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教 不必教 必不教

2013-04-12 21:22钱智琴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化学

钱智琴

(江苏省泰州中学 江苏 泰州 225300)

在新课程实施后, 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周课时相比较有了明显缩减,而教学内容和原有教学内容相比并没有减少,有的反而有所增加。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成了我和同仁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笔者在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有关文献时读到了陶行知先生批评旧中国“会考”制度的一句话:“学生是学会考,教师是教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的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 ”陶先生主要是对当时学校课程安排只教主科,不教所谓副科(如音乐、美术、体育、实验等)的一种教育现象的愤慨和批判。但陶先生所说的“必教”、“不必教”和“必不教”引起笔者的注意,我们能否在新课程理念下赋予它们新的内涵,为新课程的推进作出贡献。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探索出了教学中的三必原则,据此有效地解决了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此行文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必教”原则

1. 学法必教

高中化学新课程指出“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课程目标之一,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化学重要概念及理论的方法,训练学生形成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应成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无疑应成为教学中“必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在每学期、 每个模块的起始课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介绍该模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有方法可依,带着方法去学习常使学生学得轻松,同时让学生亲自尝试这样一些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而从中获得最真切的经验,进而内化为学生一种本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模块,有机物的“官能团类别异构”的书写学生容易犯考虑不全的错误, 如果死记硬背又容易走入思维的 “死角”。 如让学生书写分子式为C4H8O 的有机物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学生往往只考虑 “醛类”或“酮类”, 其实CH2=CHCH2CH2OH 或环丁醇等也符合条件。 所以,在授课时,我通常先教给学生“不饱和度”的概念及判断应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C4H8O 的分子式中不饱和度为1, 则分子结构中可能存在一个碳碳双键或一个碳氧双键或一个环,再根据相应原子的价键总数, 学生自然就会将所有同分异构体考虑全面。如此,学生遇到有机物分子式就学会了运用不饱和度判断是否存在官能团类别异构,举一反三,轻松化解难题。

2. 重难点必教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课堂中必教的内容,如何让重点知识引起学生的关注,难点知识让学生觉得不难,应成为教师研讨的话题。

对于重点知识,教师只有明确重点,才能突出重点。 教师在课前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弄清各模块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其他部分的关系,找出各部分的重点知识。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注意适应不同的刺激,或者说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注意。 因此,我们可根据注意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不同刺激方法,就能很好地集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注意力。 有时可以通过语音的高低、语调的抑扬顿挫、板书中粉笔字的不同色彩等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时也可通过提出教学目标、讲解过程中的问答、实验器材的直观作用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只有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才能解决难点。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及知识缺陷,特别是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有的放失的教学。 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的操作、多媒体的制作、视频的播放等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一章有较多的微观抽象的理论,学生理解难度大,教师一定要讲深、讲透,不能避而不谈,让学生雾里看花,不知所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大量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能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进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使用正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大量增加。 ”内容时,我就采用比喻:高考降低了分数线,使更多的学生顺利进入大学;而“升温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能量,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我就采用比喻:“很多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考试成绩,也达到了分数线”等。

3. 疑点和易错点必教

疑点和易错点的发现常是通过学生作业、测试等发现,对学生暴露出的疑点和易错点应在课堂上及时给予释疑和纠正,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以达到纠错的目的。

二、 “不必教”原则

1. “摘得到”不必教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同时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科、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化学教科书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写,广大教师、学生使用、修订再修订的知识宝库。 教师应该重视发挥课本功能,要教育学生学会读课本。 提倡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读书的好习惯,这就迈出了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凡是学生能看得懂,不需要跳就能摘到的某些知识教师不用讲, 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作好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跳一跳摘得到的”不必教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略有一些难度,但这些内容有时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他们划分为小的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研讨中对问题获得求解,这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苹果”原则。 当然,这些问题怎样设计才能激发学生跳起来去摘“苹果”,这正是我们要一同研究的问题。

三“必不教”原则

1. 超出教学大纲的必不教

新课程实施后,不少教师走新路,穿老鞋。 有的抱着老的笔记本就到课堂上讲,殊不知教学内容有的有了删减,传统教学中也许是重点知识,而现在可能是了解的内容或者是已经删除的内容。 新课程实施后,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全国各地采用了不同的版本。 不同版本对知识的要求不尽相同,对同一内容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不少教师有时图省事,从网上下载教案或试题,不加选择就到课堂中教授或让学生去练习。 这些无疑是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2. “深、难、怪”必不教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这是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因此,化学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应有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对一些太深、太难、太怪的问题应坚决不涉及, 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上述三个原则,笔者在教学中觉得教学课时不再是那么紧张,课堂教学中常能带领学生做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学生们常能觉得上化学课有意思,这应该是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 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2007-04-16 人教 网: http:/ /www.pep.com.cn/rjqk/sjtx/czhx/pg200611z 25/201101/t201101061006695.htm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新课程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