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分校区文化的评估和重建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

2013-04-07 22:43韩惊鸣
关键词:分校校区办学

韩惊鸣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高校分校区文化的评估和重建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

韩惊鸣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山西省的一些高校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经过扩张形成了一校多区的格局。分校区文化与主校区相比,无论在文化实力和文化建设水平上都与主校区存在着种种差距。在处于文化建设薄弱地带的分校区,迫切需要探索出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路。应在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分校区原有的文化传统,重建具有鲜明个性的分校区文化,融合、传承、丰富、补充主校区文化,实现高校文化的整体发展。

高等院校;多校区;分校;大学文化

高校文化发展是近年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每一所高校经过长期发展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当高校多校区发展成为潮流,一校多区的格局成为普通高校发展的常规模态的时候,主校区(也称总校区或校本部)之外分校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就应该受到必要的关注,而且应该成为一所高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否则,分校区文化会成为高校文化的软肋。换言之,高校文化的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分校区文化的建设,分校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在形成高校整体文化软实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分校文化的评估

山西省高校中的本科院校均有分校,其中包括老八所本科院校,也包括八所以外的本科院校,如大同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院、长治学院等院校以及一些高职院校。比如太原理工大学,主校区是迎泽校区,太原市迎泽西大街新矿院路18号的虎峪校区是原来的山西矿业学院,是系统地服务于煤炭工业领域的专业性学院,晋中市榆次区迎宾路113号的榆次校区为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是山西省纺织、服装和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基地,太原市西矿街红沟靶场路的人武学院是人民武装专业和国防经济专业的学院。山西大学位于太榆路的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是商学特色的分校区。太原科技大学主校区之外的南校区主要为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学院,是具有化工特色的校区。山西农业大学的多个分校区各有特色,信息、园艺、畜牧兽医均在不同的校区。山西大同大学除主校区外,有煤炭工程特色的分校区和小学师资教育的师范分校区。忻州师院、长治学院的分校均具有小学师资教育特色。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除主校区外还有多个具有小学师范教育、体育教育特色的分校区。

主校区相对于各个分校区,文化往往处于强势,所以,首先必须承认文化差异和差距。不同校区的文化整合不可能像合并设备、共用硬件那样容易,文化的整合要相对困难得多,特别是精神文化根植于分校区师生心中,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事。“很多多校区大学是由几个具有独立建制的大学合并形成的,组建成新大学后,必然有个融合的过程,融合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方面,有形的融合主要有人、财、物等的重新组合,无形的融合主要有观念、传统、学科等的重新组合。实践中容易出现重有形的融合和轻无形的融合的现象,实际上,真正困难和关键的是无形的融合。”[1]但是,就全国高校而言,“一所大学的校风、学风、教风等这些体现大学精神的东西,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就能迁移到新校区。因此‘新校区’一般缺少大学应有的校园氛围和文化底蕴。”[2]

而山西省高校分校区文化弱势是更明显的,它严重影响着山西省高校的健康发展。因为山西省高校的合并大都是强弱联合,原来的强校区成为主校区,弱校区成为分校区。整体上看,分校区缺乏浓厚的高校氛围。高校办学不仅需要教学基础设施好,还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浓厚的高校氛围。分校区的建立使高校的总体规模扩大,但由于分校分布在不同区域,使得每个分校区的规模都很小。冷清的校园根本不能形成与所属高校名实相符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感受不到浓厚的高校文化。又由于学生在各分校区的分布状态不同,学校在考虑硬软件配置时很可能造成各校区的分配不均匀,学生名义上虽然也可以跨校区享受这些资源,但需要付出较大的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目前,相较于主校区而言,山西省高校分校文化建设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分校区所处地段偏僻,离主校区较远,由于与主校区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够,貌合神离,缺乏主校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重学科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于是形成了分校区文化建设的“低洼地带”。具体说,分校区图书馆规模无法与主校区相提并论,师资质量远远低于主校区师资,分校区师生不能有效参与学校在主校区开展的活动,分校区的一些与主校区重叠或交叉的专业处于弱势,分校区宣传信息介绍模糊,分校区师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3]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分校区的自身发展,而且对包括主校区在内的整所高校的文化水准的发展形成了滞后效应。

二、高校分校文化的重建

山西省各个高校的分校区大多是在原来基础上升格的弱势学校,但在某一方面还有自己的特色,如何使分校区的文化建设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整所高校优势文化,是分校文化重建必须思考的。

(一)传承并融入主校的高校文化

1.组织分校区新生参观主校区

有的高校分校的学生在分校区学习四年也不知道主校区在哪里,不知道所属高校的校训、优势,不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了解学校的硬件设施,不知道校长是谁,不知道学校有哪些著名的学者,不了解学校取得的成就。所以,分校应组织新生集体参观主校区,实地了解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的发展情况,以便了解学校,加强交流,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大学文化的整体意识。

2.组织分校区师生参与主校区组织的全校性活动

多校区高校开展的全校性活动一般情况都是在主校区进行。比如以学校的名义邀请全国知名的学者到学校开展学术活动,分校的教师和学生常常不能及时得到消息,或者由于交通等原因不能有效参与。高校的校级运动会,虽然分校区的学生以所在学院的名义可以参加,可以组织运动代表队甚至啦啦队,但是当分校区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拼搏时,所在分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没有参与其中,运动员难以感受到来自自己所在分校同伴的欢呼声。高校隆重热烈的校庆活动也是主要在主校区进行,许多大型的学习竞赛活动也是在主校区举办。因此,要有意识地组织分校区的师生参与在主校区的各种大型活动,这样就会加强主校区文化对分校的延伸力、渗透力、影响力,增强分校区学生对主校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宿感,使分校文化与主校文化实现顺利衔接。

3.在分校区开展全校性活动

高校主校区的文化应该辐射、影响、渗透到每一个分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但是有些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新校区整体培养目标和放在大背景下来操作”,[4]割裂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基于这样的原因,高校应该避免文化建设中重主校区而轻分校区的做法,着眼于全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各个分校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创造文化氛围,交融文化精神。全校性活动应由学校整体规划,其覆盖面和影响力应该遍及各个校区,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依恋、热爱和归属感。所以,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在各校区之间进行平衡,要有意识地把一些活动安排到分校区举办。全校性活动应该在综合各分校情况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交流渠道和话语空间,有效整合各分校的文化优势,不仅有利于各分校区师生开阔视野,互相补充吸纳,进而促进各分校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围绕分校学科专业优势实现文化个性化

每一所分校都有相应的学科专业优势,这种学科优势是建设分校区个性文化的重要基础。人们在关注、评价高校时,往往着眼于其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对于分校也不例外。山西省大部分高校分校区都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特色。但分校区文化相对于主校区不够浓厚,因此,立足特色,融入整体,发展个性,就成为分校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校管理者应首先对本校区的学科专业特点进行自我总结、评估,将其放在国内相同学科专业群和整所高校中进行整体观照,找出本校区与其他高校及所在高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优势区域做文章。围绕自己的专业特色,打造充满特色的高校文化。比如,园艺专业可围绕园艺科学、园艺技术、园艺管理、园艺创新等入手,服装专业围绕服装设计、服装革新等入手,开展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会在如林的高校文化群落中站稳脚跟。

(三)基于分校区现实发展情况的文化个性创新

1.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个性

每所高校作为一个独立主体,都处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各校区文化往往具有各自的特色。当各校区还没有形成共性的、公认的、普适性的文化时,就容易形成多个小区域文化之间的互相摩擦,减弱了高校整体的文化特征。此时,各分校应该立足于所处地域文化,张扬个性,形成独特的共性与个性融合的高校文化,这与所在学校整体文化建设并不冲突。

2.光大分校区原有的优秀文化传统

“合并之前的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办学历史和运行系统,由于其办学理念的不同、管理风格的差异和学科结构的差别等,在它们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群体价值观。”[5]然而,在多校区高校的发展中,一些高校常常会忽略分校区数十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扩张合并后的高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上都会重新定位,这意味着分校区一些传统的文化会被放弃,主校区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将侵入到分校区,分校区的优秀文化传统甚至受到挤压。当分校区师生遇到发展困难或受到挫折时,他们就会对原有的文化产生怀旧情绪。的确,并不是分校区的文化都要被放弃,分校区的文化有的是多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的宝贵财富,必须光大才能振奋人心,凝聚思想。所以,要在坚持主校区大学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和尊重各分校区的文化传统,在追求共性的前提下又要具有灵活和多样性,对各校区原有的校园精神优胜劣汰,进行融合,形成高校的文化优势。

[1]王彦才.美国多校园大学及对我国多校区办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6(1):85-87.

[2]李俊杰,董华青.多校区大学与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33-235.

[3]韩惊鸣.弱势的分校文化.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J].2012(2):80-82.

[4]鲍永华.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3):103-105.

[5]赵 玺,苟世祥,陆 婧.论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7-131.

〔责任编辑 冯喜梅〕

University Branch Campus Culture Assessment and Reconstruction——Univers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AN Jing-ming
(Chemistry&Biology Engineering College,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1)

Some of the Shanxi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after expansion formed a school multizone pattern.The brance campus culture,compared with the main campus,no matter in the cultural strength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the level has gap.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weak area,there is the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cultural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oad.Should be based on the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the original cultural traditions,we should reconstruct unique culture of branch campuses,fuse,inherit,richen,supply the main campus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e.

universities;many campus;university branch;university culture

G640

A

1674-0882(2013)03-0083-03

2013-04-23

学院教研课题“高校分校区文化与主校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HYJY2011011)

韩惊鸣(1966-),男,山西浑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分校校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