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池州区域空间整合

2013-06-06 10:44李恕宏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池州市皖江双核

李恕宏

(池州学院 皖江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池州 247000)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池州区域空间整合

李恕宏

(池州学院 皖江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池州 247000)

池州市属于安徽省的欠发达地区,处于“T”型开发战略长江轴线上皖江经济带的波谷,区域中心城镇规模小,点-轴系统形成晚、成长较快。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吸纳双核结构模式观点,提出以“梳”型空间结构作为池州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梳”型空间结构是以皖江经济带池州段作为发展主轴,池州城-蓉城镇、池州城-梅街镇、殷汇镇-仁里镇、大渡口镇-尧渡镇-东流镇等双核结构与之耦合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式,“梳”型空间结构利于整合区域发展空间,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点-轴系统理论;双核结构模式;“梳”型空间结构;空间整合;区域发展;池州市

1 引言

区域发展和区域结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法国经济学家F.佩罗克斯提出的增长极理论等,都对区域发展和区域结构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陆大道于1984年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1],为我国“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的大规模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点-轴系统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区域的 “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的理论模式概括,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2]。点-轴系统理论的提出建基于对区域可达性与空间扩散方式的创新性理解[3]。陆玉麒于1998年在对江西地区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了双核结构模式: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4]。双核结构实际上就是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的一种特例,它可以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层次有高有低的点-轴系统。利用双核结构模式进行的区域发展研究,更多的也是以大区域或大流域、大城市为主[5-9]。

本文选择我国中部地区的安徽省池州市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运用点-轴系统理论与双核结构模式原理,探讨欠发达地区的小区域、小流域内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问题,为池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通过研究,同时揭示点-轴系统理论不仅在指导国家和省区的大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解决小区域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中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2 研究区域概况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北靠铜陵、芜湖二市,东与宣城市毗连,南与黄山市接壤,西北与安庆市隔长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为邻。市域范围内国土总面积8272km2,辖贵池区和东至、青阳、石台3县以及九华山管理委员会。2012年末市域总人口16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5万人。

池州市域西北边缘有160 km的长江黄金水道,池州新港现有码头泊位17个,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为一类开放口岸,沿江达海,承东接西,十分便利;市域范围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水系发达,主要河流直接注入长江,与长江干流之间构成“梳”状水系,这些支流过去是山区腹地与沿江港口之间的重要运输通道。沪渝高速(上海-重庆)、铜九铁路(安徽铜陵-江西九江)及318、206国道纵横穿越,与长江基本平行,形成一个水陆综合运输系统。池州九华山国际机场已经通航,穿越池州的上海-安庆城际铁路宁宜段(南京-安庆)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也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现已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将为池州创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池州区域发展现状

1980年代后期,“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我国大规模实施。在此宏观政策驱动下,安徽的发展步伐也开始加快,增长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1]。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并以此为龙头,推进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开发开放。同年7月,安徽省作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重大决策,拉开了皖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池州虽然参与皖江开发的意识强,积极性高,但由于经历过“两撤三建”①,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挫折较多,基础差,底子薄,在皖江开发的序幕拉开时,池州第三次恢复地级建制还不到两年,赶不上趟,似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在皖江城市带建设中过去只提“马芜铜宜”4个沿江城市(即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这样一个紧临长江的地级城市一直被“疏忽”。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池州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皖江城市带建设纳入到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举措之中,皖江城市带成员由过去的4个增加到8个(增加了池州、巢湖、宣城和滁州),池州站到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的跑道。

池州市进入皖江经济开发方阵后,以池州城为中心,以蓉城镇、九华山为副区,提出“一主一副一区(池州主城区、青阳副城区、九华山风景旅游区)联动发展,组团推进,三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显然只突出了开发的重点地区,即集中在一个“丁”字型区域(图1),因此,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池州区域发展战略。

图1 池州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现状图

池州城是池州市和贵池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区域交通与商务中心,是一座江南小城。蓉城镇是青阳县政府驻地,也是九华山旅游服务基地。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佛教文化已在东亚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九华山原为青阳县所辖,旅游业一直是青阳县的主导产业。1988年复设池州地区时,青阳县从宣城地区回归池州地区,九华山单设县级行政单位。由于池州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驱动,池州城和蓉城镇经过20多年的发展耦合,已经成为一种较为紧密的双核结构关系,其功能不断加强,二者共生互荣。这也是池州区域发展战略强调市山合一、三位一体、组团推进的必然结果[10],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以强化市域中心城市职能,增强其辐射、吸引能力,带动市域经济和城镇体系发展。

池州现行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池州经济状况的客观要求。皖江经济带处于长江经济带中的波谷,是长三角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之间的边缘化地区。池州是安徽的缩影,位于皖江经济带上马芜铜城市群与安庆市之间的薄弱环节,也是一个边缘化地区。池州市经济总量太小,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有417.4亿元,与安徽沿江其他4个城市相比,差距很大(表1),除GDP增幅处于前列,人均GDP略高于安庆市以外,其他指标均低于各市。池州市在财力弱的条件下,只有强化中心,突出基点,优先发展少数几种具有资源优势,而且投入较少、产出较高、持续发展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主一副一区”,走非均衡发展的道路。但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将最终导致市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协调,不利于促进池州市社会经济整体推进和市域内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随着市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池州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必须进行整合。

表1 安徽省沿江5个城市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地均、人均情况对比

4 池州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整合

为确保重点地区优先发展,偏远地区同时得到发展,根据池州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特征,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吸纳双核结构模式观点,提出池州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整合的基本构想——“梳”型空间结构。

4.1 “梳”型空间结构

“梳”型空间结构是由池州市域北部边缘东北-西南向的主轴和南部4个双核结构构成。主轴为长江发展轴线上皖江经济带的一段,具体为长江与沪渝高速、铜九铁路穿越的带状区域。4个双核结构都有一个端点城镇在主轴上,另一端点城镇深居县(区)域腹地。主轴与双核结构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耦合为一体,形成池州“一条轴线贯东西,四个双核联南北”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即“梳”型空间结构(图2)。

图2 池州区域发展“梳”型空间结构设想图

4.1.1 沿江发展轴 池州区域发展的主要轴线分布在长江与沪渝高速、铜九铁路之间,即香隅镇-东流镇-大渡口镇-殷汇镇-池州城-蓉城镇-陵阳镇。在轴线的南北(东西)辐射到一定的范围,构成一个地带,包括池州西出口香隅镇到东南出口陵阳镇之间的14个中心镇和池州城、蓉城镇。该地带占池州市域面积的35%、人口的60%和国内生产总值的75%以上,成为池州经济密集带。池州紧紧抓住这条发展轴线,充分发挥沪渝高速、铜九铁路和长江水道综合运输带的作用,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看(表1),池州市仅次于芜湖市,跃为皖江经济带中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省16个地级市中增长速度较快的城市,具有发展的后劲和空间。这一发展速度主要来源于沿江发展轴线。池州在进一步沿长江顺流而下融入长三角的同时,还应该沿长江溯源而上汇入武汉经济圈,主动接受更多的来自不同方向的经济辐射。

4.1.2 双核结构模式 双核结构的产生与发展初始于流域,但不仅仅限于流域,双核结构的区域背景由流域向非流域拓展。池州市域内主要河流均直流入江,各自形成独立的流域。基于流域背景的双核结构具备了形成的初始条件,从而在池州市域内形成了若干个基于流域的双核结构:池州城-殷汇镇、池州城-梅街镇、殷汇镇-仁里镇、蓉城镇-大通镇、东流镇-尧渡镇等双核结构。各双核结构均在独立的流域范围内,河流穿过县(区)域,联接端点城镇;两个端点城镇中,一个是港口城镇,发挥着外联作用,另一个是区域中心城镇,为物资集散地,在发展县(区)域经济中起着区域核心作用。

由于快捷的运输方式和发达的运输网络的形成,以及内河运输能力的限制和河道的淤塞,有的双核结构的端点城镇之间联系紧密度下降,甚至消失。再加上池州行政区划的变更,新端点城镇逐渐袭夺旧端点城镇的功能。如,在诸因素综合作用下,蓉城镇-大通镇双核结构功能已消失,池州城-蓉城镇-九华镇复合型双核结构取而代之,功能逐渐增强,而且成为池州市域双核结构中端点城镇联系紧密度最大的一个。东流镇-尧渡镇双核结构随着东流港水运作用降低,端点引力减弱;反之,尧渡镇与大渡口镇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以及大渡口镇自身地位的提高,尧渡镇-大渡口镇非流域背景的双核结构初步形成,由此出现东流镇-尧渡镇-大渡口镇复合型双核结构。尧渡镇为东至县政府驻地,位于县域的中心地区;大渡口镇是池州市的西北门户,与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安庆港仅一江之隔,是安庆长江公路大桥的南桥头堡,为“四山两湖”(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庐山、太平湖、花亭湖)之间旅游交通必经之地,大渡口镇及其附近乡镇盛产粮、棉、油、蔬菜、水产品,为江南鱼米之乡。

4.1.3 发展轴与双核结构耦合 强化主要发展轴的功能,以点带轴(线)、带面。在发展轴东段池州城-蓉城镇-九华镇复合型双核结构作为龙头带动之下,发展轴的中西段积极响应,中西段上的重要节点殷汇镇、大渡口镇影响力增强,这两个城镇分别是两个双核结构的港口城镇,对双核结构中另两个端点城镇仁里镇、尧渡镇的引力作用加大,有助于带动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如殷汇镇-仁里镇双核结构,殷汇镇位于贵池区西南部,地处安庆与池州两市的中点,又位于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的结合部,即处于不同经济中心和不同地形单元的节点,为池州境内最大河流秋浦河上的最大港口,成为贵池区第二大镇,长期以来是池州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和中转站。殷汇镇过去处在安庆、池州与黄山三市“丁”字型路口上,现将成为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枞阳会宫-池州殷汇)南桥头堡,处于沪渝高速、济宁-祁门高速两条高速公路的十字路口,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出来。仁里镇是石台县政府驻地,是皖南地区重要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加工中心与集散地,也是牯牛降等旅游地游客接待中心。殷石公路的改建与扩建更加密切了两个城镇之间的关系,两个端点城镇进一步拓展区域互动空间,加大互动力度。借鉴石台县政府在大渡口镇异地建立工业园区的做法,仁里镇在殷汇镇“借地建园”、“借园建厂”,这不仅给两个端点城镇带来双赢,还将推动池州中部地区,特别是石台县山区经济发展,对保护石台县山区生态环境也必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港口城镇以“划地建园”、“划地建厂”的方式,对腹地中心城镇进行生态补偿,创新生态补偿的方式。

在各双核结构中,池州城-蓉城镇-九华镇复合型双核结构已成为沿江发展轴线上最重要的一部分,池州城-殷汇镇、大渡口镇-殷汇镇两个双核结构也是轴线上的重要环节。为使区域发展向纵深腹地推进,不仅要强化殷汇镇-仁里镇、大渡口镇-尧渡镇双核结构与主要发展轴线间的耦合效应,同时还应该重点支持池州城-梅街镇双核结构与主要发展轴线间的耦合。梅街镇地处贵池区东南部广大山区的中心位置,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茶叶全国闻名、远销海外。这一核心的发展对于贵池区山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梳”型空间结构的区域影响

4.2.1 突出重点区域优先开发的同时兼顾区域相对均衡发展 池州是一个欠发达的地区,政府财力严重不足。要使得这个欠发达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只有优先选择条件优越的沿江平原地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梳”型空间结构首先确定了池州市发展的重点轴线在沿江地区、在池州城-蓉城镇-九华镇复合型双核结构区域,同时又强调对资源丰富、区域通达性较好的山区腹地的中心城镇所在地进行开发。明确了优先开发的重点区域和次重点区域,建议集中财力发展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大的重点轴线和重点城镇。区域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相辅相成,区域发展推动城镇体系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带动区域发展。“梳”型空间结构符合《池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②,完全囊括了规划ii中的到2020年池州市三级以上的7个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其中,有4个城镇位于发展的重点轴线上,另外3个包含在双核结构之中。通过对中心城镇的进一步开发,推进全市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

4.2.2 推动重点中心镇发展的同时关照“三农”问题的解决 山区是池州市的资源宝库,山区又是池州市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石台县贫困发生率接近20%,是一个典型的靠国家财政生产生活的县。丰富的资源难以开发,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梳”型空间结构模式中的双核结构正如一个个套在重点发展轴上的链环,端点城镇的一端位于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另一端位于轴线上,轴线牵引着环,环连接广大腹地,因此,“梳”型空间结构模式利于农副产品向重点中心镇的空间集散。改善运输通道的条件,增强端点城镇的通达性,加快农副产品空间集散,山区的资源宝库得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得以转化为强劲的持续的经济优势,就能有力推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市场的发育。

4.2.3 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池州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强调立足生态发展经济。随着“梳”型空间结构模式的运用,农村人口会逐步沿着经济发展通道向端点城镇和轴线附近转移,促进人口空间集聚和山区城镇化的发展。农副产品外运的数量大大增多,速度也会加快,这就要求加快对农村耕地和山区林场经营权的自愿有偿的合理流转,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一体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山区现代农业的突出表现应该是在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加工、流通各环节大大增加科技含量,同时又应以生态为基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山区农业虽然不适宜大型机械化生产,但并不拒绝现代农业,只有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池州区域发展“梳”型空间结构模式由一条轴线和多个双核结构构成,具有网络构架的雏形,既考虑到区域的纵向发展,又注意到区域的横向深入;既考虑到重点区、核心区,又关照到边缘区、落后区,为欠发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空间整合初步设计了一条路径。模式的选择突出区域保护性开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将生态脆弱区环境同时得到有效的保护。“梳”型结构模式充分吸纳点-轴系统理论的精髓,能体现开发区域内部的主次关系及实现县域城乡空间整合的途径,在非均衡中寻找到均衡的途径,同时对推进边缘地区城镇化提出了初步思路。

注释:

①“两撤三建”:池州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建国初期设池州专员公署,1952年被撤销,1965年复设池州专员公署, 1980年再次被撤销,1988年8月复设池州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设立池州市。

②池州市人民政府.《池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1]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2):127-135.

[2]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1-6.

[3]陆玉麒.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2): 137-143.

[4]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1): 85-95.

[5]陆玉麒,董平.双核结构模式与河北区域发展战略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14-16.

[6]陆玉麒,王颖.双核结构模式与福建区域发展战略[J].人文地理,2003(2):1-6.

[7]王琛,陈建国.沪汉两地经济合作之我见——兼论武汉-上海双核结构模式的发育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6):513-518.

[8]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2):19-22.

[9]尹贻梅.沈阳-大连区域旅游“双核”结构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82-85.

[10]陈晓华,张小林.边缘化地区空间整合策略——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8-82.

[责任编辑:余义兵]

A Study of Spatial Integration of Chizhou Reg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le-Axis System

Li Shuhong
(Research Center ofWanjiang Urban Development,Chihzou University,Chizhou,Anhui,247000)

Chizhou is an underdeveloped region in Anhui.It is located in the trough ofWanjiang economic belt in Changjiang River axes of the“T”shape developing strategy,its central towns are small-scaled and point-axes system comes into being late but grows rapidly.Focusing on developing the axes and overall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Comb”shape as the major developing axes for Chizhou section in Wanjiang economic belt,which forms a new spatial structure with integration of the dual-core structure of Chizhou-Rongcheng,Chizhou-Meijie,Chizhou-Renli,Dadukou-Yaodu-Dongliu.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Comb”shape is good for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ing space,strengthening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e-Axis System;Dual-Core Structure;Spatial Structure of the“Comb”Shape;Spatial Integr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Chizhou City

K901;F061

A

1674-1104(2013)06-0072-05

2013-11-18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0A247);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2010sk503);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09);池州学院研究中心项目(XKY201301)。

李恕宏(1964-),男,安徽太湖人,安徽省池州学院皖江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池州市皖江双核
不要坐享其成
全球金融“F20”在此召开!横沥进入“双核”时代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爱是什么
“小鲟”过皖江
新型夹心双核配和物[Zn2(ABTC)(phen)2(H2O)6·2H2O]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
小小书画廊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2010-2013年池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回顾性分析
三螺旋N-N桥连的双核Co(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