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与字之关系“管窥”《三国演义》人物塑造

2013-04-07 14:25王小英
关键词:三国演义

王小英

(拜泉第一中学,黑龙江 拜泉 164700)

从名与字之关系“管窥”《三国演义》人物塑造

王小英

(拜泉第一中学,黑龙江 拜泉 164700)

《三国演义》中人物一般都有名与字,而且名与字往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作者巧妙地借助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情节设计、情景虚构等方法;利用未出场定型、补充说明、反复强化等手段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性格及人性理念。

三国演义;名与字;人物塑造;思想倾向

名与字是记录和区分不同个体的称谓方式和语言符号。在中国古代由于分等级、别尊卑等特定社会需要,人们一般要行行冠取字之礼。诚如:《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周道也。”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冠者,礼之始也。字虽然独立于名之外,但取字一般都与名相关联,联系主要表现在:相近、相同、相反、相互补充等。达到了“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的效果。通读《三国》容易看出,人物的名与字有时展现其外在体征,有时突显其性格特点。

从宏观角度看作者对人物形象进行总体设计,使其层次分析、对比鲜明,而且整齐有序,然从微观角度细查不难看出作者又从不同角度、层次加以塑造之。如毛宗岗先生所言及的“犯”和“避”对立统一法、人物行为比较法等,本文从“名”与“字”关系法来管窥作者对其笔下的人物塑造情况。

罗贯中笔下许多人物都是采取多层思维的“名与字”塑造方法进行勾勒的。无论是主角刘备、诸葛亮还是配角陶谦、祢衡、彭羕等都被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事件中赋予了特定的特点,怎一个特字了得,这也正是独辟蹊径之处。

一 名与字关联寓“褒”看人物性格,言与行一致尊“汉”窥思想倾向

1.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纯笃。恭,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易》之谦卦:“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其谦逊的性格,可谓未出场先定型了。通过陈宫介绍知其是: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徒;借助刘备之口再对其仁人君子形象,不意受此无辜之冤的现状加以补叙说明。又借关羽、张飞与刘备之对话,既承陶公相让,他好心相让,反复强调,以此进一步突显陶谦之谦恭态度,谦逊性格。印证了《左传》所言:“让,德之主也”;让礼之主也。名与字与人的关系也诚如毛本所评:“其名曰谦,其字曰恭,其人则让,可谓名称其实”。以汉家城池为重,乃仁人君子之言;三让徐州之细节乃仁人君子之行,言行统一,名字契合,妙哉。另外通过曹操为报父仇大举进攻此中原之地加速故事进程,徐州让给汉室宗亲不仅是人情所需,更是历史所要。

2.祢衡,字正平。先是通过孔融之口荐,其才十倍于他;之后又将其才、其能上表与帝。作者的潜台词是要让友找到属于他的平衡支点。可平衡点之起点就遇不公待遇—“礼毕后,操不命坐”,故仰天长叹:“天下之阔,无一人也”。本以礼遇不公,又让做鼓吏。祢正平击鼓骂曹这一经典桥段的设置,妙在嵌其字,呼应其名,发之于心,不自觉中通过曹操之语、祢衡之言、刘表之行、黄祖之为等情节的层层推进来表露出祢衡的不平衡心态及孤傲的性格。

陈琳和祢衡同为骂操,前者是代笔为之,可事操;后者为自己为之,终不事操。平衡与不平衡的关节点在于是否尊“汉”,如果以汉家江山为重,则平衡,否则不平衡。衡早已耳闻了操挟天子利令诸侯之举动、许田打围之言行等,也了解了他从奸雄发展为汉贼的过程,故大骂特骂他,这样描写,意在突显尊汉反曹之思想倾向。

3.诸葛,名亮,字孔明。《说文》曰:“亮,明也”;《左传》言:“照临四方,曰:明”。诚如毛本:“天子者,日而借光于萤火,不成其为日矣。后人以孔明在蜀,耿耿如长庚之照一方。夫长庚则故胜于荧光百倍也。”

未闻其声,先知其人,通过徐庶介绍知其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矣”。后又借水镜先生、诸葛均等人之口进一步加以强化其照临四方的远大志向,可谓未出场先定型。加之作者为了应和名与字之间的关联“明亮”组合,夸张式的将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之能照亮光明前途的三把火功绩都记给了诸葛孔明。后又借助赤壁之战的影响力虚构了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星坛祭风等诸多经典桥段,通过大力渲染,以此来表现其超人之智,与名与字之寓意不经意间遥相呼应。明亮这一关键词直至军师逝去前后,也一直伴随着孔明左右。如:“五丈原诸葛禳星”这一回,详尽描述了相关细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灯,地上分布7盏大灯,外布49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上方谷只有7盏灯,此处又添出无数小灯,灯与灯前后呼应。不难看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希望灯不灭,将其光临照四方的时间延长。然而时间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魏延(字文长)闯入,延长生命之灯被踏灭,文与字的暗合借助魏文长之举来进一步加以强化。谷中之火被大雨所扑灭,这属天灾;帐中之灯被魏延所踏灭,乃属人祸。天灾与人祸俱来阻挡光照四方之人,天妒与人嫉合一,即便这样也没能吓倒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一生的孔明,就在知道自己生命已走到尽头之前还特意嘱咐杨仪:“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做一大龛,以米7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此描写悲而美,美是“充实”,就是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扩充到人容貌形色行为等各个方面,诚如孟子言:“充实而又光辉之为大”,即为人的道德人格光照四方,最为深层的寓意为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

4. 刘备,字玄德。《说文》:“备,慎也。”“德,升也。”,同时《道德经》称:德,道之用也。也许是名与字这层关系的要求,刘备从开始出场就表现为“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可为出场即显本色。为之后的宽厚德行埋下伏笔,故又将“事母至孝”等方面补充说明之。为了强化其性格,又对其环境因素及生活经历加以述说,早丧父,家寒,贩履织鞋为业,以此来点出其谦恭谨慎、厚积薄发的潜在人格表征。作者又巧妙设置了携民渡江、三让徐州、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等片段来对其宽厚德行、礼贤下士、忠义爱民的人物形象加以放大,使其深入人心。刘备特别讲究说话方式,如煮酒论英雄过程中,说话谨小慎微,与曹操形成鲜明对比,以此进一步反衬出备的谦恭谨慎。作者于此意在说明想要厚积薄发必须懂得谦恭谨慎和韬光养晦。

作者借助刘备之口所言:“今与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将其思想倾向基本定格为尊汉反曹,通过两者的处处对比,进一步将其思想意图强化之。

二 名与字呼应显气之各异,言与行统一探人性理念

《三国》中气和与气构成的语词频频出现,粗略统计有260余次,这是有意有形之气;无形之气,没有直接组词出现,而是通过行为叙说加以凝结之,同时利用名与字之间的呼应,将气之理念赋予人物之体。作家的气是根本性的,它是才能和志意的基础,诚如刘勰《体性》:“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1.太史,名慈,字子义。《管子》称:“慈者,父母之高行也”,《说文》讲,慈,爱也。其出场打破了以往借助别人之口去叙述其人,其事,而是开门见山式的自我介绍一番:先说名与字,然后续之,老母知贼寇城,说:“屡受府君深恩,汝当往救。”如不能解围,慈无颜见母……其母见之,喜曰:“我喜汝有以报北海也。”这番对话将一对懂得感恩,讲恩义的母子形象解读得淋漓尽致。作者也在无形中运用名与字之间的关系来展现人物有形的色彩,以此宣扬母爱的力量,传递知恩图报之理念。同时这样写意在与曹操为父报仇,不择手段进行对比之,以此来说明:“太史慈为母报恩,而终以克报,慈诚孝子也”;而后者倒行逆施,只能以失败告终。后又借助孙策之口,进一步了解了他是信义之士。信守约定,遵守承诺。病逝之前仍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他不仅是信义之士,更有大义之士的气魄与霸气。此情此景诚如孟子所言:“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赵云,字子龙。《说文》:“云,山川气也。象云回转形。”《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赵云在罗贯中的笔下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刻意为之,将其塑造为才气、灵气、勇气集于一身,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形象。

才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枪法,“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此其二为:才智,勇而不失谋,孔明每每用奇计都用赵云,如:孔明三个锦囊妙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和赵云不离玄德左右,随机应变的能力密不可分。

灵气,其关键一点是指人对外物感受及人与事之间关系的超常理解能力。一则对话援引如下:客问:“子龙一身全是胆,全以胆胜乎”,答曰:“还是识胜,非胆胜也”。赵云计取桂阳拒赵范寡嫂、入益州反对以房舍田园分赐功臣,及谏刘备为复关羽之仇急切伐吴等。此皆诸事,非常将军所能及也,可见子龙其灵气。

勇气,同为蜀国大将道德层次的高低可谓出场即定型之。魏延主动投降,被说成:“食其禄而杀其主,乃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其不义也”,这种不忠不义贯彻人物始终;然再看赵云,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等诸多经典片段中的表现,不仅是展现其过人的胆识与勇气,更是忠义德行的体现。

3.《三国》中周瑜之人物形象与《三国志》记载相差甚远,贬低周瑜的原因在此不赘述。性格性情及才情乃至兴趣基本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所颠覆,为数不多保持原貌的首推外在气质。周瑜,字公瑾。《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王逸注“瑾,美玉也”。周瑜首次登场,作者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之,当先一人,姿态风流,仪容秀丽。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妙语连珠式的介绍其外貌特征,不经意间名与字之涵义与其相暗合。另外还通过孙策之口予以强调之,甚至又借助孔明所写祭文来加强于此:“想君当年,雄姿英发”。用虚构的故事情节来描绘周公瑾之真实的外在气质,巧在契合名与字。也意在说明一点:真正的英雄气质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心的交流,当生命逝去之后,一切释然,以前发生的一切恩怨,在此冰释前嫌。

三 名与字相补充寄作者之理想,事与史相交汇显世乱之人生

周泰与蒋钦结伴出场。先介绍了同伴,然后再言及他的个人信息,姓周名泰,字幼平。(《字汇》称:泰,安也。)不难看出名与字相互补充,意在希望太平一生。接着叙述现状为:“二人皆遭世乱,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为生”。泰平并不太平,为了在让名与字达到其双关效果,大力渲染其世乱及他不泰平的人生经历。从守宣城救主到合肥之战突出重围,身中22枪。泰自身经常身临险境,难保平安,作者为了加强其效果,又在大场景中虚构一小人物周平,平以周泰之弟身份完成了自己在三国演义中的首秀,在夷陵之战中为了援助夏恂而出战,被关兴一刀斩了,在此按常理应该描写周泰之表情变化,只字未提,这就是作者高明之处,有意虚构之,最后处又不着痕迹。世乱时代,逝去亲人已经不足为奇,即便是美好的希望也能在事与史的交汇处化为泡影。

综上所例,可见罗贯中笔下人物的塑造,性格的勾勒及人性理念的形成,无形中和名与字之间关系相合,这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的暗合。化用黑格尔的一句话:人物性格“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他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同时又能运用名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保持住生动性与完满性”。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毛宗岗.毛宗岗批评本lt;三国演义gt;[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关四平.论lt;三国演义gt;的“多层展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法[J].求是学刊,1991(4).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ClassNo.:I207.41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Charactercreationin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
FromtheAspectofDifferentNamesofCharacters

Wang Xiaoying

(Baijuan No.1 Middle School, Baijuan, Heilongjiang 164700,China )

Each character in the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as a name or style. With the help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me and style of character of the novel and the plot design ,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are created and the nature of humanities are illustrated in the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name and style;character creation; Ideological tendency

王小英,硕士,教师,拜泉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1672-6758(2013)05-0106-2

I207.413

A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