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2013-04-07 14:25朱经苹
关键词:橡树生命力诗人

朱经苹

(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丁尼生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朱经苹

(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之一。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阐述诗人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生态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渴望回归自然;讴歌顽强的生命力。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自然死亡;生命力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优秀诗人代表之一。1809年他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牧师家庭。秀美的乡村风光以及浓厚的家庭文学氛围使得年幼的诗人在精神上倍感舒畅。同时这段经历也为他今后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尚在年幼之时他就显露出一定的文学才能。十五岁时,他和哥哥查理斯合作发表了《两兄弟诗集》。(Poems by Two Brothers,1827)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而华丽,情感细腻且丰富, 再加上颇具新颖的自然洞察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在英国诗歌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年青时他生活也较贫苦,但自从《悼念集》发表之后他就在英国获得了巨大的荣誉,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并于1850年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

“他主要是一个描绘自然风光的画家,一个抒情式尤其是搀歌式的诗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词汇与美丽诗句的超级艺术家。”[1]作为英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有关自然因素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描写。“一般来说,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所有作品都属于生态文学研究的对象。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2]本文拟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挖掘潜藏于丁尼生诗歌中的自然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渴望回归自然以及对自然生命力的讴歌。

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丁尼生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诗人所描绘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景。然而诗人所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期,当时正值英国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时代。我们可以设想当时诗人经常见到的场面应该大致如此:机器轰鸣,噪音肆虐,森林与绿野在工业文明的机器下不停地遭到破坏与推毁。面对如此场景,诗人把对美好生态的构想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地传达给读者一种人景和谐共处的思想。

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溅吧,溅吧,溅吧》就是一幅人景融洽相处的画面。多数学者只看到了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的思友之情,而没发现在此诗中所透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溅吧,溅吧,溅吧,溅碎在/你冷冷的灰岩上,哦大海!/但愿我的言辞能表达出/我心中涌起的思绪情怀。/哦,那渔家的孩子有多好,/他同他妹妹正边玩边嚷!/哦,那年轻的水手有多好,/他唱着歌荡舟在海湾上!”[3]153面对大海,面对浪花,诗人的心中涌起了对亡友哈勒姆的哀思之情。与诗人当时灰暗心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幅非常明亮欢快的场景:在海边的沙滩上有一对正在玩耍的渔家兄妹,他们活蹦乱跳,大声地叫嚷着。同时还有迎着大海与浪花而轻快放歌的水手。这欢乐的场景虽然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异,但也同时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人景和谐的美丽图画。

在《女郎夏洛特》中,诗人替我们勾画了一个似仙女般神秘的女子。过往的路人不知道她姓甚名谁。由于她居住的寂静小岛的名字叫夏洛特,因而她便得名为女郎夏洛特。“可有谁见过她挥一挥手?/可有谁见过她站在窗后?/她可曾传诵在百姓之口——/这一位女郎夏洛特?”[3]25“柳树泛白光,山杨在颤抖,/拂过的风儿虽说轻柔,/也吹暗河面,把河水吹皱;/而河水在那岛旁流啊流,/永远流往卡默洛特。/灰色的四座角楼和四墙/俯视着大片开花的地方;在这寂静小岛上的绣房/ 深居着女郎夏洛特。”[3]24柳树,山杨,微风,泛起皱纹的河水以及神秘的女人,这一切是显得多么的唯美。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此时的和谐之美弥漫着一丝无奈的忧伤之情。 女郎独居一座美丽如画的小岛,犹如居于世外桃源,与世隔绝。只有从远处飘来的收割人的歌声以及她手中的那面可以看见外界的魔镜维系着她与世间的联系。

《国王抒情集》是诗人依据中世纪英国的亚瑟王传奇故事而改编的一首叙事诗。诗中朗斯洛特骑士与桂妮薇王后的爱情故事是诗歌的一个亮点。“在这一年中的妙龄时候,/朗斯洛骑士,桂妮薇王后/驰过鹿儿爱藏身的林薮——/响着喜洋洋的清脆的莺喉。”[3]142“她那奶白色骡子的四蹄/时不时傍着潺潺的小溪,/踩上常春藤交错的繁枝,/跨过开有紫罗兰的地衣。”[3]142“她飞驰在阳光中,浓荫下,/欢乐的风儿轻轻抚弄她,/拂动那辫子上的长卷发;/瞧她纤纤手把丝缰一拉,/那拐弯的模样有多俊美——/为此,有一个男儿已放弃/他别的幸福和人间一切,/为同她美美的吻儿相接/已经把雄心全耗费。”[3]143在风和日丽的时刻,在红雀画眉的清脆歌喉中,斯洛特骑士与桂妮薇王后身着漂亮的服饰,骑上心爱的骡子一同外出去享受自然的美丽与芳香。此情此景是多么的温馨,人与景搭配得又是多么的和谐。

二 渴望回归自然

在生态主义学者眼里,人与其他生物一样,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并非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诗人的很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一种渴望重归于土,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

在《提托诺斯》中,提托诺斯被赐予永生,但他却不愿再受永生的折磨,而是渴望回归自然的死亡。 此则诗歌是依据神话传说而作的。提托诺斯被黎明女神爱上了,并且在她的请求下宙斯赐予了提托诺斯永久的青春美貌,结果他却越来越衰老,非常渴望死亡。诗歌的开头便给我们讲述了世间一切皆有生与死。“树木会凋零,树木会凋零了倒下;/水汽凭哭泣,把重负卸落到大地;/人来耕起了地,然后便躺在地下;/活过了许多春秋,天鹅也会死去。”[3]99树木会落叶从而凋零,水汽最终也将落入大地之中,人以及天鹅都将面临死亡,这一切都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在诗歌中,提托诺斯认为自己只是凡夫俗子,不需要再超越那个命定的终点而不归于大地。“既是凡人,为什么/想要和与他同类的人有所不同?/在那个命定的终点,万物得止步,/因为这最合适,为什么要超越?”[3]100“请放开我吧,请把我归还给大地,/你看得见一切,也将看见我的墓。”[3]103

在《一切都将死去》中诗人的语调虽然有点悲观,但却客观上道出了一切生命都会有自然死亡的那一天。在《克拉丽》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克拉丽的坟墓周围到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昆虫。长眠的克拉丽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悼念集》是丁尼生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这首长诗也显露出他对死亡的看法。“但在第五个秋日坡道上,/我们走的路已开始偏斜,/当我们随希望之神走下,/可怕的死神却坐在前方;/他拆散我们美好的友情,/把他冰冷的黑大髦一摊,/让你在其中被裹成一团,/闷得你咕吭声模糊不清。/ 他带着你去了,去的地方/我看不见也没法去,虽说/我急急地走,心里在想着;/他也等我在某处荒原上。”[3]183此诗中的“他”指诗人的好友哈勒姆。“可怕的死神”,“冰冷的黑大髦”,“去的地方我看不见也没法去”,“荒原”,这些词语透露出诗人对于死亡还是有一种恐惧的心理。“请相信:我们称为死者的/是更为丰富的日子的生者/追求着更高的目的。”[4]519从上句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诗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的变化:他已经变得不再害怕死亡,反而对死者怀有一种羡慕之情。

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晚年时是如何看待死亡的。《过沙洲,见领航》是诗人在80岁高龄时所作的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此诗虽然简短,然而比喻形象而生动,一直被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众多批评家所关注的热点之一。整体而言,它透露出作者对死亡——回归自然的一种非常坦然的态度。 “当我出海去,河口沙洲莫悲哭。”“当我登船去,/别离时分莫哽咽。/尘世小,人生短,/这潮却能载我去远方;/过了沙洲后,/但愿当面见领航。”[3]299此诗中的“出海”,“登船”都喻指诗人走向死亡这一过程。沙洲喻指“生命之限”,“领航”可以解释为上帝。诗人在诗中似乎在劝告自己的亲朋好友当自己死去时不用太悲伤,因为毕竟“尘世小,人生短”。 诗人此时已经不像以前某些诗歌里那样渴望永生了,而是非常坦然地认识到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最终是要融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

三 热爱自然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诗人的作品中融入了不少的生物符号,它们通常被用来象征顽强的生命力或美好的精神。同时这也表明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动植物世界非常的关注,因而能够写出如此传神的作品。

“他蜷曲的爪子抓着岣岩;/下临荒山野,上近太阳边,/周围的世界是一片蓝天。/底下是蠕动着的皱海面;/他站在绝壁上细细观看,/接着扑下时迅猛如雷电。”[3]147《鹰》是诗人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而且也被众多的中国读者所熟知。从此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鹰这种动物的顽强的生命力量。他的爪子抓着岩石,居高临下,都快到太阳边了。周围是一片蓝天,身下是大海。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气势非凡,似有不畏一切困难的勇气。诗人在此诗中采用了拟人的手法。鹰本来是一种动物,但诗人一直用“He/他”来指代它。因而我们可以理解诗人此首诗是想借鹰这种生命力顽强的动物来喻指自己必须象鹰一样克服各种困难,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们知道当时他的旧友哈勒姆的死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迅猛如雷电”给我们透露出了它的速度非常之快,而且力量刚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泰德。休斯《雨中的鹰》中的鹰好像更容易被恶劣的环境击败,“那鹰也许在悠闲的某时遭遇了/不测的风雨,遭遇气流,从高空被抛下,/从他的眼中跌落,沉重的云撞击着他,/地面将他捕获;天使的圆眼睛/碎裂了,他心脏的血与地上的泥泞混在一起。”它最终从高空落下,眼睛也碎了,心脏的血与泥泞混杂在一起。丁尼生的《鹰》似乎更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威廉姆。布莱克笔下那只凶猛异常的老虎。“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燃烧着的惶惶的火光”《鹰》虽然只有短短的六行,却给我们展示出了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也道出了诗人亲近自然,细致观察自然的态度。

无独有偶,我们来看看丁尼生的《橡树》中对橡树的描写。“少年们,老人们,/让你们一生/也学学那橡树:/它春光里闪耀,/活像一树金。/接下来是夏日,/它郁郁苍苍,/而秋风里要变,/它色泽转沉静/又变成金黄。/原先的枝上叶,/终于都落地;/你瞧它兀立着:/那树干,那树枝,/是裸露的力。”[3]252《橡树》 描写了橡树一年四季的情景:在春天它一树金黄,夏天郁郁苍苍,秋天里色泽又成金黄,到冬天了虽然只剩下裸露的树干与树枝,它却显示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此时的橡树在诗人的心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树了,而是已经升华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力量。因而诗人在诗的第一行就直接劝告人们要学习它。当然同时也是在告诉诗人自己的内心要像橡树一样顽强而勇敢地活着。诗人的一生其实也经历了不少痛苦:一开始爱情不得志,后来又遭受失去密友的打击。因而这首诗歌的同时在鼓励自己要像橡树一样勇敢地活着。在中国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橡树被喻指为高大伟岸的爱人。“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此时的橡树却似多了几份缠绵与柔情。

在《悼念集》第二首诗中我们同样可以感知到诗人对于顽强生命力的称赞。“你呀,任何风改变不了你,/阳光和花朵都同你无关,/连烙铁一般的夏日也难/触动你悠悠千年的阴郁。”[3]175在这里诗人描述的是长在离埋有哈勒姆遗骨的教堂和钟楼不远处的一棵古紫杉树。诗人此时是想借此棵古树的顽强生命力特征来暗指旧友灵魂的不朽。纵观诗人的一生,我们发现诗人的前半生过得并不怎么如意,直到185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后才收获爱情,那时他已经年过40了。同时自己的大学好友哈勒姆也在他们认识后不久就突然死去。因而我们可以理解诗人作品中的这些生物是携带有诗人特定的感情象征的。此外还有在《歌鸫》中为欢迎火热夏天而欢快啼鸣的歌鸫,《燕子呀燕子》中爱的信使-燕子,《鸽子》中的财富天使—鸽子等等。

四 结语

从创作风格上来说,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经常被归属于后期浪漫主义诗人。在思想内容上他的诗歌与早期浪漫派代表华滋华斯的作品是有部分重叠的。他们都关注普通平民的生活,如华滋华斯笔下的“露茜”,丁尼生笔下的“伊诺克·阿登”;当然他们也都注重自我情感的流溢,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关注。当然丁尼生的自然情怀也不只是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无穷赞美之中,而是在丰富细腻的语言文字背后隐藏有诗人独特的思想:对生命的热爱,抑或是对密友的思念,也有对自然规律的遵从。我们不禁发现,其与中国古诗词的“以物言志”的创作思想竟是不谋而合的。

[1]Robert W.Hill JR. Tennyson’s Poetry[M].New York: W.W.Norton and Company, Inc,1971:599.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

[3][英]丁尼生. 丁尼生诗选[M].黄杲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4-299.

[4]Eugene Parsons, The Poetical Works of Alfred Lord Tennyson: With a Biographical 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1897:51.

ClassNo.:I1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RelationshipBetweenMenandNatureinAlfredTennyson’sPoetry

Zhu Jing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63,China)

Alfred Tennys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in later Romanticism in England.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vealed ecological ideas in his works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men and nature’s harmonized co-existence; desiring for the return to nature; ode to the dogged vitality.

Alfred Tennyson;Natural Death;Vitality

朱经苹,硕士,讲师,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1672-6758(2013)05-0103-3

I106.2

A

猜你喜欢
橡树生命力诗人
橡树王国大挑战
贸易生命力
看不见的橡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晒娃还要看诗人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读《橡树上的逃亡》有感
读《橡树上的逃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