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整合的“绪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3-04-12 21:22徐新峰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碳酸氢铵投影化学

徐新峰

基于教材整合的“绪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徐新峰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江苏如东226401)

一、问题的提出

眼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可借鉴的来源较多,如教参、录像视频中的课堂实录、名师发表的教学设计等等。2012年我参加南通市中学一级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考核,执教的课题为人教版初中化学“绪言”,评审组给出的评定结果为优秀(执教人数的20%为优秀)。

面对此节内容的零散,面对眼花缭乱的备课资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有独到的见解,如何让自己的设计给他人留下回味,这需要教者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超越教材。故此,我对此课题的教学设计定位为:立足于现行教材,并将相关教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挖掘出隐性价值,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出教材。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新的学科,新的期待,老师现场进行一次“民”意调查:你想知道关于化学的哪些话题?

[生]畅所欲言。(投影:有趣?定义?作用?学习方法?发展史?)

设计意图:本题课的教学主干借助于“民意调查”这一形式从侧面抛出,其实只是换种角度呈现学习目标。

2.魔术表演

[师]将小刀的银白色金属部分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几秒后拿出)

[生]惊诧,好奇。

[师]请给这魔术取一名字。

[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实验成功,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师]若想把酒精灯点燃,你用什么方法?

[生]燃着的火柴引燃。

[师]老师不用明火引燃它,而用这根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再沾上高锰酸钾粉末,接触灯芯。(演示实验,成功。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能给这魔术取名吗?

[生]魔棒点灯。

[师]从本质上来讲,这两魔术都是化学实验。从同学们的表情来看,化学实验给大家带来的“好奇”冲击很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揭示真相原理。

设计意图:感受化学的有趣是绪言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是表现化学有趣的最佳手段。选择的实验素材不在于多,而在于实验的高成功率,以及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兴趣。实验选材来源于化学教材,说明教材是最好的资源之一。

3.追溯化学的发展史

[师]化学的发展历史包括了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各个阶段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请大家阅读课本第2、3页。

[生]古代:人类发现和利用了火;制造了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

[师]投影图片(略)。正是人类利用物质的不断变化,才制得了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板书:变化)

[生]近代: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人们发现了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师](投影: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的人物图片)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科学地位是什么?

[生]其奠定了近化化学的基础。

[师]100多种元素组成自然界中五彩斑斓的物质世界。(板书:组成)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些规律,并按照规律排成一张表。(投影:元素周期表)同学们阅读教材之后,知道表中的规律对于学习化学有什么意义吗?

[生]让物质的性质变得有规律可循可以分类学习。

[师](板书:性质)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元素周期表也不例外。请看这样一段小故事:(投影:“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有一天,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你有什么启示?

[生1]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生2]伟大的科学发现有时需要灵感;

[生3]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那现代化学研究的对象指向了哪里呢?

[生]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

[师]现代化学借助分子、原子等理论,利用先进技术或仪器揭开了物质的结构奥秘。(板书:结构)(投影:苯分子图;金刚石中碳原子排列图;硅原子图)

设计意图:化学史具有教育性,是“绪言”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素材。走进化学的发展历程,学生初步感知3个阶段的化学事件和化学人物,从中学到有形的和无形的知识,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以潜移默化。将各种素材整合到化学史中进行教学,学生感受到了物质之美、人物之美、粒子之美、排列之美、精神之美,形成了对化学的初步感知“化学之美”。

4.尝试归纳化学的定义

[师]同学们,有了这段历史的感知,你觉得化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历程?化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生]化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化学的发展是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入深的过程。

……

[生]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设计意图:教材中“化学”定义的呈现是在化学史之前,且有硬塞给学生之嫌。而从化学历史中总结出科学思想方法、提炼出科学价值观念、归纳出某一概念,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思想。教学时,将教材顺序作颠倒处理,“化学”这一概念的得出显得“水到渠成”。

5.交流化学的作用

[师]化学有哪些实用价值呢?请阅读课本第1页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生产经验来交流化学的作用。

[生]略。

[师]同学们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化学,发现化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长感悟。老师从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三个角度来补充谈谈化学的作用。

[师]给力的破冰斧柄。(投影:图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斧柄具有的特点是什么?

[生]轻巧,不易折断,强度大等。

[师]泰然自若的小猫。(投影:图片)“烈火焚烧若等闲”,小猫脚下的新材料隔板具有什么性能?

[生]隔热。

[师]煤和石油是化石燃料,不可再生,人类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如:可燃冰(来自于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太阳能,风能等。(投影:图片)

[师]环境的恶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手段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如通过化学、生物学原理研制可降解塑料解决了“白色污染”。(投影:图片)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思考、交流、表达,我们可以感知到化学的作用已经渗透到哪些方面?并用一句话表达化学的作用。

[生]体现在生活方面,如衣、食、住、行、环境、健康方面。

[生]体现在工农业生产方面。

……

[生]一句话: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寻找身边的化学→学生表达交流→师生互动→学生归纳总结”等环节对教材进行整合设计,特别是将化学与材料、能源、环境等主题融入了师生互动环节,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处理观。

6.探讨化学的学法

[师]好的学习方法使人终身受益。你觉得该怎么去学好化学呢?请各抒己见。

[生]多看、多听、多说、多想、多写。

[师]老师赞同你的观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生](抢答)需要做实验。

[师]在初二物理和生物学科中,我们学会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叫作什么呢?

[生](抢答)探究法。

[师]请同学们来断一断下面的案例:小明的爸爸是一个仓库的管理员,仓库里堆放了一批袋装的化肥——碳酸氢铵。过了一个夏天,主任来检查,发现有些化肥袋里的碳酸氢铵变少,就认为是小明的爸爸工作不力有人偷了化肥,甚至怀疑就是小明爸爸干的。小明到现场勘查,发现:这种化肥特有的刺激性的气味很浓,地上没有撒落,也没有其他人来过,包装没密封!摸摸包装袋外壁有点潮!而又是夏天。小明大胆的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揭开碳酸氢铵变少之谜。聪明的同学你的猜想是什么?

[生1]可能是碳酸氢铵在空气中发生了变化。

[生2]夏天温度较高,可将碳酸氢铵放在碗中用酒精灯加热,看看现象如何。(其余学生质疑:不能用吃饭的碗。)

[师]我们吃饭的碗并不是化学仪器,化学中专门的受热仪器,比如:试管、蒸发皿等。请同学们来观察演示实验:取少量碳酸氢铵样品于试管中加热。

[生1]我闻到了难闻、刺鼻的气味。(这是一名前排学生)

[生2]我看到了试管壁上有一层水雾。

[生3]我看到碳酸氢铵变少了。

[师]同学们,上面这则案例的真相,你们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过程与方法有时比结论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学好化学是开启化学之门的一把钥匙,比教会学生几个化学知识意义更为深远,因为学法是一种学习力,尤如“汽车的发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不竭动力源。借助一则案例,来体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在化学第一课中,播下“探究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效方法”的一粒种子。

7.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①请同学们从化学的视角对水提出问题。

②谈谈你对未来化学前景的看法。

③网络查询“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三、教学反思

1.增设趣味实验,填补教材“绪言”的空白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生命”,而教材在“绪言”的编排上“抛弃”了实验,这无疑是“遗憾”的做法,更没有彰显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因此,我在对教材内容整合时,安排了趣味实验,目的是激发学生感性层面上的好奇,期待着学习化学来揭开事实的真相。增设的实验不能繁琐、深奥,应定位于实验的趣味、神奇,因此,我选入课堂的是简单、易操作、成功率高、现象明显、抓住学生眼球的两个实验:(1)银白小刀插入硫酸铜溶液;(2)魔棒点灯。课后,多名学生过来向我询问,这两个实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应该就是“余音绕梁”吧!一节课的成功之一便是学生想把课堂中好奇的东西在课后想方设法的去理清它的事实真相。

2.变通教材顺序,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

“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一门学科?”这是学生学完“绪言”后应该明白的重要概念,但教材对“化学”概念的界定显得突然,笔者在处理时,将“化学的发展史”调至“化学的概念”之前进行探讨,从而把概念中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寓于每一段的化学史中,当学生学完化学史后,概念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同时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教材处理策略,使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对象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

3.取材贯穿教材始末,丰富教学资源

进行“绪言”教学取材时,力求做到新颖性、时效性,而图片,化学热点问题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素材。在“化学的发展史”、“化学的作用”环节中,引入了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上、下册中的大量图片,以及化学与材料、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同时也告知学生,化学必须用来给人类造福,扬长避短。

4.他山取石,相得益彰

在“探讨化学的学法”环节中,“探究法”是化学入门课必须介绍的一种方法,而选择怎样的案例来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有讲究的,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探究的问题,解决探究的问题。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一节中的“断案——碳酸氢铵夏天减少之谜”取材于生活,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亲历探究的过程,事后证明,这一环节教学的达成度是很高的。进行教学设计取材时,可从其他教材版本中获取教学资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故此,作为教者,身边不应只有执教版本的化学教材,还应备有其他版本的教材,其实,不同的版本教材是不同的教学资源,只有将其相互融通、整合,取长补短,才会将教材资源的作用最大化。

当然,执教完本节课后,自我感觉有些小遗憾,如缺失了下列设计:学完化学的作用环节后,可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化学(包括媒体中报道的“化学惹的祸”);应给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等。

1008-0546(2013)11-0075-03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8

猜你喜欢
碳酸氢铵投影化学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碳酸氢铵分解性能及其施肥方法探讨*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找投影
找投影
不同添加剂对碳酸氢铵分解性能的影响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