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

2013-04-07 14:25
关键词:中西内涵距离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

杨佰才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也有天壤之别,这就使得“虚静说”与“距离说”同样蕴含着截然相异的审美理想。就此,试从两种范畴的审美倾向入手,对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虚静”说;“距离”说;中西比较诗学;审美鉴赏论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强调以空追有、以静追动,以宁静混沦的心灵空间去映照活泼泼的生命情调。作为审美态度论的“虚静说”有着复杂的理论内涵,朱良志在《“虚静”论和“距离”说不是等同的美学范畴》中将这种理论内涵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虚,即虚静心态的创造;二是静,即虚静的稳态心理定势的形成;三是动,动是艺术伟力的释放,审美飞跃的实现。这就是说,无论是艺术创作实践还是艺术审美感知,都需要在“虚静”之心的指引和主导之下才能真正完成。总而言之,中国美学史上的“虚静”论既是一种审美态度论,又是一种艺术创作论;它不但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趣味,还具有指导创作实践的效用。“虚静”论作为艺术鉴赏领域里的典型范畴,虽然并没有庞杂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却拥有极为精深的内涵,是中国人形而上学的审美旨趣在文艺领域的完美呈现。

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相对应的是西方的“心理距离说”,它是由英国著名美学家兼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于1912年在其《作为一个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最早阐释的。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或“精神”)距离时,审美主体眼中的对象才是美的,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心理距离说”。西方文化倡导细致的逻辑分析与实证演绎,布洛在阐释“距离”说时即用了海上航船遭遇大雾的事例。船行海上而遇大雾,乘客们对不可预知危险的恐惧,对耽误行程的焦虑,对恶劣环境的烦躁,都会使得乘客游兴全无,现场乱作一团,但倘若换种心境去看待这种事故,抛开其他一切不舒畅的心情和担忧,而代之以一种“静观”的心态去欣赏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奇观,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的享受,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正是“心理距离”。布洛认为,对待海雾的两种态度也缘于两种感知方式,即一般感知和审美感知。一般感知单纯以眼前的功利和实际需要为动机,是一种机械的本能观照,而审美感知则抛开了功利的束缚和主观需要的牵绊,以一种纯客观的视角去审视对象,因而具有难以超越的绝对客观性。在布洛的美学体系中,只有用审美感知检验出来的艺术才能真正称之为艺术,这种“距离”也正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源。

综上所论,中国古代美学的“虚静说”和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其一,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强调审美观照时的超功利性和非理智性,都认为理性因素和主观意识会消弭审美感知的灵性,使审美的悟性难以展示其魅力。其二,两者都对审美主体有艺术修养上的要求,无论是单纯的“虚静”还是单纯的“心理距离”都不能完成对艺术的鉴赏,它还要求审美主体有一颗艺术之心,并能在鉴赏过程中积极发挥非情感化的能动性,从而实现超越自我的移情活动。因此,传统观点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也就不足为奇。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虚静”说和西方“心理距离”说有着各自的理论渊源和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两者并非等同的文艺范畴,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角度看,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虚静”说比“距离”说有着更为广泛的文艺价值和指导性,两者虽同属于审美态度论,但“虚静”说还影响着艺术创作实践。“虚静”说不但讲求审美主体在艺术鉴赏时的超功利性,还要求在创作实践中,艺术创造者的“心斋”“坐忘”等,正如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它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这都表明“虚静”说的内涵要比“心理距离”说更为丰富。另外,布洛在其理论中把“心理距离”当作艺术评价的标准,否定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的美,把心理机制看成美感唯一的源泉,也即,“距离”说强调审美的标准是“距离”而非客观美感,这和“虚静”说是大相径庭的,“虚静”说恰恰认为,首先是审美对象具有美感,审美主体才会去用“虚静”之心去感知,而不是假定客体具有整体的美才去追求。

第二,“虚静”说的理论内涵超越了文艺的范畴,“距离”说却是单纯的艺术鉴赏标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虚静”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从最初的哲学领域推进到之后的文艺领域,但无论如何演变,其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意味并未消减。在传统道家学说体系中,“虚静”是一种无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原则,道家以这种原则为纲,致力于自我精神家园的构造。儒家美育思想和“虚静”的紧密联系体现道德修养上,在儒家思想的视野中,虚怀若谷的心胸和静心观物的态度是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审美主体有道德层面的造化。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虚静既是审美主体所必须的心境,也是艺术家致力于达到的境界,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这种“目的性”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许多失意文人、落魄显贵在山水田园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从而实现了面对惨淡现实时的从容达观。

第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虽然肯定“距离”在审美感知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种“距离”却是通过身体机能器官如眼睛、鼻子、耳朵等完成的,是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对客观对象的瞬间感知。“虚静”说则强调源自审美主体心灵的顿悟和体验,是一种静穆的观照方式,在抛弃了主观的功利性之外,还要做到耳目鼻等五官的清净,在一种近乎禅化的境界中实现对主体的超越。当然,这并非指要无视感官的存在,而是要将感官的体验注入到心灵中去,用心灵的独特方式完成艺术的鉴赏活动。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宗炳的“澄怀味象”等命题都用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肯定了“虚静”这种精微的体验方式,主张用这种清明之心去洞察生命的神秘。

第四,“虚静”说和“心理距离”说都强调“距离”对艺术鉴赏的主导作用,但这种“距离”的内涵却是迥然相异的,这和中西方早期文明的差异紧密相关。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先民们过着一种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们视野之下的现实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和安静闲适的味道,他们创造的文学形式和内容侧重于抒情和道德修养,这种状况在文化上促成了“天人合一”的伟大命题。西方早期社会的人们则遭遇着极端残酷的生活考验,他们必须时时刻刻准备着与大自然的争斗,无论漂洋过海还是背井离乡,都需要随时应对恶劣生存环境的各种挑战,在这样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生存环境下,他们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多是叙事和生存斗争,这就为西方“天人对立”思想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表现在艺术鉴赏领域,“虚静”说追求“天人合一”,强调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摒弃功利目的之后的情感交融,从而实现物我相忘的境界。也即是指,“虚静”说所蕴含的“距离”,是一种超越“距离”之后的“距离”,这种“距离”非但没有造成主客之间的对立,反而使两者之间产生了更奇妙的融合关系。西方的“距离”说则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以布洛的海雾为例,这原本是一件极度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直接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安全,也必然造成物我的尖锐对立,但在布洛的“距离”说中,他使主体刻意忘记自然灾害的威胁而去审美,从而达到心理层面上暂时性的超越,这就给我们造成了“距离”说追求物我合一的假象,同时,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论证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事实上,“距离”说并未摆脱西方传统意识里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学观,这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作为审美鉴赏论的“虚静”说和“心理距离”说也有着极为不同的理论内涵。

中西方在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等领域,普遍存在着迥异的美学追求和审美理想,这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思想倾向的差异等有直接关系。在艺术鉴赏领域,中国的“虚静”说和西方的“距离”说虽然同属于审美态度论,但是两者的理论内涵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当今中西比较诗学普遍兴起的时代背景之下,借鉴西方的美学理论去完善和重新演绎中国古代的文艺理想,对发扬我国文学的民族特色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朱良志.“虚静”论和“距离”说不是等同的美学范畴[J].江汉论坛,1987(8).

[5]张兴娟.试比较“心理距离说”与“虚静说”[J].大众文艺,2011(17).

ClassNo.:I0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DifferenceofArtAppreciationBetweentheEastandtheWestfromthePerspectiveofEmptinessandDistance

Yang Baica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As the two representative purports of art appreciation theories in both west and east countries , the emptiness and the distance have the sam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Both of them belong to the aesthetic attitude categor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non-utility and the arts comprehension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s mental state during the aesthetic activity. However, the aesthetic ideals of emptiness and distances are poles apar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 areas from which they come,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which influence their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rt appreciation theorie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esthetic tendency of the two domains.

Emptiness;Distance;Comparative Poetics;Aesthetic Appreciation Theory

杨佰才,在读硕士,延安大学文学院2010级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1672-6758(2013)05-0099-2

I02

A

猜你喜欢
中西内涵距离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挖掘习题的内涵
算距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