下,赞助人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致。诗学指除了意识形态之外制约翻译策略的因素。诗学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文学的体裁、符号、主题以及人物原型及特征;另一种是关于文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的观念。诗学观在一定时期一旦形成就会反映该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写作的功能特点。译者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文化诗学来改写原文,以达到让读者接受的目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变,而且还是译者对原作进行文化层面上的改写,译者主要根据其所在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通过操控原语文本及文化达到让译语读者尽量接受的目的。

由于翻译损失存在隐蔽性和相对性的特点,以及人们对翻译本质认识的滞后性,对翻译补偿的研究仍处于尚未成熟的初始阶段(夏廷德,2006:3)。目前译学界尚没有相对统一和得到广泛认可的翻译补偿定义。以下是部分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翻译补偿的界定。Baker(1992:78)认为,“(补偿)指的是可以不理会或淡化源语文本中诸如惯用法之类的特征所出现的确切位置,而是把这种特征置于目的语文本的其他位置。”Harvey(1998:37)的界定是“补偿是通过使用目的语和/或其文本特有的手段,在目的语文本中再造一种类似效果,以便对源语文本效果的损失进行弥补的一种技巧。”Newmark(2001:90)认为“当句子某一部分的意义、声音效果、比喻或语用效果的损失,在句子的另一部分,或在一个相邻句子中得到补偿就可以说发生了补偿。”王恩冕(1988:11)的界定是:“用译入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换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语义损失。”刘树森(1997:168)认为,“翻译补偿是一种翻译技巧。……译者意识到的某些损失可以通过运用某些手段进行补偿,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夏廷德(2006:68)把翻译补偿界定为:“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王晓农(2011:270)比较了关于翻译补偿的一些主要界定后认为,目前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补偿仅与特定文体及美学修辞有关,主要涉及双关、典故、语音效果的语言转换和审美要素补偿。另一种观点是将翻译几乎等同于意译。这两种观点,前者对补偿的界定似嫌过窄,而后者则过宽泛,是一种广义的界定。第三种观点认为翻译补偿包括增删、融合、分解、释义、移植、借译等手段及和修辞有关的补偿。

从文化翻译理论角度,笔者认为翻译补偿具有以下原因与特征:翻译过程中,由于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差异,造成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的译语读者在其译语文化主流诗学、意识形态操控下解读译文文本时发生信息不足或者冗余而不利于实现赞助人及译者所译文本的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传播目的,因此译者在译文文本内部或外部对这种信息不足进行恰当弥补或在译文文本内部对冗余信息进行删减,以有助于译语读者正确解读译语文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勒菲弗尔用“改写”来高度概括翻译,认为注释、评论、选编等都是“改写”的表现,翻译本身也是一种“改写”。翻译补偿就是译者改写、操纵文本的手段。

三 《论语》英译与林译《论语新译》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其英译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译坛的重视,在《论语》的翻译史上,自16世纪末拉丁文本出版以来,已经有30多个译本。在英译汉语典籍《论语》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受不同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的社会目的也不同,译者所译文本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翻译策略。近年来,中国在文化政策方面强调重建中国的文化价值认同,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越来愈受到关注。9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兴起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和新一轮的文化建设的热潮。翻译作为一种语际媒介,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全方位的发展,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将中国语言、文化、历史及现状介绍给世界,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同时,由于汉英翻译的特殊性,更需要中国人通过逆向翻译来传播中国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近年来由于孔子热的兴起,人们对孔子的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典重译”是一大翻译潮流。近年来,西方读者渐以一种开放、包容、欣赏的心态来解读中国的《论语》。对以上新形势有深刻理解的林戊荪先生选取了《论语》作为英译对象,顺应了国内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也符合国外对中国文化认识的需求。

林译本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该出版社主要从事各类外文版图书的编译出版,读者对象主要为外国读者。外文出版社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必然是与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一致的,其出版的图书也是要符合当前的文化政策的,必然对译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林先生曾任外文局局长兼中国对外出版集团主席,退休后曾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翻译家联合会理事、《中国翻译》杂志主编,现任中国翻译协会顾问、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等职。他非常熟悉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作为跨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林先生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英译《论语》的过程中,他也是站在跨文化的高度来进行翻译的。他熟悉其他的《论语》译本和《论语》最新研究成果,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翻译《论语》。因此,译者是在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翻译的。

历来认为,《论语》是语录体哲理文,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尹建章(1982)从记叙、抒情、语言特色方面阐述了《论语》的文学性。记叙方面,主要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仪态动作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描写,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抒情方面主要通过客观抒情的方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喜怒哀乐的感情,以突显人物形象。在语言特色上,主要运用雅而俗的口头语言,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以及纯熟多变的虚词来表现这部著作的艺术特色。《论语》虽非典型的文学作品,其英译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译入语诗学制约。

四 关于《论语》林译本翻译补偿分析

在文化翻译理论观照下,逆向翻译显现出较为复杂的图景。中国人实施汉英翻译是一种汉英逆向翻译活动,译者受到中国文化和英美主流文化的交叉影响。就《论语》英译而言,由于中西文化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译者想要把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传播到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西方世界去,既要考虑完整传达中国文化典籍的义理框架,又要根据英语文化的接受视野对汉语文本进行必要的改写,以更好地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译者根据一定的翻译目的必然对原文进行一定改写,通过各种翻译策略面对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英语读者进行翻译,以便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译本。这就涉及通过适当的补偿操作来引导读者解读。

1.翻译补偿类别。

关于翻译补偿的分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做出了不同的分类。本文首先采取空间分类方法把翻译补偿分为译文内部补偿和外部补偿两类。译文内部补偿主要是指在译文内部句子、段落内的补偿。译文外部补偿则是指在译文正文外部进行补偿,主要包括对译文整体、原作者等的注释、附录以及译者所加的前言、后记等,也包括译者对译文某个词、句子、段落所加的脚注、尾注,一般称为副文本。林译《论语新译》非常注重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可能造成的信息丢失,在《论语新译》英译本中从英语译文内部和译文外部实施了大量补偿,大大提升了译本的文献性价值和可读性。

2.文内补偿。

在译文内部的补偿主要是在句子层次上对文本信息做出补偿,文内补偿可进一步分为概念性、结构性、文体修辞性补偿。(王晓农,2011)概念性补偿主要是通过增加以实词为主的信息表达来在译文中解释目的语读者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典故以及与政治、习俗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性补偿主要是考虑到汉语与英语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在英语译文中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增补句子中的必要的成分,结构词以及原语中省略的词等。文体修辞性补偿主要是再造原文的修辞效果,主要是谐音、歇后语以及语气词、情态词等的增译。

据笔者统计,译本正文中共有4471处补偿,其中概念性补偿有2382处,结构性补偿有1907处,文体修辞性补偿有182处。概念性补偿主要是对《论语》中的术语,如 “君子”“小人”“仁”“道”等进行汉字加注音的方式补偿。表明了林先生对汉语的尊重和严谨的作风。再就是对人名、地名及人物关系作出解释,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信息。结构性补偿中主要是对汉语原文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及其他成分的补足。文体修辞性补偿主要将汉语句子中的比喻等修辞方式在英语译文中表现出来。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译者采用了大量的概念性补偿来向英语读者忠实地反应《论语》的基本思想内涵,并通过大量的结构性补偿弥补由于汉英语言差异导致的句子结构不完整的问题,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向西方读者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3.文外补偿。

文外补偿主要包括林先生在页脚加的149处脚注,前言一篇,译者前言一篇,导言一篇,导读说明二十篇,附录一篇,插图12处以及作者的简介一篇,使译本具有较高的自足性。译者在译本中添加了大量的脚注,在149处脚注中, 有142处概念性文外补偿,用以解释相关的人物关系,历史背景信息以及孔子的思想。有7处属于文体修辞性补偿,将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例如,在翻译“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时,林先生除将英语意思翻译出来以外,还在脚注上标明“Here Zaiwo is using a pun, because the ‘chestnut tree’and ‘tremble in awe’are homonyms in Chinese.”(林戊荪,2010:63)将汉语原文双关的修辞手法通过补偿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每一篇之前,译者都加了导读对该篇的主旨大意简要介绍。在译者的前言中,译者讲述了在翻译过程中增删多次,并且参照了最新的《论语》研究成果,在导言中对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对后世的影响做了简要介绍,并且比较了孔子与苏格拉底和耶稣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颜回、子路等六位孔子的弟子做了简要介绍,以及对孔子思想中“仁”“君子”“孝”等概念的阐释。译者通过文外补偿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基本的信息背景,考虑到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通过导读和前言的方式为读者解读扫清了障碍。

五 结语

林戊荪先生翻译的《论语新译》是一部优秀译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以译为主辅之以大量的文外补偿,这些补偿多以解释性为主,通过导言对读者进行引导和操控。并通过大量的脚注对孔子的思想深入解读,融入了大量译者对孔子思想的解读。在意识形态及诗学观的影响下,译者通过文内文外补偿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改写,采取释译融合的策略向西方读者较好地传达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

[1]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amp;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r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Baker,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1992.

[3]Harvey, Keith. Compensation [A].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Z].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8.

[4]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6]王恩冕.翻译补偿法初探[J].中国翻译,1988(2).

[7]刘树森.翻译补偿[A].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8]王晓农.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9]尹建章.《论语》文学性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10]林戊荪.论语新译(Getting to Know Confucius—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Z].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ranslationCompensationinC-ETranslationofClassics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TranslationTheoryWithSpecialReferencetoLinWusun’sGettingtoKnowConfucius—ANewTranslationofTheAnalects

Liu Lin1,Liang Yi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China;2.Laishan District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antai, Shandong 264003,China)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also an exchange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ranslation loss accompanies translation all the time, so the compensation is inherent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dop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on Lin Wusun’s Getting to Know Confucius—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The finding is that the translator applies textual and para-textual compensation to rewrite the original and adopts the strategy of fusing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to transmi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he Analects

刘琳,在读硕士,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英汉、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梁颖,英语教师,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1672-6758(2013)05-0078-2

H315.9

A

猜你喜欢
诗学论语译者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背诗学写话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如何读懂《论语》?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