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以安徽省为中心

2013-06-06 10:44李铁范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科技

李铁范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以安徽省为中心

李铁范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以安徽省为中心论述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及其自身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建本科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建本科高校;科技创新;swo t分析;发展策略

主持人语: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介于学术性人才与技术性人才之间的复合型人才。学术界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探索也不断升温,本期辑选6篇文章权作我们对应用型本科教育问题的一种学术回应,期望引起学界关注。

李铁范教授运用SWOT分析法,以安徽省为中心论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及其自身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提出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建议,富有启发性和创新意义。李荣富副教授以安徽省地方高校为样本,通过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地方高校四个维度的创新能力和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论,并提出加强地方高校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何根海教授等认为 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需要,地方高校参与组建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也是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功能的需要。该文对组建池州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提出了一些建设构想与实践方案,具有实证性、操作性。胡程副教授等提出新型大学要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施青年教师“校本培养”,主动求变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提升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加强实践应用以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目的,最终形成青年教师成长、本科人才教育与新型大学自身进步三方受益的良性发展态势。束仁龙副教授在对A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塑造教师发展文化、创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和注重青年教师的自主学习等措施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陈念副教授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实验室提供的服务和便利,在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出更多的工作。

主持人简介:何根海,男,1963年出生,安徽枞阳人,池州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学、历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

新建本科高校主要是指1999年以来的高等教育扩张和体制改革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或单个专科学校升格而建立的、培养本科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新建本科高校全国有240余所,它们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升本后,如何根据内外部条件,妥善定位,办出特色,实现“内涵升本”,是摆在这些学校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突出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科技创新能力。所谓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利用自身资源,遵循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基本规律,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及技术创新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领域与创新特色的综合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知识创新及技术创新已不再是少数大学的职能,而成为大多数合格高等学校的职能,也是衡量其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近10年来新建本科高校根据自身定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区域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源。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社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它们在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紧迫性问题。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采用SWOT法对安徽省新建本科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加强新建本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1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扩招以来,截止2010年底,安徽省有13所高校升为本科。这13所高校分别为:淮南师范学院、皖西学院、合肥学院、黄山学院、铜陵学院、巢湖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蚌埠学院、池州学院、安徽新华学院、安徽三联学院。13所高校中,其中9所学院隶属安徽省政府,2所高校实行的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由市财政进行拨款,是地市所属院校。2所为企业举办的民办高校,主要由企业投资。

1.1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分析

1.1.1 加强科技创新是深化大学职能,实现内涵升本的要求 新建本科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是深化大学职能,实现内涵升本的要求,已经成为高校的基本共识。高校所具有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共同需求,使高校的科技工作成为联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桥梁,为高校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建本科高校升本后面临全方位转型,高校认识到,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始终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科技创新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领先的学术方向,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基地,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另一方面,升本后,高校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着力提升学校内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进一步的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和科技服务能力。

1.1.2 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成为新建本科高校的基本定位 安徽13所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共同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基本上属于地方性院校,大部分建在地级中心城市,是当地唯一本科院校。从管理体制上来看,这些学校实行的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模式;经费上实行的是省市分摊或以所在市拨款为主的方式。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就是培养现代社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产出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依托,面向区域社会的现实需要提供学术性的服务。因此,在办学定位上,把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其基本定位。

1.1.3 新建本科院校都重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和政策激励 从管理机构来看,各校都有科技处负责管理或协调全校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活动推动产学研合作。从制度层面看,各校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有章可循。从激励政策层面看,为了保障学校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各校大都制定了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政策,鼓励学校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的拓展,规定科研课题一经立项,学校给与相应的配套经费,一般按1:1配套。个别高校对国家级项目按1:2配套。对科研成果还给与一定奖励,同时计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聘任、提职、晋级的依据。这是处在中心城市的老本科院校较难做到的。

1.1.4 新建本科高校开展区域科技创新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人脉优势 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满足本地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举办的,大部分为所在地市唯一本科高校,因而具有其他重点大学所不具备的地缘优势、人脉优势。安徽13所新建本科院校4所在省会城市合肥,其余9所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级城市。这些高校在升本前和所在城市联系密切,大多为所在市管理。因此,为地方服务,开展区域科技创新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人脉优势。

1.2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的劣势分析

1.2.1 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意识不强,还存在模糊认识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干部和教师在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问题上还存在模糊认识。概括为:“不愿”、“不能”、“不会”。 所谓“不愿”,就是部分教学科研人员认为学校是教学型高校,教学工作是首要职责,搞科研和科技创新是研究型或理工科高校的事情,集成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事。甚至还有少数同志认为,科研和科技创新对新升本科高校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认为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工作中会对教学带来冲击。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不能放下知识分子清高的架子,主动走向企业,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所以,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高。所谓“不能”,就是部分同志认为,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科技创新底子还比较薄弱,科研条件较差,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距离我们还有相当的距离。所谓“不会”,就是这些高校大都由师专升格而来,老师长期关门埋头教书,与社会和企业打交道的能力较差,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了解和研究。这些偏颇的认识说明了在教师中还存在着科技意识不强、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的现象。

1.2.2 科研总体投入不足,科研经费较少 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科技创新底子比较薄弱,与其他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相比,科研条件薄弱,科研经费投入不足。2009年度,安徽省31所普通本科高校科研项目当年拨入经费114007.24万元,其中13所新建本科高校科研项目当年拨入经费2766.53万元,仅占普通本科高校的0.24%。

1.2.3 高素质人才缺乏,尚未形成精良的科研创新团队 升本以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引进高水平师资、提高教师学历及综合素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在短期内仍不能改变专科时代教师学历参差不齐、学科带头人缺乏的现状。尤其是高学历人员缺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能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博士学位及正高职称人员数量偏少、比例偏低,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

1.2.4 科研总体水平偏低,争取高级别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 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主持和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总数还不够多,尤其是省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还很少。(表1)

表1 2009年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自然科学在研课题 单位:项

1.2.5 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很少 省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包括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等还很少。截止2009年底,安徽31所普通本科高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情况如下:部级重点实验室83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50个,省级实验室2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3个。其中13所新建普通本科高校中有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实验室0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

1.2.6 科研成果较少,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不足 2009年安徽省31所普通本科高校自然科学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省部级二等奖31项,其他奖46项。其中,13所新建普通本科高校自然科学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0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其他奖1项。2009年安徽省31所普通本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部级奖2项,省级奖7项,成果应用14项。其中,13所新建普通本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部级奖0项,省级奖1项,成果应用0项。2009年安徽31所普通本科高校自然科学专利授权情况:申请数632项,授权数376项,截止2009年底,专利拥有数1160项。而13所新建普通本科高校自然科学专利授权情况:申请数16项,授权数12项,截止2009年底,专利拥有数23项。

1.3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的机遇分析

1.3.1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教育部、科技部颁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功能。高校作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将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的责任。

1.3.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科技服务和科技开发水平的迫切需求,要求新建本科高校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增强科技支撑力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经济发展战略在区域内实施。如安徽的“国家自主创新试点省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建设”等国家级、省级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不断涌现,地区社会经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也不断提出,要求区域高校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开展科学研究,为区域社会提供各种科技服务。这就为区域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自己的职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丰富科学研究内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3.3 拥有后发优势 新建本科院校都是顺应了地区发展需要而建,将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他们由专科院校转型而来,办学有一定历史,拥有自己的特色,在地方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作为新生的本科教育生力军,可以吸收和借鉴老高校的本科办学经验、办学思想、制度体系等,从而避免走弯路,在相对较高的起点上迅速发展。另外,升本的机遇将大大激发广大干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强大的向心力有利于学科的发展、科研的开拓。

1.4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分析

1.4.1 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挑战 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时间较短,学术积累不厚,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上往往力不从心,导致出现教授、博士生严重不足,学科带头人屈指可数,高学历人才缺乏等被动情形,这些势必将影响学校的科研质量,从而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4.2 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品牌的挑战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多数以学术、科研等为重要权重指标的大学排行榜上名次很低,特色尚未形成,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大中小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度还有待时日。加上现代交通的便利、快捷,尽管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提供一些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但有些企业还是舍近求远,寻求区域外的重点高校提供服务。可见,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品牌的树立,还需要较长时间。而同时,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竞争日趋激烈。重点大学、老本科高校在为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新建高校形成挤压。虽然新建高校科技服务地方企业的热情很高,但缺乏面向企业的垄断性资源,使得在与老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中处境艰难。

1.4.3 科技成果转化挑战 科技成果转化缺少有效地平台。拥有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缺乏对科技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科技营销知识与技能,因而不能将科技成果或科技服务有力地推向市场。

1.4.4 地方政府服务意识的挑战 目前,地方政府对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愈来愈重视,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与地市企业的沟通与结合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地方政府还是习惯于用行政的手段去开展工作,会议开了,协议签了,效果如何,没有跟踪。这样的产学研活动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没有在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结合上面起到有效地“牵线搭桥”的作用。

2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策略

通过新建本科高校科技创新swot分析,加强新建本科高校科技工作总的思路是围绕建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用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在工作中要加强“四项建设”,处理好“五大关系”。

2.1 加强“四项建设”,着实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四项建设”即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策略建设,并努力做到四位一体。

2.1.1 加强思想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对科研和科技创新的认识问题,是一项根本性的大事。在新建本科高校中存在的模糊认识问题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新建本科高校是教学型院校,要以教学为主,但不等于说,教学型院校只抓好教学工作就行了,用不着重视科研工作。实际上,科研实力的高低对提升学校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和科研工作犹如车之两轮。要通过重视搞好科研工作,做好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学科建设工作,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从而更好实现其职能和定位。

2.1.2 加强制度创新,提供创新政策支撑 从制度政策上进一步优化软环境,打破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完善修改学校相关科研政策制度,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进一步落实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奖励政策,服务于科技创新,形成适应自主创新发展制度体系。用政策、制度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活力。

2.1.3 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平台是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硬件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支持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的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研究条件,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积极构建设置合理、功能明确、类型多样的高校创新平台体系。要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中心进行整合,全力申报省部级以上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有选择的申报与社会支柱产业紧密地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重点基地和工程中心来带动高水平成果的产生。

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创造条件,加大投入,逐步推进校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计划,在优势特色学科领域建立一批校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列入省级立项建设,进一步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2.1.4 加强策略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成效 一是抓学术交流。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参加高级别的学术会议,跟踪学术前沿。同时还要采取主动请进来的办法,把一些高水平专家、学者请到学校作报告,进一步开阔教师们的眼界、视野。

二是抓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 “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培养和引进并重的人才规划,加强对高端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抓高级别应用性科研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带动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在科研项目申报上,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逐步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理念,在保证一定数量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研究质量。工作中要努力争取省级及国家级基金项目的支持,促进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是抓科研特色培育。实施高校科技创新特色培育工程,加快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特色。要科学定位,在科技创新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走出一条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技发展之路。学校要进一步培育、凝练特色研究方向,构建交叉学科团队,促进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广泛收集地方企业生产技术需求,重点扶持与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科技创新方向,改变被动为主动,朝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发展,拓展与地方企业相联合的横向研究课题。

五是抓产学研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开发等方面与企业合作,探索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路子。积极参与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重大战略行动和重点产业,发挥高校在技术开发、制度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发挥项目计划的引导作用,推进校企联合技术创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处理好“五大关系”,促进科技创新良性发展

2.2.1 处理好科技创新与学校定位的关系 新建本科高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科研定位应该是重要前提之一。首先要立足地方。新建高校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应地方需要而产生的,随地方需要而发展。新建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的获取,绝大多数来自于地方。因此,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方高校生命力之源泉。地方高校只有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来制定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把高校自身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才能够从服务地方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资源。其次,要注重应用。新建本科高校的科研定位主要应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同时要支持理论研究。这里面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可以说完全是面向地方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建本科高校有较好的造血功能,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

2.2.2 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科研与教学是实现这一职能的主要途径。在高等院校,科研与教学的主体合二为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一,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科研一体化。大学教学必须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教学,而知识创新必须依赖科研。要努力探索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的良好局面。第二,防止出现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鼓励广大教师围绕教学中提出的新课题开展理论研究。要建立一套切实可以操作的机制,把教学上的难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一定的机构和机制及时地反馈到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地采取一定措施来组织科研攻关,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返回到教学中去。

2.2.3 处理好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学科是按照学术的性质而划分的科学门类,关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学科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支柱。可以说搞好学科建设必须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科研就要逐渐形成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来形成学科队伍。另一方面,要搞好科研工作也离不开一个好的学科方向和学科队伍,一个有特色、社会需要、地方需要、市场需要的学科方向往往是比较容易获得科研立项。同时一支好的学科队伍也往往是科研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的基本保证。

2.2.4 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一方面,基础研究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内在动力。当前,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基础研究从深层次上探求解决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相比,新建高校的基础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要重点扶持关系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项目,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但另一方面,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要根据学校定位,突出应用研究。高校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加强和改进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科研工作者要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在应用科学上推出一批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成果,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政策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积极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或与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合作研究,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2.2.5 处理好分类指导与重点扶持的关系 学校内部由于每个学科办学历史、师资、条件不同,造成了科研状况的差异,必须认清这个基本事实,对各学科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指导科研,促进和谐发展、有序发展。但是又不能搞平均主义,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科研个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在整体科研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高校要有开明的态度,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重点支持基础较好、成果较突出、团队整齐、特色鲜明的学科,使之快速发展。要扶持科研能力突出、研究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大的科研骨干,给予机会,创造条件,努力使之成为科研“明星”,从而起到示范榜样作用,带动更多的人一起成长进步。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目前正处在厚积薄发的重要时期,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更新观念,奋勇争先,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才能促进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取新的发展。

[1]苏雁,孔爱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关键词[N].光明日报, 2010-10-22.

[2]杨守吉.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定位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7 (4):50-52.

[3]杨琛.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状况及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冯敏.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水平提升途径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8):121-123.

[5]李厚祥,李四年,杨晓云.地方高校与科技创新[J].科技与管理,2003(3):56-57.

[6]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发展报告(2009年度)[R].2010-09.

[责任编辑:余义兵]

SWO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New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Li Tiefan
(Chinese Department,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Anhui247000)

With SWOT analysis and 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new universities,and presents strategy and sugges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ork.

New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wot Analysis;Development Strategy

G648

A

1674-1104(2013)06-0001-06

2013-08-17

安徽省高校2012年度重点研究项目(KJ2012A209);安徽省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2zjjh048);池州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项目。

李铁范(1968-),男,河南南阳人,池州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高教管理,现代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科技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科技助我来看云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